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碎葉冬青 劍書 編輯| 行健
有沒有發現,最近漲薪的新聞多起來了?
網際網路大廠率先行動。京東釋出年終獎計劃,增設“目標年終獎”,京東零售集團和職能體系從16薪升級為20薪,京東採銷的年終獎更是達到了平均23薪。
體制內也傳來暖意。過去幾年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通稿都必然提到“過緊日子”的說法,今年卻極為罕見地消失了。要知道,2023年可是足足提了6次:
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落實過緊日子要求
要厲行節約樹牢過緊日子理念,健全過緊日子制度,嚴格過緊日子執行,強化過緊日子監督
取而代之的是,會議多項部署都指向了“花錢”——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
更早之前,一份“頂格”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更是明確提出: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
為什麼全國財政會議不提“過緊日子”了?
為什麼中央要高規格發文,提出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指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這是否意味著,2025年工資要全面上漲了?

提高居民收入,勢在必行。
關於2025年的種種跡象表明,國家的想法已經很明確了,一定要要想方設法,提高居民收入。
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啟動內需。
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5年定調掌舵,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內部挑戰,就是需求不足。
會議部署的2025年九大重點工作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全方位擴大內需”,重視程度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高。(參閱《大轉向!中央會議定調,非常時期非常訊號》)
如何全方位擴大內需呢?說到底,就是要提高各個階層居民的收入,讓大家有錢花。
比如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都是在這個會上定下來的。
要知道,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並沒有減速的跡象,不少專家智囊已經開始吹風了。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建議明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也表示,2025年經濟增速預計仍會定在5.0%左右。
實現這個目標,保持居民收入增長既是手段,也是結果。
正因如此,就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出爐前後,各省就動作頻頻,目標直指漲工資!
國家人社部的資料顯示,湖南、吉林、雲南等地均上調了最低基本工資標準,漲幅都很明顯。比如,湖南省最低一檔從1550元,上調到1700元,漲幅也達到了9.7%。吉林省最高一檔從1880元,上調到2120元,漲幅高達12.8%。
更顯著的動作是,不少省份和城市的企業工資指導線也被進一步提高。
什麼是“企業工資指導線”?簡單來說,就是政府給企業下達的“漲工資”建議,雖然不是最後決策,但也具有很強的風向標意義。
多個省份和城市釋出的最新企業工資指導線,都有明顯提高。
哪些省份漲得最多?
最有信心的是天津、河南,建議企業工資平均漲6.5%,是目前給出基準線最高的省份。

湖南、四川、山西三省標準也比較高,給出的基準線均為6%,下線均為3%,上線均為9%,即建議企業今年工資平均漲6%,最少漲3%,最高漲9%。
這裡頭,政府還根據各個行業的景氣程度,給出了細分的建議。
比如,天津建議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基準線僅為2%,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基準線則高達10%。
如果相關行業的優秀企業,能夠參考政府指導來落地執行,工資上漲效應將非常明顯。

為什麼在提振經濟、促進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的目標下,提升居民收入變得尤為重要?
答案是,如果居民的錢包沒有“鼓起來”,拉動消費、刺激內需就是一句空話,轉換經濟增長模式也很難實現。
要知道,中國正在從“投資驅動”時代,走向消費驅動的時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還得居民越來越有錢,才能真正拉動消費。刺激內需,是被寄予厚望的關鍵一招。
去年,中國的消費形勢一言難盡,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長速度來看,跌宕起伏。
全年增速最低的月份是6月,已經下滑到2.0%。在9月刺激政策出來之後,一度回暖到4.8%,但11月又回落到3.0%。

可見,刺激消費還是任重道遠。
樓市表現也依然萎靡,築底之路相當不易,呈現緩慢爬坡的跡象。
1-11月,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8.61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4.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6.0%。新建商品房銷售額8.51萬億元,下降19.2%,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0.0%。

