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木木
來源:鹽財經(ID:nfc-yancaijing)
這名孕婦的電話號碼、工作地址以及丈夫的聯絡方式,被人“開盒”,連帶著幫她說話的網友也陸續遭到連環“開盒”。
什麼是開盒?它是指透過網路非法搜尋、挖掘個人隱私資訊,並在網上公佈。
如今,圍繞這場“開盒”行為的焦點,直指百度副總裁謝廣軍13歲的女兒。
3月12日,有博主記錄了韓國藝人張元英當天往返的看秀行程,評論區不乏粉絲們“心疼”的聲音。然而,一位網友提出了不同意見:“12小時的飛行又不是她自己開飛機,頭等艙睡覺不要太舒服啊,還魔鬼行程,真是什麼話都說出來了。”

原本一次平常的討論,迅速演變成了一場網路圍剿。這名網友遭到粉絲群體的攻擊,不僅個人電話、姓名、工作單位等隱私被曝光,甚至在得知她懷孕後,部分極端粉絲開始惡毒辱罵,詛咒她“生畸形兒”“一屍兩命”,還有人聯絡她的丈夫,慫恿對她實施“家暴”。
在這場輿論暴力中,一位名為@“妳的眼眸是世界上最小的湖泊”(以下簡稱“眼眸”)的微博使用者成為焦點。
然而,據稱,這並非“眼眸”第一次“開盒”素人。有網友稱,自2024年以來,她多次在飯圈挑起紛爭,公開洩露素人的真實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隱私資訊。
隨著網友的深挖,“眼眸”過往多個社交媒體賬號的資訊浮出水面。她自稱在加拿大留學,並曬出過一張父親月入22萬的在職證明,而這一線索最終指向了百度副總裁謝廣軍。目前該使用者因違反社群公約,被永久禁言。

3月17日,百度副總裁謝廣軍在朋友圈發文,稱“我13歲的女兒在網上與人爭執,情緒失控下,把海外社群網站上的他人隱私資訊釋出在自己的賬號上,進而導致自己的個人資訊也被曝光,引發大量負面言論擴散。作為父親……深感愧疚,向所有受影響的朋友鄭重道歉。”並稱已與女兒溝通,嚴肅批評其行為。同時,他懇請網友停止擴散相關內容,給予未成年人改正和成長的空間。

然而,這封道歉宣告不僅沒能平息輿論,反而進一步激化了公眾的憤怒。
用朋友圈道歉的方式本身就缺乏誠意,對於一場已經演變為公眾事件的爭議,僅限於私人社交圈的表態顯得避重就輕,缺乏真正的責任擔當。
更重要的是,道歉內容迴避了核心問題:
“眼眸”究竟是如何獲取這些隱私資訊的?她是否利用了父親的職務便利?如果不是,那她為何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鎖定並披露一個普通人的個人資訊?是否與百度這家企業相關?
這些問題是公眾關心的焦點,但謝廣軍沒有回應。
如果說此前的爭議只是關乎某種“飯圈戾氣”,那麼,在謝廣軍女兒的身份被曝光後,輿論已經指向了根本的問題——在大廠高管的家庭裡,獲取一個普通人的資訊,真的那麼容易嗎?
高管女兒的“精英特權”
“眼眸”曾在評論區公然承認,開盒資訊是“我家長給的”,公眾瞬間將矛頭指向了謝廣軍。
作為百度副總裁,他是百度智慧雲業務的關鍵高管,深度參與千帆大模型平臺建設,分管大模型研發與產業應用。
這些訊號都讓外界猜測,謝廣軍或有機會接觸並處理海量使用者資料。
事件發酵後,3月18日下午,百度安全負責人陳洋回應稱,“謝廣軍女兒開盒事件”資料並非從百度洩露。陳洋解釋,一是百度內部做了資料的匿名化、假名化處理,並做了許可權分離,沒有人能有許可權拿到資料,謝廣軍也沒有資料庫的任何相關許可權;二是透過對此次開盒事件脈絡的模擬調查,發現可以在海外社交媒體群裡找到大量個人資訊,而且很多資訊都是免費的。

