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起床後,先在b站刷了會兒巴黎奧運開幕式的影片,看到大家都說抽象、草臺班子,還有很多少兒不宜的環節。



但看了完整版後,我的感受好像跟網友們很不一樣,用兩個字總結就是:
感動
因為工作,我每年都要去幾次巴黎。我印象最深的只有巴黎人的高傲,滿地的垃圾、猖狂的小偷……所以,巴黎是我全世界最討厭的地方之一。

但是看完奧運開幕式,我好想重新去感受一下巴黎,好像開始懂一點他們說的自由平等博愛了,有幾個地方甚至讓我矯情地落了幾滴淚……

我沒讀很多書,也不太懂藝術,但還是查了些資料,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把我的感動傳達給家人們。



當然,傳達不了也沒關係,奧運會嘛,看個熱鬧就行。也歡迎家人們到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啊~


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用一個詞概括這次開幕式就是——巴黎精華一日遊。

那個像刺客信條的火炬手,在樓頂跳來跳去,四小時裡,帶我們看遍了巴黎的建築、藝術、文學和歷史。光是當科普影片,看開幕式就挺划算的。


你知道為什麼大部分奢侈品都是法國的嗎?因為他們真的很珍惜自己的歷史文化and非常精明。如何能在幾個小時內把自己國家的精華全部展示出來呢?


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巴黎整個城市當場地,這樣不就啥都有了嗎?於是巴黎奧運開幕式成了史上第一次在奧運主場館外舉辦的開幕式。

代表團在塞納河上坐船前行,橋上有走秀,沿岸有舞蹈,河面上也有唱歌……這樣夏日狂歡的場景,正如海明威說的: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很多人說這屆開幕式觀看體驗不好,我也這麼認為,但不好的是鏡頭和導播,而不是節目本身。

我覺得節目都非常有創意,比如瑪麗皇后抱著自己的頭在監獄唱卡門;

小黃人拯救《蒙娜麗莎》;

把德比利橋做成《最後的晚餐》,

在餐桌上走秀;

聖女貞德騎著銀色賽博朋克馬在塞納河上賓士……


法國人有太多浪漫的小巧思,都準確地命中了我的紅心,接下來我就來講講開幕式上最打動我的幾點。(文章很長,可以收藏起來慢慢看哈~)


13幕表演 13個單詞 13種精神
開幕式一共分13幕,每幕開始前螢幕上都會出現一個火柴棍字型的單詞,這些單詞就是這屆奧運的關鍵詞,代表了13種奧運和法國精神。

你好

玫瑰人生

同步

博愛

姐妹

公正

團結

典禮
比如,第4幕叫“Liberté(自由)”。這個章節包含了歌劇《悲慘世界》《卡門》、名畫《自由引導人民》、還有還有致敬“新浪潮”的表演(就是網友說的”燃冬“橋段,後面詳細講)……這些作品也都有一個共同的主旨——自由。

第5幕叫“Égalité(平等)”。


這個章節裡,盧浮宮裡的維納斯、勝利女神和很多名畫中的人物都復活了,像在看《博物館奇妙夜》。

第9幕叫“Festivité(歡慶)”,就是長髮鬍子哥走秀、巴黎青獅精唱歌的環節(這個也之後講)。



第10幕叫“Obscurité(黑暗)”。塞納河上一位女歌手唱起《Imagine》, 螢幕上打出 “We stand and call for peace”,呼籲人類和平。


第13幕叫“Éternité(永恆)”。火炬點燃,熱氣球升起,Celine Dion站在埃菲爾鐵塔上深情演唱《愛的讚歌》。表達的是:我們要傳承奧運精神,只有愛才是永恆的主題。




來看Lady Gaga演二人轉
Lady Gaga的開場演出就給了我重重一擊。都是啥啊?歌兒嘛,嘰嘰喳喳的,像在吵架(but Lady Gaga現場唱功沒話說);


舞蹈嘛,手忙腳亂的,像在大掃除……

她的造型也是,開始是隻火烈鳥,

後來脫到只剩緊身胸衣,

最後又穿成一隻毛茸茸的小雞仔。

研究了一下才知道,這叫卡巴萊,是在法國興起的表演形式。它結合了唱歌、舞蹈、喜劇等多種元素,很多時候在夜總會演。


這咱就懂了嘛,法國人也有自己的二人轉,or依萍大舞臺。

這首歌叫《Mon truc en plumes》,翻譯成《我的羽毛把戲》比較好,歌詞嘛,都是什麼“我的羽毛把戲,逗得你心裡癢癢”之類的挑逗話,也跟二人轉很像。



Lady Gaga是翻唱50年代著名卡巴萊演員Zizi Jeanmaire的。我去找了原版來看,也差不多是這個感覺,越看越覺得還挺好玩兒的。


這個表演還有個瓜。就是這套“烏雞白鳳丸”衣服是Dior做的,因為歌兒是翻唱,所以Dior乾脆把原來的衣服也翻版了一下。


原版是YSL設計的,而Saint Laurent現任創意總監專門把當時的設計圖發出來,還陰陽怪氣了一句:可惜現在人臉都不要了。


當著名的斷頭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抱著自己的頭,在巴黎古監獄的視窗唱歌兒的時候,我被整笑了。

