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州奧蘭多58死血腥槍案,美國再次籠罩恐襲密雲,ISIS被認為是美國頭號公敵。不過有時候你以為的事實也許並非如此。有人說,是FBI在製造恐怖主義案件,FBI正成為美國安全的頭號威脅。
這兩年,釣魚執法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大行其道,秘密特工和線人們假扮成聖戰分子、炸彈製造專家、槍支販子,與伊斯蘭國(ISIS)大玩“無間道”遊戲。
於是,一大波原本遊走在“恐怖主義”邊緣的潛在嫌疑人,被FBI臥底忽悠著,忽悠著,就走上了恐怖主義的不歸路……
2015年的最後一天,紐約。
FBI突然宣佈破獲了一樁大案:25歲的美國公民伊曼紐爾·拉赫曼,因涉嫌“受ISIS組織成員指使,在新年之夜企圖對紐約平民發動武裝襲擊”而被捕。
幾個小時後的新年煙花匯演,也因此取消。
輿論一片點贊,又一樁恐怖襲擊被扼殺在搖籃裡,FBI成為節日裡最大的英雄

可熟悉拉赫曼的人,卻深感匪夷所思。在他們眼裡,拉赫曼是一個“從小腦子有病的乞丐”,哪來的智力、財力策劃這麼一樁恐怖襲擊大案?

(拉赫曼,一個從小腦子有病的乞丐)
據拉赫曼家人介紹,拉赫曼從小就精神不太穩定,一直在接受藥物治療。16歲時,他因盜竊手機、棒球拍、公交卡、圖書證、香菸而入獄5年。其間,皈依伊斯蘭教。出獄後,他又多次因精神問題驚動警察。
就在這次落網前幾天,人們還看到他在當地的酒吧和保齡球館外揀菸屁股、要飯……
他父親堅信,兒子不可能與ISIS有什麼瓜葛,“他很容易被人利用”。
果然……
後來的法庭調查資料顯示,拉赫曼因在社交媒體上釋出煽動性言論而被FBI盯上。FBI認定這是一條大魚,先後派3名線人與他秘密接觸。
據線人報,他說過“恨美國”、“想離開這個國家”,並自稱已與一名海外ISIS“兄弟”接上了頭……

至於在跨年慶祝活動中實施恐怖襲擊,拉赫曼卻一直猶豫不決,一度因為同伴的退縮而有意放棄計劃。但一名線人鼓動說,做大事切不能被別人左右情緒,他這才下決心鋌而走險。
後來,他經線人指點,去沃爾瑪超市買了一把砍刀、滑雪面具、膠帶、刀具、橡膠手套以及其他恐怖襲擊所需的材料。
他沒錢,又是那名線人,自掏腰包,為他付了40美元。

至此,拉赫曼的罪名坐實,FBI隨即收網,將其逮捕。
這個案子看起來有點荒唐。有人說,若不是FBI一再慫恿、教唆,並且“慷慨解囊”,拉赫曼怎麼可能“榮升”為一名恐怖分子呢?
可是,這絕非FBI反恐行動個案。
近兩年,釣魚.執法已成為FBI調查涉ISIS案件的“新常態”,一大波像拉赫曼這樣的“倒黴蛋”在臥底的誘導下,一步步走向恐怖主義的深淵……
據《紐約時報》報道,2014年之前涉ISIS的訴訟案中,約30%依靠臥底行動蒐集證據;2015年底,這一比例上升至67%;今年截至目前,10起訴訟裡竟有8起依賴於臥底行動,比例高達80%!
“臥底行動”一度被視為“最後的手段”,如今卻升級至“第一選擇”。對此,FBI國家安全部門負責人邁克爾•斯坦因巴赫解釋說:“FBI等不起,不能明明知道這些人在積極策劃,還那麼幹坐著死等。”
可FBI前特工邁克爾·傑爾曼認為,是FBI在製造恐怖主義案件,在很多訴訟案中,“嫌疑人離成為美國的威脅還差得遠呢”。

(前特工傑爾曼說:FBI在製造恐怖主義案件)
來看看FBI的臥底是如何推波助瀾,將潛在嫌疑人一步步忽悠成貨真價實的恐怖分子的。
總共分三步:1、鎖定物件;2、取證;3、收網。
第一步鎖定物件,通常是一些在臉書、推特等社交網站上發表支援ISIS或暴力極端主義言行“傻冒”。一旦被認定是潛在威脅,FBI就會指派臥底特工與之線上聯絡。
第三步收網,就是在掌握確鑿證據後,實施抓捕行動。
關鍵是第二步,大多數嫌犯開始都只是“逞一時口舌之快”,臥底特工們需不動聲色地誘使他們越過紅線,說出原本不會說的話,做出原本不會做的事,坐實恐怖分子的罪名。
在這方面,各位臥底特工可謂各顯神通……

