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報道中國商務部向韓國製造電力變壓器、電池、顯示器等產品的企業發函,明確要求其不得向美國國防公司出口含有中國稀土的產品,否則或將面臨制裁。韓國媒體《韓國經濟日報》刊發報道證實了這一訊息的真實性。
中國之所以會對韓國企業發出警告,其根本原因還是韓企轉手售賣中國稀土量最多,資料顯示,韓國 90% 的稀土進口都來源於中國,稀土供應鏈早已成為韓國產業發展的命脈所在。如今,中國新規的出臺,讓韓國企業彷彿被掐住了喉嚨,未來的生產與出口都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美國軍工複合體也陷入了尷尬境地。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 F – 35 戰鬥機為例,其電機制造對中國稀土有著嚴重依賴;雷神公司的導彈導引頭更是離不開中國的釤鈷磁鐵。儘管五角大樓去年投入 3 億美元,試圖在澳大利亞建設稀土加工廠,以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但目前看來,這一計劃進展緩慢且成效甚微。
如今,中國透過對韓國的限制,間接切斷了美國軍工企業從韓國獲取稀土產品的渠道,使得美國軍工產能面臨嚴峻挑戰。要知道,韓國去年向美國出口了價值 120 億美元的軍工零部件,這些產品都需要重新審計稀土來源,無疑給美國軍工產業的供應鏈穩定性帶來巨大沖擊。
中國這一舉措的精妙之處在於 “不戰而屈人之兵”。沒有直接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卻精準打擊到了美國的痛點。透過對韓國這個 “二傳手” 的限制,既維護了自身稀土產業的戰略利益,又有效制約了美國軍工產業的發展。這種策略充分展現了中國在國際博弈中的智慧,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下,以最小的代價實現了最大的戰略目標。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稀土新規也是對全球產業鏈格局的一次重塑。長期以來,中國以其強大的稀土精煉能力,支撐起了全球眾多產業的發展。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開始更加註重稀土資源的戰略價值,透過合理的政策調整,引導全球稀土產業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有助於保障中國自身的產業安全,也為全球產業鏈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這場圍繞稀土展開的國際博弈中,中國新規引發的連鎖反應仍在持續發酵。韓國企業如何應對供應鏈危機,美國軍工複合體又將採取何種措施突破困境,都值得進一步關注。而中國也將憑藉在稀土領域的優勢地位,繼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維護國家利益與全球產業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