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黃仔 | 撰稿:李小葵 Luna | 責編: 木頭羊
本文轉載自:果殼(ID:Guokr42)
朋友們,早上好。
週末的央視3·15晚會看了嗎?今年3·15晚會的主題是「共鑄誠信,提振消費」,關注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數字經濟等領域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
每年的3·15晚會,都會曝光一些「後勁很大」的真相,什麼雞骨泥澱粉腸、光腳踩的老壇酸菜。而今年,估計大家最yue的是一次性內褲,和垃圾製成的衛生巾……
貼身用品竟用殘次材料製成
很多年前網上曝出過「散裝衛生巾」,今年我們又在央視上見到了垃圾堆裡刨出的黑心貨。
記者以進貨為藉口找到了一家所謂的「紙業公司」——他們並不製造紙, 他們是 「垃圾」的搬運工!他們瘋狂收購大牌衛生巾、紙尿褲的殘次品, 然後在你無法想象的環境中,進行粗糙 「加工」,把「垃圾」變成雜牌、無牌產品。

▲圖片來源:3·15晚會
卡車把壓縮打包的殘次品衛生巾、紙尿褲拉到工廠(有的產品還直接露在外面,與汙泥、灰塵親密接觸,甚至與煙殼、包裝袋混在一起)。工人們徒手像撿破爛一樣, 從中分揀出 「品相完整」 的垃圾!工人們從中分揀出品相完整的,整理一下就徒手裝進包裝袋裡,衛生狀況跟在家糊紙盒沒什麼區別。

▲圖片來源:3·15晚會
這些殘次品本應流入廢料車間徹底銷燬。然而它們不正常地流入了下游廠家。不能直接售賣的部分也不扔,而是被粉碎、重新分揀出高分子吸水材料和木漿棉,再次流入一次性衛生用品企業。也就是說兩千塊一噸收來的「垃圾」,至少能被賣兩次。
國家明文規定,衛生用品的生產和流透過程需嚴格遵守消毒標準,而現在卻有公司卻靠著收購廢品、換包裝、重新銷售,堂而皇之地在市場上牟取暴利。

▲圖片來源:3·15晚會
換句話說,這些本該徹底銷燬的「垃圾」,最終又回到了市場,威脅著嬰幼兒和女性的健康!
這些雜牌產品,可能靠著價格低廉、可能靠推廣手段,在網店上有不小的銷量。是的,購買它的人,可能是因為經濟條件有限,像紙尿褲拉拉褲這種消耗量極大的產品,沒法去買那些大牌產品。但窮是原罪嗎?我經濟不寬裕,並不是你傷害我們的理由!

不滅菌的一次性內褲
一次性內褲的使用者,天塌了。
許多一次性內褲包裝上寫著「棉」或「純棉」,讓消費者誤以為產品透氣、舒適、親膚。但調查發現,實際材質多為滌綸,完全與宣傳不符,涉嫌欺詐。
更可怕的是,這次曝光了一次性內褲可能未經消毒!「抑菌率99%」「免洗即穿」,簡直是個笑話。
記者走訪發現,生產車間雜物遍地,工人們徒手操作。正規一次性衛生用品應經過環氧乙烷(EO)滅菌處理,以確保安全。然而,在記者暗訪的縣城,不管是服裝公司還是專業醫療器械公司,大家都對此嗤之以鼻。
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員工,在一次性內褲上噴灑了一種氣味強烈的問題,說是所謂「強力殺菌劑」。然而,這種刺鼻的液體究竟是什麼成分?是否對人體有害?沒有任何公開檢測報告,也無從查證。

▲圖片來源:3·15晚會
即便沒有消毒,客戶仍可輕鬆拿到「整套滅菌報告」和「檢測報告」。只要客戶需要,廠家就能提供「合格證明」。「客戶想要啥,咱就能提供啥!」 ——這囂張至極的話語, 簡直是對監管部門的公然挑釁, 對消費者權益的肆意踐踏!
據廠家透露,「毒內褲」 主要銷往美容院、洗浴中心等場所。但自己購買就能放心嗎?大品牌如浪莎、貝姿妍、初醫生等,竟然也淪陷於這骯髒的產業鏈,也在此類工廠進行貼牌生產。