(埃德蒙德(右)和他的表哥)
23歲的國民警衛隊隊員哈桑·埃德蒙德2014年底因在臉書上發表過激言論而被FBI盯上,一名秘密特工化身ISIS在利比亞的恐怖分子,向他發起好友請求。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兩人熱烈討論了前往中東協助ISIS的各種可能性,相見恨晚……
某日,埃德蒙德向臥底透露,他和一位表哥熱切期望做點“類似那對兄弟在巴黎乾的事兒”……
他指的是2015年1月17日的巴黎槍擊案,一對穆斯林兄弟持槍闖入諷刺漫畫雜誌《查理週刊》辦公室,一通掃射後造成12人死亡,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巴黎血案。

(慘案發生後,《查理週刊》刊出封面漫畫:“我是查理”)
臥底當即“獻計”,如果不能前往國外與ISIS並肩作戰,也可以在美國本土捨身取義,表明忠心……
埃德蒙德茅塞頓開,很快與臥底商定對其所在的伊利諾伊州國民自衛隊發動襲擊,目標是射殺100到150個人……
幾天後,這對錶兄弟先後被捕。埃德蒙德最終被判30年監禁,50萬美元罰款。

(埃德蒙德準備血洗的伊利諾伊州國民自衛隊)
這樁案件裡,埃德蒙德被釣魚似乎不算太冤,但不得不承認,臥底特工臨門一腳的“點撥”,真正把他帶進了溝……
相形之下,在今年5月收網的另一樁案件中,現年40歲的穆斯林詹姆斯·麥迪那就真有些冤了。

FBI不知從哪兒得到訊息,麥迪那可能正在策劃襲擊一座猶太教堂,於是臥底出動……
很快發現,有這麼一個炸燬猶太教堂的計劃不假,但麥迪那似乎不太想摻和,甚至曾當著臥底的面,批評過這一企圖。
臥底決定煽忽一下……
5天后,麥迪那和臥底開車經過邁阿密郊區一座猶太教堂,臥底假裝漫不經心地對還在動搖的麥迪那說,兩週後有一個猶太節日,正是炸教堂的好日子……
接著,他又將麥迪那介紹給一個精通炸彈製作的熟人,其實也是一名秘密特工……
又過了幾日,這名特工再次與麥迪那碰頭,並交給他一枚偽造的炸彈。隨後,兩人開車前往幾英里外的那座猶太教堂。
剛走出車門,麥迪那就被捕了,手裡正捧著那枚炸彈……

(麥迪那策劃炸燬的猶太教堂)
取證的過程中,除了“挖坑誘敵”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最後時刻,給嫌犯們留一個退出的“出口”。
比如麥迪那案件中,臥底特工在對麥迪那連番攻心之後,沒忘“好心”提醒他:“兄弟,你得想明白,你其實沒必要這麼幹。”
可此時的麥迪那早已被煽動得心潮澎湃了,哪裡還會退出呢?他甚至進一步表示,要在實施爆炸後,代表“在美國的ISIS”宣佈對事件負責。
臥底特工的一番提醒看似“好心”,實則是“自我保護”。因為在後面的訴訟中,他們不可避免地會被質疑“非法誘導”嫌犯。這個所謂的“出口”其實是他們給自己留的後路。
坊間對FBI釣魚執法的批評從未停止過,自“9·11”襲擊以來,已有幾十起針對臥底調查恐怖主義案件的抗訴,但至今沒有一位法官以釣魚執法為由駁回案子。
但這並不表示從來沒有法官質疑過。
紐約曼哈頓美國地區法庭法官科林·麥克馬洪在審理2011年紐約州一樁企圖襲擊空軍基地和兩座猶太教堂的案件時說:“我相信,除了有些許懷疑之外,要不是政府教唆、策劃並付諸行動,根本就不會有什麼犯罪行為。”

(斯蒂勒說,FBI已成一座瘋人院)
海軍陸戰隊情報官戴維·斯蒂勒更是放言:“絕大多數恐怖分子都是假的,或是我們的情報機構杜撰的。在美國,每一樁恐怖主義事件都是假的,或是FBI指使線人一手製造……這裡已成一座瘋人院。”
分析人士稱,FBI苦心設局,將原本無辜的人一步步拉入陷阱,“鼓勵”他們犯罪,實在是跑!偏!了!
誘捕拉赫曼這樣的小人物真的讓我們更安全嗎?它實際上是在浪費資源,讓奧蘭多夜店槍擊案中奧馬爾·馬丁那樣真正的威脅成為漏網之魚。
這種“人造恐慌”不過是FBI謀求更多預算的一貫伎倆。

(美國穆斯林社會以自己的方式反對極端主義)
反恐需要美國穆斯林社群的合作與支援,但釣魚執法已經引起許多穆斯林領袖的反感和警惕。
他們有時會提醒教民提防FBI的耳目,警告說“我們中間有異心分子”。
曾代理過多起涉恐案件的波特蘭穆斯林律師湯姆·尼爾森更是直截了當:“要像躲避瘟疫一樣躲著FBI。他們絕不是盟友,FBI所幹之事就是——滲透。”
本平臺獨家編輯 編輯:TY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