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襲瑩事件”,為何輿論方向高度一致?

董襲瑩的名字,董襲瑩的照片,董襲瑩的故事,到處刷屏,有的網友說自己都快被刷吐了。
平時網上有什麼熱點,網友們往往會因立場不同而爭吵。
但對於董襲瑩事件,網上輿論方向高度一致,無論是正規媒體、自媒體,還是網友評論,都是口誅筆伐,心意難平。
上一次網路輿論方向如此一致,應當是2016年的“馬蓉事件”,明星效應+婚姻背叛+朋友偷家,大家一邊倒同情地王寶強,強烈譴責馬蓉和宋喆。

如果只是董小姐與肖醫生那些男女之間的破事,當事人既不是明星,也不是名人,大家吃瓜最多也就吃個兩三天就散了。
但董小姐風流事牽出來的卻是一顆“重磅炸彈”。
因為它涉及到了教育公平、醫患信任、婚姻忠誠、權力尋租、階級固化、學術腐敗等敏感議題。
每一個議題都能引發一場大討論,更不要說這些議題都能集中到董小姐一人身上。
她想不火都難,想滅火更是不可能。

昨天據央廣網報道:國家衛健委已成立調查組,針對此事進行調查核查
實際上,肖某已被其單位處理,現在的焦點在董某身上。
由於網上資訊太多太雜,先簡單梳理一下董襲瑩事件時間軸:
2025年4月18日,肖某所在的中日友好醫院收到其妻子的實名舉報材料,涉及他與多名女同事存在不正當關係的證據。
4月27日,中日友好醫院釋出情況通報,舉報材料反映的肖某違反生活紀律和醫德醫風問題基本屬實,對肖某予以開除黨籍處分,並解除聘用關係。
4月28日,“協和4+4”登上微博熱搜。
網友們開始去了解4+4以及董襲瑩的職業疑雲。
4月30日,多家媒體發文深挖董襲瑩的個人背景和她的博士論文問題。
5月1日,國家衛健委介入此事。
董襲瑩個人時間軸:
2014年,17歲的董襲瑩赴美留學,就讀於美國某社群大學(學校名稱未公開)
2015年,董襲瑩從社群大學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女子文理學院,私立),經濟學專業。
2019年,董襲瑩回國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4+4臨床醫學試點班”
2021年11月,她作為實習醫生在北京市第六醫院的醫聯體胸外科病房手術室,進行團隊協作開展熒光腔鏡精準肺段手術。
2021年12月,她以第二作者身份發表學術研究文章於《中華醫學雜誌》
2023年5月,她獲得醫學內科學博士學位。論文共61頁,正文部分30頁。
2023年7日,在規培輪轉期間,她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膀胱癌臨床實踐指南》
2024年6月,她進入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規培,為期1年。
2025年4日,肖某在單位亂搞男女關係被妻子舉報,涉及董襲瑩。
事件發酵,董襲瑩被外界質疑規培時間過短、跨科室論文掛名、醫學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
4月29日,她的博士論文在知網消失。
她在美國讀書的具體經歷還有待確認。
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她從醫學零基礎到獲得醫學博士的時間,只花了4年(2019-2023年)。
這是哪裡來的天才,這麼神奇嗎?她把學醫和不學醫的都破防了。
這幾天,很多醫生都在短影片平臺上曬學歷,證明自己是“正規軍”。
我是5+3+3,我不是4+4。
原來正規軍也是不屑於與董襲瑩這類“天才”為伍的。她的4+4,不就是0+4嗎?
董襲瑩們的存在,其實傷害了醫生職業的社會信任。
十年寒窗苦讀,再加工作實踐,才能給人治病,才能給人做手術。
社會對醫生的信任就是這樣建立的,這是由國家制度來背書的。
她倒好,直接從另一個通道進入高階人才隊伍,這難道不是對社會資源的侵佔嗎?不是對國家制度的破壞嗎?
但如果只看她的經歷,好像每一步又都是對的。
4+4是合法的選才渠道,有海外名校文憑就有進入渠道的機會,她“幸運”地獲得了這個機會。
她的博士論文得到了權威導師的認可,短雖短,但也是論文。
規培時間短,但這也是得到批准的。
董襲瑩目前已不在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規培,現職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住院醫師,她的就業也是正常程式。
這就是董襲瑩現象的可怕之處:每一步都對,但結果卻是個嚴重錯誤。
也就是說,某個圈子為特定群體設計了一個程式上“無可指摘”的通道,讓他們獲得了本不應該屬於他們的資源。
哪個倒黴蛋要是在手術檯遇到了董襲瑩,那就可能直接去太平間了。
她個人並沒有什麼能量,將她送進協和的能量來自於她的家庭背景,來自於她父母搭建的利益網和人脈關係。
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有幾個人聽說過?但人家就知道到這裡混個文憑,就可以繞開國內高考制度。還美其名曰:人才選拔,培養醫學精英。
對於人才選擇,中國曆朝歷代都極為重視。
九品中正制
中國最早完善的“任賢選能”制度,就是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它是從秦漢實行的郡國舉存方式演變而來。

