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旗銀行再度出現超過10億美元的"差點失誤"(near miss)事件。(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花旗銀行(Citigroup)2024年4月發生一起嚴重的交易錯誤,原本客戶只是要匯出280美元,但卻因作業員疏失,變成81兆美元。而負責匯款與稽核交易的員工都沒有發現,直到第3名員工發現帳戶餘額異常後,緊急收回款項,才成功攔截,未讓這筆異常交易的資金真正流出銀行。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這筆錯誤交易發生在2024年4月,原本應該轉帳280美元,到客戶帳戶,但卻因為系統介面繁瑣,導致負責交易的員工輸入錯誤,變成匯出81兆美元。
最初負責付款的員工並未發現這項疏失,而負責二次稽核的專員也未能發覺異常。直到第3名員工在檢查銀行帳戶餘額時,才發現有異,緊急在交易發生的90分鐘後扣下該筆款項,而這筆匯款也在數小時後被撤銷。
根據內部報告,雖然此次"差點失誤"(near miss)並未導致資金外流,但花旗銀行也向美國聯準會(Fed)及美國通貨監理局(OCC)通報此次事件。
花旗銀行表示,該銀行的"偵測控制機制"迅速識別到2個花旗內部帳戶之間的輸入錯誤,並即時撤回交易,確保資金未真正流出。
報導指出,這起81兆美元的輸入錯誤,是因為花旗內部備用系統的操作介面不夠直觀。當時雖然款項隨即獲准,但是仍然無法正常完成,因此技術團隊要求負責處理匯款的員工改以手動方式,在一個不常使用的備用系統重新輸入交易。然而,該系統的金額欄位預設為15個零,輸入時員工忘記刪除這些預設數字,最終造成81兆美元的驚人錯誤。
根據內部調查,花旗銀行2023年共發生10起"差點失誤"事件,涉及金額皆超過10億美元,儘管比2022年的13起有所減少,但仍突顯花旗銀行在風險管理上的漏洞。
由於"差點失誤"事件無須向監管機構通報報告,因此市場上缺乏完整資料,但多名前監管官員及銀行風險專家表示,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錯誤在美國銀行業界相當罕見。
花旗銀行2020年就曾因錯誤向化妝品公司露華濃(Revlon)的債權人支付9億美元,引發法律糾紛,並導致時任執行官被迫下臺,同時讓花旗面臨高額罰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