▲圖片來源:3·15晚會

家電維修的收費玄機
家電壞了怎麼辦?上平臺找AAA級信用單位,尋找專業維修師傅?醒醒吧!在某知名投訴平臺上,搜尋「啄木鳥維修」,赫然映入眼簾的是超過6000條的控訴!「無病亂修,小病大修」,就是消費者的控訴。
你或許會天真地以為,家電維修得有點技術含量吧?呵呵, 啄木鳥平臺告訴你,技術?不重要!忽悠才是王道!
「技術培訓3天,上門話術再佔兩天」, 一週速成「維修大師」,已經夠扯了吧?更扯的是,記者親身臥底,兩天培訓下來,技術根本沒教,滿耳朵灌的全是精心設計的營銷話術。
上崗之後不會拆不會修?沒關係, 「穩住心態,搖人兒」。做局才是核心競爭力!平臺的培訓講師甚至赤裸裸地教導:「幹這行,不會忽悠怎麼行?!」 這哪裡是維修培訓,說是詐騙的崗前輔導我也信。

▲圖片來源:3·15晚會
維修師傅上門,眼睛更是毒辣得很!一看你老實巴交「好說話」,那就宰你沒商量!原本可能可能只是「電池沒對」這種小問題,火速給你升級成「元件損壞」,二話不說給你換個新的,250塊維修費拿來吧!

▲圖片來源:3·15晚會
暗訪中,收高價的師傅也表現出了一些良心不安。但是在平臺 「生存法則」的綁架下,他又不得不多收費。平臺掌握著唯一的命脈——客源,還會抽走師傅60%的血汗錢。誰更黑,誰能讓平臺賺得盆滿缽滿,誰就能拿到更多的派單。要價低的師傅,就會遭到平臺的無情打壓,直至被徹底淘汰。

▲圖片來源:3·15晚會
平臺看似「資訊整合」,實則一手掌控接單派單的生殺大權,將維修師傅推向臺前接受批判,而平臺自己則穩坐幕後坐收漁利。

增重的蝦仁
你是不是也喜歡那種個大飽滿,Q彈爽脆的速凍蝦仁?可能你買回來的不是蝦仁,而是注滿了水的「水彈」!
這次曝光的黑心商家竟然超標使用 「保水劑」 ,硬生生把水變成蝦的重量。更可惡的是,這些無良商家,包裝上「0新增」的字眼醒目刺眼,認為沒必要告知消費者。

▲圖片來源:3·15晚會
「保水劑」並不是什麼妖術,說白了,就是「複合磷酸鹽」這類化學物質,能讓蝦仁在冷凍過程中不脫水,保持「完美」的口感,還能延長保質期。國家標準中其最大使用量是0.5%,實際上黑心廠商可以用到3%甚至更高,完全無視消費者的健康。什麼法律法規、道德底線,在滾滾而來的鈔票面前統統化為烏有。
100公斤蝦仁,瘋狂浸泡3公斤保水劑,就能讓蝦仁體重暴增20%。這意味著你買的五斤蝦仁,就有一斤是自來水!這還只是「保守操作」,為了追求更瘋狂的利潤, 廠家甚至可以 「定製」更高的保水率。

▲圖片來源:3·15晚會
消費者真的「不懂」「不在乎」保水劑嗎?當然不是!消費者有知情權、選擇權、健康權。「價廉」不是我們的唯一追求,有誰不想要「物美」?我們不要的是明目張膽的欺騙、肆無忌憚的謊言!

電子籤裡的隱身放貸人
高利貸在央視3·15晚會中出現過很多次了,主要就是「砍頭息+高利息+手續費+暴力催收」的組合。今年被曝光的網貸多了一些新玩法。
比如網貸平臺有「打借條」和「打欠條」兩種借錢方式,平臺會推薦你「打欠條」——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法律法規監管,後者不受監管。等到要還錢的時候,平臺保護的就是放貸人的利益了。

▲圖片來源:3·15晚會
你可能要問,平臺為什麼只保護放貸人的利益?因為這個放貸人,搞不好就是他們自己!
記者走訪發現,雖然網貸平臺的借貸雙方都要實名認證,但放貸方可以是「假賬號」:用老頭老太的身份證做賬號、用偏僻地區居民的身份證做假賬號,甚至可以用已故之人的身份資訊來做——總之,他們保護的實則是自己的利益。
遠離網貸,真的,這玩意兒不可能讓你度過燃眉之急,只會把你眉毛燒得更焦。

