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程式設計賽道的熱錢,從未像現在這麼燙手。OpenAI被曝出要花30億美元天價拿下AI程式設計助手Windsurf,與此同時,以“氛圍編碼”俘獲無數開發者的Cursor又宣佈了9億美元新融資,估值達到90億美金。
喧囂之下,一場關乎未來開發者“新入口”的暗戰早已打響。AI程式設計工具的價值天平也在悄然生變:一邊是以Cursor為代表,追求極致“氛圍”(Vibe)體驗的新玩家;另一邊,則是像OpenAI這樣的巨頭,著力構建新的壁壘。
1
鐵了心要做AI Coding的OpenAI
OpenAI近期的系列動作,確實讓整個科技圈神經緊繃。就在宣佈暫停向營利性公司轉型、轉而採用公共利益公司(PBC)控制模式之時,這家AI領域的領頭羊又被證實,已同意斥資約30億美元,將其迄今最大的一筆收購預算砸向了AI程式設計輔助工具Windsurf。
如此重磅的操作,自然引來關注,一個本身並不掌握底層大模型的Windsurf,究竟有何魔力,能讓OpenAI下此血本?畢竟,不到一年前,奧特曼還公開宣稱 OpenAI 將“碾壓”那些在其影響範圍內開發產品的初創公司,如今卻願意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收購報價。
OpenAI此舉,目標直指的是開發者群體,以及一個不容有失的戰略新入口。
首先,戰略卡位開發者入口,是OpenAI的意圖。軟體開發,無疑是AI最具商業化潛力的應用場景之一,早已是各方爭奪的焦點。過去,OpenAI更多是以API形式向開發者輸出能力,但現在,它顯然渴望更直接地參與到應用層面。透過Windsurf,OpenAI能迅速在AI程式設計領域建立橋頭堡,即便這意味著進入一個已存在眾多選手(包括Cursor、Bolt、Replit 、Vercel以及微軟、亞馬遜、谷歌等巨頭)的市場,也要掌握從模型到應用端到端的主動權。這也被外界解讀為OpenAI意圖在軟體開發Agent上,親自下場構建示範性產品的訊號。

這筆交易的背後,或許源於OpenAI對資料、生態和機會成本的考量。收購Windsurf無疑能讓OpenAI接觸到海量的、真實的開發者互動資料,這對訓練和迭代其未來的程式設計大模型,提升程式碼理解與生成能力具有價值。
同時,Windsurf帶來的成熟使用者群、品牌認知、經驗豐富的工程團隊以及重要的市場試錯經驗,比如哪些功能受歡迎,哪些是雷區,都是OpenAI的資產。這遠比從零開始培育一個產品、積累使用者要高效得多。可以說是花錢買了時間。考慮到OpenAI自身面臨的高昂運營成本(有報道稱其2025年營收目標127億美元。但運營成本可能高達280億美元)和維持行業領先地位的巨大壓力,這種“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也折射出其在應用層加速商業化、緩解增長焦慮的迫切感。此前對遠端協作工具Multi和即時分析資料庫Rockset的收購,也是類似構建更完整技術棧與應用場景的佈局思路。
當然,這種“買買買”的垂直整合策略,並非全無風險。它是會像蘋果那樣透過軟硬一體打造出更優越的閉環體驗,還是會讓自己陷入與重要商業夥伴的微妙競爭,甚至因戰線過長而步入當年某些巨頭盲目擴張的覆轍?從更廣闊的視角看,當頭部玩家透過收購迅速整合市場資源,是否會無形中擠壓獨立創新者的生存空間,讓整個行業失去一部分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曾於2023 年在 Anysphere(Cursor母公司) 的種子輪融資中投資了 800 萬美元,有訊息稱OpenAI最初的收購目標其實是Cursor,但在未能如願後,才將目光轉向了Windsurf,這顯示了OpenAI對AI程式設計的執著。只是,這對整個生態的創新活力又會帶來何種影響,遠非收購本身那麼簡單。