漢朝採取三種方式:
徵召(中央)
闢除(內閣)
舉薦(地方)
但問題是如何去鑑別賢能?客觀上沒有量化標準,就只能憑主觀判斷去完成。
結果,所謂的徵召、闢除、舉薦,成了世家、望族、名門的“自留地”。
人才選拔變成了結黨營私,鑽營奔競的手段。
曹魏看到了這種弊端,推出了改良版:九品中正制。
朝廷於州設大中正,於郡縣設中正。
適齡男子,無論是否入仕,全部列入地方上的品狀檔案。
品:道德品行。
狀:才能績效。
這算是有了一個模糊的量化標準,適齡男子分成九等: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上中,下下。
然而,大中正和中正,一個人能評判多少人的品狀?
到頭來,品狀檔案被掌握在世族手中,平民子弟上升通道的大門被關上。 
最終結果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世族子弟全是廢物嗎?當然不是。
但他們有個共同點:因為名祿來得太容易,既無報效朝廷之忠心,又無建功立業之雄心。
整天就是擺爛,混吃等死,毫無責任心可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大家一起擺爛,社會就這樣荒廢掉。
隋朝完成統一大業後,隋煬帝楊廣對世族特權開刀,創立進士科,以考試為選才標準。
不過楊廣很快就垮臺了,這事只能留待新王朝來解決。
唐朝的開科取士制度,分三種方式:詔試,徒試(學館生),鄉員試。
三者互補,互相制約。
這在封建王朝中,已是最大的公平,因為有個鄉員試。
白衣寒士憑“懷牒自列於州縣”,就可參加鄉員試,打破世族壟斷仕途局面。
科舉制大大充實了唐朝的人才庫,是造就大唐盛世重要舉措之一。
但等到一些特權集團穩定下來後,又形成了門閥,他們以家譜姓氏、門生故舊關係為選才標準,繞過了制度,連七品以下官員(實用型人才)都不放過。
誰要想入仕,只能靠依附、靠請託、靠門路,而不是真才實學。
宋元明清仍然無法擺脫之前的弊病,特權階層為了確保後代能有捷徑,又搞出各種花樣。
設立選才制度的人很聰明,但想繞開選才制度的人也很聰明,而且還絞盡腦汁。
明朝甚至將舉孝廉這一套重新包裝,還有納粟監。
清朝乾脆把貢監、廕生列為正途,將存舉、捐納,列為異選。
民國進行過整頓,但沒過多久,又是故態復發。
如今,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也叫高考,成了最公平的人才選舉機制,因為它是完全量化的。
高考有兩層基本涵意:
一,對國家而言,它是選拔人才的最基本制度。
二,對個人而言,它是改變命運的最公平方式。
雖然有些殘酷,但這確保了它的公平性。包括公務員考試也是如此。
中國經濟騰飛之後,有人又想出了將“素質”加入考分之中的建議,“高素質”聽上去很美好,但這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很難量化。所以,搞這一套沒能成功。
但有些人還是在醫學領域找到了捷徑,而普通人對這條捷徑一無所知,因為這個小圈子是封閉的,直到董小姐出現。
所以大家會如此震驚,並一致批判這種“制度外的捷徑,陽光下的黑幕”。
我們醫院裡的絕大多數醫生都是透過刻苦努力、嚴格培訓,才走上工作崗位,逐步成長起來的。
董襲瑩們卻是醫學界的惡性腫瘤。真正有從醫能力的人被拒之門外,而投機取巧的董襲瑩們卻能登堂入室。
如果任其發展,向其它領域蔓延,必會導致社會競爭喪失公平性。這意味著什麼?
它們會將小集團利益置於國家之上,人民之上,歷朝歷代都有教訓。
如果不決心根除這些惡性腫瘤,它們就會擴散,侵蝕我們的醫生隊伍,動搖國之根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