顯然,人們對此並不買賬。
為何海外社交媒體上能輕易找到大量免費個人資訊?作為一家掌握著中國海量使用者資料的網際網路公司,百度是否曾經有過私自販賣使用者隱私的記錄?高管家屬是否享有比普通使用者更多的資訊獲取渠道?
這些問題構成了公眾對家庭教育的討論,更重要的是,對精英擁有“隱形特權”,而漠視道德、踐踏技術倫理的深層擔憂。
事實上,隱形特權在國內屢見不鮮。從幾年前“大G進故宮”事件,到網上瘋狂炫富的“北極鯰魚”,無不展示了權力和金錢是如何被用來炫耀自我,無視或是突破社會的底線。

更令人擔憂的是,隱私安全問題已突破地域限制,形成一條跨國的灰色產業鏈。
陳洋稱,此次事件使用的隱私資料,源自海外Telegram群組中的“社工庫”——這些非法資料庫整合了全球網站洩露的公民資訊,以幾塊錢的價格流通於黑市。
這種對他人隱私的侵犯,並非個例。
2018年,英國劍橋分析公司被曝光,曾透過一款應用非法獲取8700萬Facebook使用者的資料,並將這些資料用於分析和影響選民行為,以支援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最終引發軒然大波,促使全球隱私監管政策收緊。
國內方面,在剛剛結束的央視315晚會上,土巴兔、拜博口腔、美萊醫美等多家企業被曝透過非法技術手段竊取使用者個人資訊,並將其轉化為商品進行交易,引起廣泛關注。根據《2024年全國網民網路安全感滿意度調查“網際網路平臺監管與企業自律”專題報告》,近五成網民表示擔憂網際網路平臺過度索取個人資訊,同時部分平臺在資料收集和使用中仍存在“協議模糊”“強制授權”等問題,導致使用者對隱私保護的信任度受限。

因此,當“眼眸”這一高管家屬的身份浮出水面後,公眾的視線不再侷限於一次孤立的網路暴力事件,而是開始質疑大廠內部是否存在允許高管家屬利用家庭關係“開盒”他人隱私的灰色地帶。
大廠內部的權力邊界如何劃定、普通人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資訊安全……這些疑問成為今天輿論討論的焦點,也對百度等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監管和自律要求。
隱私保護
才是百度真正的競爭力
百度,不僅是一家搜尋引擎公司,本質上還是資訊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它在網盤、搜尋、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深耕佈局,從搜尋記錄、網盤,到AI演算法,沉澱了超6億使用者的數字足跡。這些資料代表了數以億計使用者的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理應對其進行更加嚴格的管理和保護。
隨著高管女兒“開盒”事件浮出水面,人們對此的恐懼並非空穴來風。回溯歷史,百度就曾捲入過資料爭議。
2019年,新華社記者曾“臥底”騷擾電話源頭企業,發現百度等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存在洩露使用者資訊的行為。新華社記者在百度隨機檢索“心理諮詢師”等關鍵詞,發現彈出的內容多為培訓廣告,點開這些推廣資訊後,個人資訊就可能直接流入培訓機構的資料池中。
不過,百度對此有不同說法。“百度安全”發表宣告稱,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資訊屬於法律禁止行為,百度堅決抵制這種行為,也絕不會開展此類業務。

關於隱私保護,蘋果、谷歌等企業已經走在前列。蘋果公司推出了應用追蹤透明度(ATT)功能,使用者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允許App跟蹤自己在其他網站上的活動;谷歌目前也允許Chrome使用者選擇在瀏覽器設定中遮蔽Cookie。
與之相比,百度雖然聲稱在資料處理上已採取匿名化、假名化和許可權分離等多重措施,但公眾仍對其在海量資料管理過程中的漏洞心存疑慮。
儘管外界對百度的爭議不斷,但資本市場對此卻呈現出不同的態度。近日,百度因釋出的文心大模型4.5及文心大模型X1,截至3月18日上午,百度股價漲超9%。

可以說,從市場反饋來說,百度在技術突破和新業務佈局上的潛力,值得肯定,但技術進步與安全隱患往往是並存的。
百度在不斷拓展業務、推動技術革新的同時,其掌握的使用者資料,也可能成為潛在風險的溫床。如果企業不能將隱私保護真正轉化為穩固的競爭力,那麼,今天反映在資本上的狂歡或為空中樓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