1
AI程式設計新貴Cursor,靠“氛圍”值90億美金?
如果說OpenAI的收購是大廠在AI程式設計上的佈局,那麼Cursor則是賽道上的另一股旋風。這家由幾位二十多歲的MIT畢業生在2022年創立的公司,憑藉其AI程式設計工具Cursor,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快速增長至2億美元。最新一輪融資高達9億美元,估值達到90億美元,
這樣的增長速度和估值水平,Cursor究竟依仗什麼?答案或許在於Cursor精準地捕捉併成功營造了一種被Andrej Karpathy稱為“氛圍編碼”(Vibe Coding)的全新程式設計體驗。簡單來說,這是一種讓開發者能更自然、更流暢地與AI協作,透過對話和描述需求來生成和修改程式碼的方式,而非完全手動敲擊。
Cursor似乎把這種人機協同的“感覺”推向了一個新高度,迅速贏得了大量開發者的青睞,不僅擁有百萬級日活使用者,其客戶名單也頗為亮眼,包括 Stripe、Spotify,甚至還有 OpenAI 自身。
亮眼的財務資料是支撐其高估值的另一個因素。在短時間內將ARR做到2億美元的規模,這在軟體行業本身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在OpenAI、Anthropic等基礎大模型公司估值已讓多數資本望塵莫及的背景下,Cursor這類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的AI應用層公司,自然成了被追逐的物件。
不過Cursor也面臨著現實的拷問和潛在的風險。即便以2億美元ARR計算,90億美元估值對應的市銷率(P/S Ratio)也超過40倍,這在普遍SaaS標準下已是相當激進的水平。
Cursor在核心技術上對第三方大模型的依賴,也是潛在的隱患。目前,Cursor的程式設計輔助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藉助如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等外部模型。這種依賴關係意味著,一旦模型提供方調整合作條款、大幅提價,或者索性自己推出功能更完善的整合工具,Cursor都可能面臨供應鏈“卡脖子”的窘境,其產品競爭力和利潤空間都將受到直接衝擊。
更深層次的拷問,則是商業護城河的真實深度與持久度。不少分析指出,當前許多類似Cursor的AI IDE工具,其底層架構可能基於微軟的VS Code開源專案進行分支構建,核心創新更多體現在使用者互動和體驗最佳化上,而非難以複製的底層技術突破,那麼這樣的“壁壘”究竟有多高,便值得商榷。
Cursor面對的最大的潛在威脅,始終來自那些手握作業系統、雲平臺和主流開發工具的科技巨頭。如果微軟(已擁有GitHub Copilot)、谷歌等公司,決定在其龐大的生態體系內,深度整合功能足夠強大、體驗足夠流暢,甚至採取免費或極低價格策略的AI程式設計工具,那麼像Cursor這樣的獨立初創公司,很可能在巨頭的降維打擊面前迅速黯淡。
Cursor們站在了“氛圍程式設計”的風口,但要在這場巨頭環伺的牌局中笑到最後,顯然還需要更多的硬實力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商業模式。

1
AI程式設計:“圍城”已立,“價值”待考
Cursor 的高歌猛進與 OpenAI 的戰略併購,標誌著AI程式設計領域已從技術嚐鮮,進入更復雜的商業競爭階段。而大模型公司也已不再滿足於僅僅提供“燃料”,開始親自下場構建從模型到應用的完整價值鏈。競爭的核心不再僅僅是提升程式碼效率,而是爭奪對“開發者”這一群體的入口。
巨頭正在紛紛構建自己的生態“圍城”, 不論是OpenAI透過系列收購構建從模型到基礎設施的閉環,蘋果聯手Anthropic最佳化其Xcode生態內的AI編碼能力,還是微軟持續投入GitHub Copilot,這些頭部科技公司的意圖已十分清晰:留住開發者。
這意味著,開發者未來可能更多地需要在幾個主要的“圍城”中做出選擇,其工作流程也可能更深度地繫結在特定平臺。這種“入口”的集中化,短期內或許能帶來更整合、更強大的功能體驗,但長期看,當年VS Code憑藉開放和可擴充套件性所取得的成功,在AI浪潮下能否被新的“入口”形態取代,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另一方面, 當AI程式碼生成能力本身逐漸普及,甚至可能被基礎大模型提供商以極低成本或免費形式整合到各類平臺時,獨立的AI程式設計工具(如Cursor)要留住使用者,就必須提供程式碼生成之外的更多核心價值。是進化成能與開發者深度協作的“智慧體”,是在特定垂直領域提供更極致的解決方案,還是將“氛圍”體驗本身打造成無可替代的品牌特性?獨立AI程式設計工具能否在這場考驗中成功突圍,目前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圍繞開發者“入口”的這場爭奪戰才剛剛拉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