
◎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孫海定教授團隊、熊宇傑教授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透過創新設計一種晶圓級可製造的新型矽基氮化鎵奈米線光電極結構,實現了高達10.36%的半電池太陽能制氫效率,並在高電流密度下穩定產氫超過800小時,首次將光電極使用壽命從小於100小時的“小時級”推進至“月級”,成功突破傳統光電制氫裝置在效率和可靠性上的瓶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下一步規模化制氫應用打下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有效解決了傳統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如氮化物等與助催化劑介面結合弱的共性難題,為改善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助催化劑介面提供了一條簡單有效的途徑。所提出的晶面-催化劑介面調控策略顯著提升了光電極的催化活性和長期穩定性,且可拓展至其他化合物半導體及催化反應體系,為氮化物半導體在人工光合反應中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
更多詳情
↓↓↓
我學者實現人工光合作用高效穩定製氫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