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下方卡片,關注“CVer”公眾號
AI/CV重磅乾貨,第一時間送達
AI/CV重磅乾貨,第一時間送達
新增微訊號:CVer2233,小助手會拉你進群!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CVer學術星球!可以獲得最新頂會/頂刊上的論文idea和CV從入門到精通資料,及最前沿應用!發論文/搞科研/漲薪,強烈推薦!
新增微訊號:CVer2233,小助手會拉你進群!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CVer學術星球!可以獲得最新頂會/頂刊上的論文idea和CV從入門到精通資料,及最前沿應用!發論文/搞科研/漲薪,強烈推薦!
2025年,新一輪院士增選即將開啟。
就在前日,中國工程院官網報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科技部紀檢監察組與中國工程院黨組召開2025年第1次全面從嚴治黨專題會商會議。會上提到,要完善院士增選制度體系,以制度剛性約束夯實院士增選紀律基礎,把嚴的基調貫穿院士增選全過程。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鍾志華表示,中國工程院黨組要高質量完成院士增選工作,切實維護院士稱號的榮譽性。
“讓院士稱號迴歸榮譽性、學術性”的呼聲已持續多年。一年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曾發文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存在違規問題的5名候選人資格,在院士大會期間處置涉及22名有效候選人的突發重大舉報線索,保障院士增選風清氣正。
圖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針對院士增選中學術造假、論資排輩、圈子文化、評審專家被“打招呼”等頑瘴痼疾,近年來,院士制度從嚴把遴選流程,到建立退出制度,再到學風作風監督改革,在多方面進行改革。
多輪工作安排,為“嚴”字定調
2025年院士增選的大幕即將拉開,今年以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在不同場合的工作安排中均提到要嚴格做好院士增選工作,為“嚴”字定調。
1月20日,中國科學院官網釋出《一圖讀懂:中國科學院2025年度工作會議報告》。其中在“重點工作安排”部分提到:全面落實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各項任務,認真做好院士增選工作。這意味著,院士制度改革工作將進一步推進。
3月13日,中國工程院召開2025年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會議暨警示教育大會。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科技部紀檢監察組組長、科技部黨組成員高波指出,要切實履行好院士增選監督主體責任,從嚴懲處干擾院士增選紀律的各類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增選氛圍。
利劍已出鞘,當“嚴選”成為院士制度改革的關鍵詞,院士稱號迴歸榮譽性、學術性,指日可待。
最具“顛覆性”的一輪改革
以1955年中國科學院設立學部為標誌,我國的院士制度已走過70年曆程,近十年內,院士制度歷經2014年和2023年兩次關鍵改革。
2014年的改革中,飽受詬病的“單位推薦”和“歸口部門推薦”退出提名渠道,且處級以上官員不得候選院士,同時增加了“終選”機制。在此基礎上,2023年的院士制度改革全面深入,涉及增選的各個環節。
根據兩院章程,院士增選實行推薦制,過去每位院士手握三個推薦名額,而新一輪改革中,院士手中的“推薦票”降為一票,透過限制名額,院士在推薦候選人時將更慎重,提名的含金量得以提高,避免了“湊數”現象。
最核心的評選環節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以往,學部和院士內部評審為主導,2023年首次引入外部同行評價機制,在召開院士大會前,以一定比例隨機抽取不同學科的外部同行專家,在有效候選人名單中進行評選。
據悉,兩院都建立了外部專家資料庫,未參評的長江學者、傑青等更廣的學術專家群體被納入其中。打破了“院士評院士”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評審的客觀性,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院士的權利,增選靠“打招呼、找關係”行不通了。
與之前相比,兩院院士增選的領域學科導向也更加明確,院士增選名額從只分配到學部,到名額直接落到具體學科方向上,向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傾斜。
如《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指南》中給出了詳細的名額分配方案,且每個學部都為包括化學生物學和重大藥物創制、地球系統建模及人工智慧、資訊科學與技術的數理基礎、醫工融合等在內的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留出一個名額。
圖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作為改革後的首次增選工作,2023年的增選結果上可以窺見改革的初步成效。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計劃名額79名,實際當選5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計劃名額不超過90名,實際當選74人,計劃名額與當選人數缺口是2009年以來歷次增選中最大的一次。
獨自評審、獨立投票、成立評審監督小組、實行推薦迴避制度、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不再單列增選院士……在新制度下,兩院院士評選之嚴格,由此可見一斑。
打破只進不出
完善院士退出機制,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也是改革中的核心課題。
從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到2014年在原來“撤銷院士稱號”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增加“院士勸退”制度;再到2023年兩院章程進一步明確,當院士有違反科學道德、品行不端等損害院士群體和學部聲譽的行為,且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的,應撤銷其院士稱號。
一系列措施是打破學術榮譽“鐵飯碗”,讓學術迴歸本質的有力行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6名院士被撤銷院士稱號。
此外,附著在“院士”這一榮譽稱號上的雜質,也在一層層地被剝除。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規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過1個、退休院士不超過3個,院士在每個工作站全職工作時間每年不少於3個月”,“兼職要與本人研究專業相關,杜絕無實質性工作內容的各種兼職和掛名”。
在2023年新當選院士學習教育暨頒證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寄語,絕不能讓院士稱號承載過多非學術的、功利的東西,絕不能讓院士頭銜與物質利益掛鉤。要杜絕院士稱號濫用,規範自身兼職,杜絕“雙聘院士”,杜絕以“院士”冠名非學術活動場所。
除了嚴把出口,在候選人階段保持隊伍純潔性同樣重要。2023年院士增選中,首次明文禁止說情打招呼,違規者將永久取消其參選資格。
兩彈一星、雜交水稻……無論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還是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兩院院士展現出的專業與風骨,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記。院士制度改革不僅對將要邁入院士殿堂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更高要求,也為院士制度的發展持續注入新的活力,讓學術迴歸學術,使院士標杆更加挺立!

