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50歲後衰老加速,血管老得尤其快;NASA超五分之一員工申請辭職|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古生物學 ·
哺乳動物至少12次演化成食蟻獸
專門以螞蟻或白蟻為食的食蟻類動物(myrmecophage)會表現出與這一進食策略相關的形態學適應性,例如舌頭變長、牙齒減少。716日發表在《演化》Evolution)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非鳥類恐龍滅絕後的6600年裡,哺乳動物至少12次演化成專門以螞蟻和白蟻為食的形式
研究者收集了近4100種哺乳動物的食性資料,然後將其對映至哺乳動物的演化樹。模型顯示,自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以來,哺乳動物至少12次演化成食蟻獸,且在有袋動物和卵生單孔目動物中也出現了這一現象。研究者認為,恐龍滅絕後不久,以螞蟻或白蟻為食的演化吸引力增強,因為螞蟻和白蟻的數量在這一時期急劇增長,從佔昆蟲總數1%飆升至45%,白蟻群體的規模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變得龐大起來,這些增長可能是由白堊紀晚期開花植物的擴張所致。該研究表明,螞蟻和白蟻數量和規模的擴增,對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產生了巨大影響。(Science News
· 健康 ·
人類50歲後老得更快,血管老得尤其快
圖片來源:原論文
據新華社訊息,在一篇近日發表於《細胞》Cell)的論文中,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生物資訊中心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繪製了跨越人類50年生命週期的“人體衰老蛋白質圖譜”。他們發現,人類50歲之後的衰老速度似乎會加快,而且血管等組織會比其他部位衰老得更快
研究人員收集了76名因意外腦損傷死亡的1468歲中國人群的組織樣本,樣本涵蓋心臟、血管、肝臟、胰腺、免疫組織等13種關鍵組織、七大生理系統。利用超高靈敏度質譜技術與人工智慧演算法,研究人員系統分析了這些樣本中的蛋白質動態變化。研究結果顯示,人類在4555歲期間出現了一個以蛋白質水平大幅波動為標誌的轉折點,其中變化最顯著的是主動脈。最終,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主動脈產生的蛋白質,將其注入小鼠體內後會加速衰老的跡象。研究人員推測,血管可能作為通道,將促進衰老的分子輸送到了全身各處。(新華社,《自然》新聞)
· 科學事件 ·NASA已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員工提交辭職申請
Space.com報道。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新聞主管謝里爾·沃納(Cheryl Warner)在提供給記者的電子郵件中透露,NASA4000名員工選擇接受特朗普政府的延期辭職計劃deferred resignation plan——享受帶薪行政假,直到商定的離職日期——這會導致該機構員工人數減少20%以上。
截至目前,NASA員工有兩次申請延期辭職計劃的機會。第一階段申請截止日期在2月份,約有870名員工(佔員工總數4.8%)提交申請;第二階段申請截止日期為美國東部時間上週五午夜前,約有3000名員工(佔員工總數的16.4%)提交申請。但沃納在郵件中表示,未來幾周這一資料可能發生變化,有些人可能會撤回申請,另一些人的申請可能會被拒絕。
自今年1月以來,NASA已經損失了約500名員工。沃納表示,算上這些損失,到202619日,NASA的員工人數將縮減至約1.4萬人。(Space.com
· 環境 ·
全球大陸淡水正在加速消失,影響超過極地冰蓋融化
圖片來源:Sophia Franz
受氣候變化、對地下水不可持續的使用和極端乾旱的影響,全球大陸地區的淡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逝。近日,一篇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論文,透過分析2002-2024年衛星觀測資料,發現全球範圍內出現了4個洲際規模的超大幹旱區域,包括北美西南部和中美洲、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俄羅斯北部及中東北非地帶。
研究發現在過去22年中,有101個國家淡水資源持續萎縮,這些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5%。研究人員首次發現,68%的水流失是地下水超採導致的,並且地下水超採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甚至超過了格陵蘭和南極冰蓋融化的總和。研究發現,2014年到2015年的超級厄爾尼諾事件是淡水資源流失的一個臨界點,從2014年開始,全球乾旱地區主要從南半球轉換到北半球。(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微生物學 ·
砷基生命論文發表15年後終被《科學》撤稿,作者團隊表示抗議
當地時間724日,《科學》(Science)雜誌正式撤稿了一篇201012月發表的飽受爭議的“砷基生命”(arsenic life)論文。該論文稱,他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莫諾湖富含砷的水域中分離出了一種名為GFAJ-1的菌株,它能夠使用砷代替磷來合成DNA和蛋白質並維持生長。此論文上線後一直飽受爭議,很多重複該實驗的嘗試也以失敗告終,於是《科學》雜誌最終直到2011年才將該論文與8篇質疑其研究結論並提出替代解釋的技術評論一同在印刷版上刊發,並於2012年再次發表兩篇論文,表示儘管GFAJ-1能耐受砷,但並沒有將其整合到DNA中,它的生長仍然需要磷酸鹽。
《科學》雜誌在撤稿宣告中表示,他們之所以沒有在2012年就撤下這篇論文,是因為當時只有兩種情況可以撤稿:一是由主編提醒讀者注意資料操縱行為,二是作者主動提供發表後的問題說明。當時,《科學》編輯團隊判定作者並不存在蓄意欺詐或不當行為,因此未予撤稿。如今,《科學》的論文撤稿標準已經擴大到了實驗資料無法支撐其核心結論的論文,因此他們決定按現行撤稿標準將其撤回。然而,該論文的作者團隊並不同意撤稿決定,他們表示,儘管其研究在撰寫和討論過程中本可更加審慎,但他們所報道的資料是真實的。他們認為,關於論文結論的爭議,包括現有證據對其支援程度的分歧,都是科學程序中的正常過程。(《科學》新聞,環球科學科研圈微信公眾號)
封面來源:unsplash+
撰寫/撰寫:冬鳶、黃雨佳、王昱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