刺激政策要發揮作用,一方面需要呵護預期、提振信心,同時也要千方百計,讓居民有錢消費。
這就需要多管齊下,針對不同的群體,想方設法去全方位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比如,除了給出企業工資指導的建議以外,《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還明確提出,要引導企業逐步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
同時,國家已經明確,就業工作要作為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績效考核重要內容,讓領導幹部們都來關心就業、支援就業,把就業當成民生頭等大事。
實際上,在中國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程序中,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是一個長期以來的既定方針。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依然更多是向企業、政府傾斜,分給居民的部分還不夠多。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雖然已經突破4億,但在14億人的總盤子裡,佔比不算大,還有很大的潛力。
有專家就指出,如果中國中產階層的數量,能夠增加到七八億人,消費就會出現一個非常大的爆發潛力。
可見,不斷提高廣大居民的收入包括“漲工資”,不僅僅關係到每一個人的錢袋子,同時也是國之大計,關係到經濟社會的長期繁榮。
正因如此,國家將久久為功,一定要千方百計做出成效。

不過,從短期來看,想要全面漲工資,仍然存在不少現實的困難,並不能一蹴而就。
首先,不少企業日子並不好過,整體來看利潤正在收窄。
資料顯示,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但營業收入同比僅增長2.4%,利潤總額同比增長更只有0.5%。
這也就意味著,有能力給員工漲工資的企業,佔比不會很高。
比如,京東為什麼有底氣漲工資、漲年終獎?京東財報顯示,其2024 年第三季度營收26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5.1%;該季度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 117 億元,同比增長 47.8%。
淨利潤的大幅增長,才是漲工資的底氣,這一點很多企業並不具備。
其次,各省雖然陸續出臺了指導意見,建議企業“漲工資”,但實操層面還是存在“落地難”。
畢竟,中國很多地方的工資集體協商還不完善,甚至你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政府的企業工資指導線只是建議,並不構成對企業的硬性約束。畢竟,在市場經濟裡,政府是不能強制要求企業漲工資的。
第三,從實際情況來看,對比前兩年,不少省份給出的“漲工資”指標,實際上也更謹慎了。

比如,寧夏基準線就從6.5%下調到6%,河南基準線也從7.5%下調到6.5%。
山西的工資指導線基準線,也從7%下調到6%,上線從12%下調到9%;
這背後,其實都有經濟承壓的背景。
綜合來看,要想大規模提高居民收入,依然任重道遠,“漲工資”的盼頭,對優質企業更有希望實現。

不過,除了漲工資之外,國家也有更多的“大招”,快速提升居民收入。
其中,“最快到賬”的是——國家補貼、消費券。
目前,多地正在開啟新一輪消費券發放,密集地讓居民“領錢”。
最猛的上海,在國慶前就投入5億元發消費券,涵蓋餐飲、住宿、電影、體育四大類,真金白銀地“撒幣”。
從10月起,河南財政投入資金2億,在全省範圍內發放金秋消費券,只要人在河南就能領,包括外省市來豫人員均可參加。
更讓人期待的是“錢生錢”的大招——提高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最主要的是提振股市、樓市。
從9月以來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全力提振經濟與股市,也有希望實現股市啟動、樓市築底,開始在波折中的復甦之路。
這條路雖然不易,但國家一定會堅持做。
此外,中國近幾年還在不斷調整優惠政策,直接給民眾減稅讓利。比如,透過增加各種專項抵扣來減輕個人所得稅。
近日,還有網友建議,最立竿見影的辦法,能不能提高個稅起徵點?
要知道,自從2018年我國將個稅起徵點上調到每月5000月之後,已經過去整整6年時間,沒有再做調整。但各種物價和生活開支已經大幅增長,比如2023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就增長了9.2%。
如何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在2025年開始之際,這個從上到下都關注的問題,依然最為牽動人心。
所有人都期待,在這個方面,國家能夠有更多大手筆的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