2025年,新一輪院士增選即將開啟。
就在前日,中國工程院官網報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科技部紀檢監察組與中國工程院黨組召開2025年第1次全面從嚴治黨專題會商會議。會上提到,要完善院士增選制度體系,以制度剛性約束夯實院士增選紀律基礎,把嚴的基調貫穿院士增選全過程。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鍾志華表示,中國工程院黨組要高質量完成院士增選工作,切實維護院士稱號的榮譽性。

“讓院士稱號迴歸榮譽性、學術性”的呼聲已持續多年。一年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曾發文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存在違規問題的5名候選人資格,在院士大會期間處置涉及22名有效候選人的突發重大舉報線索,保障院士增選風清氣正。


多輪工作安排,為“嚴”字定調
2025年院士增選的大幕即將拉開,今年以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在不同場合的工作安排中均提到要嚴格做好院士增選工作,為“嚴”字定調。
1月20日,中國科學院官網釋出《一圖讀懂:中國科學院2025年度工作會議報告》。其中在“重點工作安排”部分提到:全面落實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各項任務,認真做好院士增選工作。這意味著,院士制度改革工作將進一步推進。
3月13日,中國工程院召開2025年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會議暨警示教育大會。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科技部紀檢監察組組長、科技部黨組成員高波指出,要切實履行好院士增選監督主體責任,從嚴懲處干擾院士增選紀律的各類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增選氛圍。
利劍已出鞘,當“嚴選”成為院士制度改革的關鍵詞,院士稱號迴歸榮譽性、學術性,指日可待。

最具“顛覆性”的一輪改革
以1955年中國科學院設立學部為標誌,我國的院士制度已走過70年曆程,近十年內,院士制度歷經2014年和2023年兩次關鍵改革。
2014年的改革中,飽受詬病的“單位推薦”和“歸口部門推薦”退出提名渠道,且處級以上官員不得候選院士,同時增加了“終選”機制。在此基礎上,2023年的院士制度改革全面深入,涉及增選的各個環節。