不得不佩服法國人的幽默感和鬆弛感,就好像在說:“害,頭掉了碗大一個疤。”這種精神狀態,我愛了。

更命的是,她唱的是詠歎調《卡門》,就是張惠妹唱過的那個“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緊接著就是重金屬搖滾樂隊……我竟然覺得有點好聽,怎麼回事。

瑪麗·安託瓦內特是路易十六的王后,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被關在這個監獄。

而她上斷頭臺,標誌了革命勝利,法國人民獲得了自由。這一幕正好表達了這屆奧運自由的主題。

接下來的情節也是,刺客穿過劇院,演員們正在排練《悲慘世界》,而戲劇的結束場景正是還原了名畫《自由引導人民》。

這幅畫大家都應該看過。它描繪的是法國七月革命的場景。

中間那個拿槍舉旗的姑娘,是引導革命者的人,同時也是代表了法蘭西精神的自由女神。

(因為那時候的畫裡,一般只有神才可以袒胸露乳。)

自由只是兩個字,被組委會引經據典,拍出了這麼豐富的內容、磅礴的氣勢,還兼具油畫照進現實的美感和當代巴黎的時髦。這一幕,贊。


奧運開幕式整少兒不宜的節目?
好了,講網上爭論最大的《燃冬》環節。也是在同一個“自由”章節裡,三個年輕人奔跑、看書、還互相做一些非常曖昧的事情,最後把門關了。

有網友說:門開著就是低俗,門關了就是藝術。嗯,挺有道理的,要是門不關,後面發生的事可能真的少兒不宜了。

這段表演致敬的法國新浪潮經典電影《朱爾與吉姆》,其實我覺得《燃冬》也是致敬它,所以說這段是法國人自己的《燃冬》也沒錯。

很多人說:這麼正大光明地拍三人行,太低俗了,叫我們怎麼跟自己的小孩解釋?


我看過《朱爾與吉姆》,表面上講的是三人行,女的嫁給了朱爾,但愛的是吉姆,最後陷入愛情僵局,搞得你死我傷。但我覺得,它不是要表達自由追求愛情,更不是倡導三人行。


反而,這段表演探討的是:“沒有約束的愛情是真愛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女性的束縛嗎?”等話題。總的來說就是:咱法國人那麼喜歡談戀愛,其實自己也沒把愛情玩兒明白。

所以,我個人還挺喜歡這段表演的。如果孩子問我這是什麼,我會說,這是愛情,很美好很複雜,大人也搞不清楚。

當然,有爭議是好事,有爭議就代表大家都在思考。你覺得我上面的解釋說得通嗎?歡迎評論告訴我哈~

我喜歡這段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服裝。是天才高定設計師Charles De Vilmorin的作品。他是個天才,23歲創立品牌,26歲釋出高定系列,被譽為下一位聖羅蘭。


重要的是,他今年才27歲,出身名門,並且長得很帥……哎,很氣人。

受馬蒂斯等很多藝術家的影響,所以設計風格很斑斕很癲。


這一部分,就是開頭說到讓我矯情地掉了幾滴淚的章節。

隨著蒙娜麗莎浮上水面,伴著女歌手演唱的國歌《馬賽曲》,十座金色雕像從塞納河中升起。

這是十位法國曆史上傑出女性的雕像,身旁圍繞著6種語言介紹她們的身份。

她們來自不同種族,擁有不同膚色、不同職業。

她們中有為女性權益而奮鬥的女作家、倡導不同種族女性平權的女記者、第一個實現環球航行的女探險家……

她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代表了女性力量。

這一刻,我意識到,奧運會不是一個普通的體育競賽,更是人類宣揚進步和平等的盛會。

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辦,這也是第一次有女性運動員參加的奧運會。

而今天,聽著鏗鏘的《馬賽曲》,看到傑出女性的雕像在大雨中緩緩升起,我被深深地打動了。

平等的話題很複雜,我的文化水平有限,講不了平等這麼複雜和龐大的話題。

但是我覺得,她們被看見被尊重被紀念,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

這10座雕像,在奧運會後,也會捐贈給巴黎市政府,讓更多的人看到。


第二個讓廣大觀眾產生不適的場景出現在“Festivité(歡慶)”章節。比鄰埃菲爾鐵塔的德比利橋上,鋪了一張超長的餐桌,餐桌後坐了13個人。乍一看,完全就是《最後的晚餐》的復刻。


