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是法國人民普天同慶的國慶日。晚上10點30分左右,人們正聚集在法國尼斯市中心著名的帕永大道(Promenadedu Paillon)上舉行狂歡儀式,突然一輛極速的卡車朝著密集的人群直撞了過來,卡車還衝上人行道,見誰撞誰,碾過試圖逃跑的人,一名槍手從卡車上跳了下來向人群掃射……“法國國慶慘案”就在這一刻發生了!
據最新訊息報道,屠殺慘案造成至少84死,202傷,警方稱死傷人數有可能還在上升。襲擊者身份已確認:是名31歲突尼西亞裔法國人,雖然ISIS聲稱此次事件是他們的手筆,但根據法國警方最新訊息:可能與ISIS恐怖組織無關。
慘案造成至少84死202人傷

案發時間: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晚上22點30分
案發地點:法國尼斯帕永大道,國慶狂歡現場
死傷人數:目前死亡84人,202傷
卡車司機究竟是誰?
尼斯警方在當地時間上午10點左右進行了記者釋出會,正式公佈了這名恐怖分子的身份:男子名為Mohamed Lahouaiej Bouhlel,31歲,原籍法屬突尼西亞人,家住尼斯,目前已被擊斃。肇事卡車上面只有他一個人,警方還在他車上找到了槍支、炸藥和手榴彈。

此前有訊息稱,“伊斯蘭國”ISIS對此事件負責。2014年9月,“伊斯蘭國”發言人阿德納尼(Abu Mohammed al-Adnani)曾在一份宣告中號召穆斯林以包括“用自己車輛撞擊的”任何可能的方式打擊包括法國在內的“骯髒國家”。他的原話是:打擊“不信教的美國人或歐洲人,—尤其是醜惡和骯髒的法國人、澳大利亞人或加拿大人”。
但據法國BFM電視臺報道,卡車襲擊兇手此前因涉及暴力及槍支使用而名列警方名單,但並未發現其與恐怖主義有關。他的一個鄰居也表示,他喝酒吃肉還嗑藥,他不是穆斯林。
警方仍在調查其真實動機與身份。




華人親歷恐襲:人們踩著屍體逃跑 現場像災難片
而一名親歷襲擊的中國網友用文字記錄下了驚險一刻——路上的人群開始瘋跑,嘶喊,很多人想瘋了帶著血跑進餐廳,沒有鞋。問她們發生了什麼,她們嚇得只蹦出幾個字:恐怖襲擊、暴亂、逃命……一切就像美國災難片一樣。

更有華人給本平臺傳來了現場照片,畫面慘不忍睹,令人心酸:




目擊者稱:一名卡車司機沿著近6.5公里的帕永大道鏟進了狂歡的人群。受驚的人們四處亂跑,恐慌的人群為了逃跑互相推擠,現場混亂不堪。
目擊者Antoine說,當時他正在海邊,煙花表演剛剛結束就看到一輛白卡車衝出來了,估計時速有60、70公里。
我就在尼斯的現場,這裡太恐怖了!到處都是死人,他們就死在我眼前。。。


我清楚的看到一輛白色卡車在街道上橫衝直撞,還有一名槍手在朝人群開槍,最後槍手好像被警方擊斃了。

現場來了好多好多警察,到處都是,還有反恐警察。大家都手足無措,只能藏起來。槍手還提著槍向大家躲避的酒店衝去。

法國總統奧朗德斥恐怖行徑
法國總統奧朗德於當地時間15日就尼斯卡車撞人事件發表電視講話,他表示,尼斯發生的這起事件明顯是“恐怖行徑”,他已經加強法國國內安保,並呼籲部隊預備役人員、退伍士兵以及其他公民加入到安保行列中。他指出,將著重加強邊境管控,同時宣佈將法國目前的緊急狀態延長3個月。
奧朗德還指出,法國將繼續與恐怖主義作戰,將進一步加強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行動,持續打擊那些向法國發動攻擊的力量。
法國總統奧朗德於當地時間15日就尼斯卡車撞人事件發表電視講話,他表示,尼斯發生的這起事件明顯是“恐怖行徑”,他已經加強法國國內安保,並呼籲部隊預備役人員、退伍士兵以及其他公民加入到安保行列中。他指出,將著重加強邊境管控,同時宣佈將法國目前的緊急狀態延長3個月。
奧朗德還指出,法國將繼續與恐怖主義作戰,將進一步加強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行動,持續打擊那些向法國發動攻擊的力量。
卡贊諾夫內政部長在15日釋出會上稱,警方在非常危險的情況下擊斃一名恐怖分子:“我們正與恐怖主義進行著異常殊死戰鬥,恐怖分子不惜一切要讓我們痛苦。”

奧巴馬稱尼斯事件系“恐襲”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事件發生後聽取簡報並發表宣告,譴責這起“恐怖襲擊”事件。
奧巴馬稱,已經指示其團隊和法國當局取得聯絡。他稱,美方願向法國當局提供一切幫助,以協助將製造襲擊事件的人繩之以法。

中國政府: 請記住這個號碼:+86-10-12308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賽總領事館對記者表示,目前有2名中國公民在尼斯襲擊中受傷,1人重傷。法國總統奧朗德將於當地時間15日上午9時在愛麗捨宮召集小範圍安全國防會議。


出國旅居的中國公民,若遇上意外危難就撥打它。外交部長王毅曾經公開說:“不管同胞們身處海外哪個角落,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撥通這個電話,就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幫助。”
恐怖事件何時休?
曾經歡樂的街道上只剩下了一片死寂,乾涸的血跡、密集的彈孔中依然能看見當時的恐怖景象,人們紛紛前來為此次事件中遇難的人們鮮花。
惟願逝者安息、世界和平、再無殺戮。







編輯:Syren & Nina & Joe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