被「獲客」的個人資訊
學新詞了:獲客。這是一種技術或者說軟體的名字。
根據記者暗訪看到的演示,用獲客軟體點進一個影片,就能強行抓取評論區網友的資訊,什麼手機號、微訊號、工作、愛好等等都不在話下;做公眾號的人,也可以用這個軟體來強行獲取關注者的個人資訊。
*作為也做公眾號的我們,在這裡向大家保證,在後臺只能看到大家的暱稱、歸屬地、關注我們多少年、留言過多少次;手機號這種個人資訊是真的看不到的。
還有更離譜的:在地圖上畫個圈,在這個圈裡留下過的個人資訊,就全被顯示出來了。

▲圖片來源:3·15晚會
那麼問題來了:看到我的手機號、愛好、購物車,會對我有啥影響呢?又沒盜刷我的銀行卡,我為什麼要生氣?別急,看下一個。

誰在操縱騷擾電話
你好奇過騷擾電話為什麼知道你的號碼嗎?就是從上面那樣來的。
有了精準的使用者畫像(知道你住在哪、喜歡啥、需要啥),再配合AI語音機器人、虛擬號碼,三套組合拳下來,騷擾電話營銷甚至詐騙的成功率猛升。
設想一個場景:鎮上的獨居老人,身患難以根治的慢性疾病,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聽起來跟真人似的,還對ta情況特別瞭解,賣的藥還剛好是ta需要的,這筆黑心交易或許就達成了。
而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聽到陌生來電不是外賣或者電話就會掛了,遭遇電詐不像是切身的威脅。但我們生氣的是,我們出於信任把自己的資訊留給了商戶,但這些資訊在我們不知情的前提下,成為了肉鋪上的二刀肉。

▲圖片來源:3·15晚會
在這裡給出一個生活小妙招:在店裡留下個人資訊的時候,姓名那欄寫「自己的姓+店名」,這樣一來能幫你快速識別騷擾電話,二來,你也知道是哪家店對使用者資訊安全不當回事了。

手機抽獎新套路
這個畫面,你眼熟不?你有意無意點進去過嗎?

▲圖片來源:3·15晚會
晚會明明白白告訴了你,這是騙局。
晚會介紹了這種抽獎背後的三種騙局:
你用手機開完發票,出來個轉盤,抽到了交100元得200元話費券的獎品。你趕緊給了100元,卻發現這200塊話費券是幾十張總價200元的話費券,要定期去領才能用。很多人第一次第二次還記得去領,再往後忘了,這筆錢也就歸騙子公司了。
還有掃碼交停車費,交完有個冒充支付的按鈕,實則點進去就是開了某網站的包月會員。會員倒是真給,但藏得很深,很多人急著開車也就沒細看去哪兒領了。然而扣費是不會停止的,還專門選在半夜兩點給你發扣費資訊,你一早起來手機上都是訊息,很難注意到自己又又又又被莫名偷錢了——東西真給,扣錢真說,一眼看上去真的像正經生意人。
還有砸金蛋砸出來「名貴白酒」,填了個人資訊就要送你一箱「價值4700元」的白酒,你只給一瓶的錢398元就行了。實際上這種酒出廠價也不過幾十塊錢一瓶。
不過說實話,這些騙術也是新瓶裝舊酒。一個暴論,抽獎自古有貓膩,什麼轉盤背後有配重啦、轉針上面有磁鐵啦、不給錢帶不走獎品啦——你就告訴我,你長這麼大,真的看見過有人轉糖畫轉到過龍嗎?

看完3·15晚會,家族群裡長輩們說「啥都是假的」。
的確,消費世界裡很多東西都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我們可以靠自己的知識去辨別一些壞產品,可以靠自己提升警覺去規避一些風險,這也是我們常常希望和大家交流的。
但健康的社會應該全靠消費者自己疊甲防禦嗎?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作者:李小葵 Luna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原標題:我穿的一次性內褲,原來早就被陌生人摸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