不過近看呢,人都不對勁。耶穌和十二門徒都變成了女生。

再仔細看,還是不對,除了女生,裡面還有變裝皇后。比如有法國變裝皇后Nicky Doll、魯保羅秀第一季冠軍Paloma等。

然後餐桌變成T臺,表演開始。先是走秀,模特除了有真模特,還有舞蹈演員、殘奧會擊劍運動員,


以及剛才坐著看的變裝皇后。長髮鬍子哥就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陰影。

更震撼的在後面,晚餐終於上菜了。黃銅色的餐蓋徐徐揭開,引入眼簾的是一道正宗法式佳餚👇

這位藍胖子頭戴花冠、幾乎全果地躺在鮮花和水果中,嬌嫩欲滴,讓人垂涎三尺……此時我的心情是👇

其實他是法國創作型歌手,叫Philippe Katerine。他演的不是《西遊記》裡的青獅精,而是酒神狄奧尼索斯。


狄奧尼索斯是古希臘神話裡掌管葡萄酒、農業、豐收、慶典的神,所以出現在了這一章節裡。他實在太吉祥了,感覺像我們的財神,所以經常被人拿出來使用。比如Gucci曾經有款很火的包就叫酒神包。

很多網友覺得這一幕讓他們不適,是因為男的扮成女的,鬍子哥留長髮,跳舞還那麼妖嬈。他們覺得這一幕不適合出現在奧運開幕式上。

這個問題很深,我也講不清楚。我只想說:奧運會的偉大,在於它是唯一一個讓我們放下偏見、仇恨,共同挑戰人類極限的盛會。

我們看到的光怪陸離,也許只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化不同而已。而奧運會的精神恰恰是“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

就像我前面講過的,法國人一直倡導“自由平等博愛”,只有我們拋棄成見,開啟心胸,帶著愛去看世界,才能領略自由、多元文化的魅力啊。

順便說一嘴,這次走秀的衣服都沒有用大牌的,而是用Weinsanto這樣前衛年輕設計師的作品,這點也讓我很驚喜。


我要吐槽的點嘛,是音樂,用的是80年代復古舞曲。只能說,巴黎人也有自己的廣場舞。

接下來是本次開幕式的第二個哭點:

隨著派對現場變暗,塞納河上出現了一艘浮筏。浮筏上有一位鋼琴家和一位歌手。鋼琴家彈著熊熊燃燒的鋼琴,歌手唱著約翰·列儂的名曲《Imagine》。


大雨打溼了鏡頭,歌手和火焰看起來都很模糊,鏡頭不停繞著他們旋轉,這一幕浪漫又神聖。

“想象”,是奧運會開幕式的永久元素,旨在頌揚一個和解、沒有隔閡的世界。

“想象”這首歌,從創作之初,就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從2012年倫敦奧運會以來,就成了奧運會開幕式的固定曲目。

我們都知道奧運會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其實後面還有一句,是“更團結”。

古希臘人在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目的有兩點:一是尊重奧林匹克眾神,二是為了和平。


聽著動人的歌聲,看著浪漫的畫面,再想想世界滿目瘡痍的樣子,怎麼能不難過呢。



開幕式最後,Celine Dion穿著鑲有幾千顆銀珠的Dior定製流蘇長裙,站在埃菲爾鐵塔上,用高亢有力的嗓音唱出法國香頌名曲《愛之讚歌》。


她的出場,又把我搞哭了。除了眼前的畫面壯麗、唯美,更多是因為Celine Dion這個傳奇。

1996年她曾經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唱過名曲《The Power of the Dream》。

而近幾年,她一直在跟僵人綜合症抗爭。看過她紀錄片的都知道,這病不僅嚴重,還是以一種剝奪尊嚴的方式折磨人。


而現在,她靠著驚人的意志走出人生致暗時刻,登上艾菲鐵塔。稱得上是一個傳奇,是一位偉大的女性,是一顆夜空中最璀璨的明星。

聽著她這樣震撼、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唱出“只有愛才是永恆“的主題,你說我的眼淚流得該不該。

總的來說,巴黎奧運開幕式給我的感受是:法國人的藝術真強啊,審美真線上啊,真是浪漫至極啊,同時也真的鬆弛啊(舞都跳不齊)。

它肯定不能跟北京奧運開幕式的宏大和嚴謹相比,中華民族的底蘊和氣勢別人也做不到。

但它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自由平等博愛”。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到了每個環節裡,以最浪漫、詼諧的方式傳達給我們。

表演者都不是整齊劃一的機器,他們帶著笑容,有血肉有個性,不是緊張地完成任務,而是真正地在享受,才能沉陷處這樣的琳琅滿目。

管你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黑的白的直的彎的有錢沒錢,都自由奔跑,努力去愛,想唱就唱吧,咱今兒個真高興。

這不正是奧運精神的體現嗎?

其實還有好多好多我想講的,只是我實在寫不動了……我水平有限,家人們同不同意我的觀點都不要緊,只希望你們能看到我的真誠就好了。

用一句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Don’t understand it, Just feel it!

文字:宇博
編輯:宇博
圖片:Yzai、膠膠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文字原創
覺得宇博寫得還闊以,就請點個“在看”哈👇~

往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