根據兩院章程,院士增選實行推薦制,過去每位院士手握三個推薦名額,而新一輪改革中,院士手中的“推薦票”降為一票,透過限制名額,院士在推薦候選人時將更慎重,提名的含金量得以提高,避免了“湊數”現象。
最核心的評選環節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以往,學部和院士內部評審為主導,2023年首次引入外部同行評價機制,在召開院士大會前,以一定比例隨機抽取不同學科的外部同行專家,在有效候選人名單中進行評選。
據悉,兩院都建立了外部專家資料庫,未參評的長江學者、傑青等更廣的學術專家群體被納入其中。打破了“院士評院士”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評審的客觀性,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院士的權利,增選靠“打招呼、找關係”行不通了。
與之前相比,兩院院士增選的領域學科導向也更加明確,院士增選名額從只分配到學部,到名額直接落到具體學科方向上,向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傾斜。
如《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指南》中給出了詳細的名額分配方案,且每個學部都為包括化學生物學和重大藥物創制、地球系統建模及人工智慧、資訊科學與技術的數理基礎、醫工融合等在內的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留出一個名額。

圖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作為改革後的首次增選工作,2023年的增選結果上可以窺見改革的初步成效。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計劃名額79名,實際當選5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計劃名額不超過90名,實際當選74人,計劃名額與當選人數缺口是2009年以來歷次增選中最大的一次。
獨自評審、獨立投票、成立評審監督小組、實行推薦迴避制度、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不再單列增選院士……在新制度下,兩院院士評選之嚴格,由此可見一斑。

打破只進不出
完善院士退出機制,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也是改革中的核心課題。
從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到2014年在原來“撤銷院士稱號”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增加“院士勸退”制度;再到2023年兩院章程進一步明確,當院士有違反科學道德、品行不端等損害院士群體和學部聲譽的行為,且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的,應撤銷其院士稱號。
一系列措施是打破學術榮譽“鐵飯碗”,讓學術迴歸本質的有力行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6名院士被撤銷院士稱號。
此外,附著在“院士”這一榮譽稱號上的雜質,也在一層層地被剝除。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規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過1個、退休院士不超過3個,院士在每個工作站全職工作時間每年不少於3個月”,“兼職要與本人研究專業相關,杜絕無實質性工作內容的各種兼職和掛名”。
在2023年新當選院士學習教育暨頒證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寄語,絕不能讓院士稱號承載過多非學術的、功利的東西,絕不能讓院士頭銜與物質利益掛鉤。要杜絕院士稱號濫用,規範自身兼職,杜絕“雙聘院士”,杜絕以“院士”冠名非學術活動場所。
除了嚴把出口,在候選人階段保持隊伍純潔性同樣重要。2023年院士增選中,首次明文禁止說情打招呼,違規者將永久取消其參選資格。

兩彈一星、雜交水稻……無論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還是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兩院院士展現出的專業與風骨,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記。院士制度改革不僅對將要邁入院士殿堂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更高要求,也為院士制度的發展持續注入新的活力,讓學術迴歸學術,使院士標杆更加挺立!
版權宣告
何愷明在MIT授課的課件PPT下載
CVPR 2025 論文和程式碼下載
CVPR 2025 論文和程式碼下載
ECCV 2024 論文和程式碼下載
ECCV 2024 論文和程式碼下載
CV垂直方向和論文投稿交流群成立
一定要備註:研究方向+地點+學校/公司+暱稱(如Mamba、多模態學習或者論文投稿+上海+上交+卡卡),根據格式備註,可更快被透過且邀請進群
▲掃碼或加微訊號: CVer2233,進交流群
CVer計算機視覺(知識星球)來了!想要了解最新最快最好的CV/DL/AI論文速遞、優質實戰專案、AI行業前沿、從入門到精通學習教程等資料,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CVer計算機視覺(知識星球),已彙集上萬人!
▲掃碼加入星球學習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CVer公眾號
整理不易,請點贊和在看

▲掃碼或加微訊號: CVer2233,進交流群
CVer計算機視覺(知識星球)來了!想要了解最新最快最好的CV/DL/AI論文速遞、優質實戰專案、AI行業前沿、從入門到精通學習教程等資料,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CVer計算機視覺(知識星球),已彙集上萬人!

▲掃碼加入星球學習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CVer公眾號
整理不易,請點贊和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