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5年

今天看到雷總的2025年新年目標,突然想起兩年前,2023年那個元旦夜。
—–時間的分割線—–
那是一個常見的投資人吹水飯局。
大家拿著一堆二三手的打碼資訊互相分享,在一句句“真的假的!”“原來如此!”“上達天聽!”中迷失自己,演的比酒還醉。
其中,坐主位的是一位投資大佬。
大佬確實是大佬,手握一隻20億+的股權基金,三家上市公司的基石投資人。市場上所有知名的新能源產業鏈專案,大佬在各個環節都投了一些。

地位擺在這,他一說話,大家基本都不插嘴。

硬菜上完,飯桌的話題就開始行業輪動了。輪到新能源,大家七嘴八舌討論著蔚小理的生死存亡,碳酸鋰的價格是否有底線 …
大佬咳了咳痰,說了句:
“你們的眼光太短淺了…”
大佬把當時新能源汽車的格局,比喻成以前智慧手機的革新歷史。
“從諾基亞塞班系統盛極一時,到現在安卓蘋果兩分天下,中間有一段華強北山寨手機稱霸的時代。”
這些華強北山寨手機,以價效比著稱:小作坊式組裝,低端核心零部件,主打跑馬燈,螢幕,喇叭響。
你們看,是不是跟現在的新勢力汽車很像?
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新勢力汽車,跟當年的華強北山寨部隊,沒什麼兩樣。但造汽車的門檻和難度,遠比手機要高。
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最後一定是國有正規軍的獲勝。這些蔚小理們都只是時代的短暫產物,小米還說要造車,那是死路一條。
大佬說完,桌上掌聲雷動,大家紛紛舉起酒杯繼續打圈…
—–時間再分割—–
我說這些,不是想打這位大佬的臉。
站在當年YQ的背景,產業的經驗,還有歷史的借鑑,大佬有他的道理。不看好小米汽車的人,確實也很多。
而且,2024年的宏觀環境,不見得比2023年好。
但,小米卻在這種環境下,第一年就交付了13萬輛車;當年的“新勢力”這三個字,多少帶有些“愣頭青”的鄙夷,而現在也沒人敢藐視蔚小理的存在,很少聽到新勢力這三個字。。
小米是個很好的例子,前有打臉,後有逆襲。宏觀環境再不樂觀,總會有結構性機會,奇蹟依然在。逆襲這種事,事在人為。
2025年,給茶館筆友的寄語:少看公眾號,少看社交媒體的宏觀敘事,多關注腳底能落地的事情,一步一腳印,做自己計劃,為自己創造機會。
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逆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