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一到高考,總有一些孩子,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被大家關注。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三年前那個因為一場演講,被罵上熱搜的衡水高三生張錫峰?
起因是他在《超級演說家》演講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就是一隻來自鄉下的土豬,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裡的白菜”。

認真看過演講全文的朋友都知道,孩子本身並沒有什麼惡意,只是表達不太準確。
他說的白菜,就是大城市的學習資源。
只是這句話單拎出來聽,怎麼都有些刺耳,所以這段影片放出來後,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有人說他不尊重女性,是潛在“鳳凰男”,也有人說他表情扭曲,是衡水教育的受害者。

我看新聞的時候就在想,一個17歲的孩子,面對鋪天蓋地的非議,心理是否能承受得住?
萬幸的是,這些並沒有對他造成太大影響。
那年,張錫峰拿到了674分的好成績,位列河北省第228名,考上了浙江大學,也就此消失在公眾視野前。

三年過去,張錫峰再次接受採訪,看完他的現狀,我心裡還有挺多想法,想跟大家分享的。

提起三年前那場網暴,張錫峰沒有被壓垮,反而是笑著回憶的。
他說:因為當年衡中是封閉式的,不讓帶手機,自己是高考考完後,被媒體圍堵,才知道輿論發酵得這麼嚴重。

對之前引發的爭議,孩子也做了解釋:
自己確實是農村孩子出身,中學轉學後,感受到了自己和城裡孩子的先天差距,想奮起直追,這才有演講稿裡的“城市裡的白菜”。
但他當時從沒有聲稱,自己家窮到吃不起飯,或是家徒四壁之類的。
就像當年那篇演講開頭,他反覆強調的那樣:
“生在普通家庭,長在普通家庭,一張普通的臉,普通的成績,想著普通的事情。”
張錫峰沒有立人設,確實也有表述不準確的問題,但讓他陷入輿論漩渦的原因其實也挺複雜。
比如那句引發爭議的話,孩子可能沒有想到,但節目那些層層把關的人一聽就知道,它會帶來多大的流量。
所以節目組選擇了一放到底,把一個即將高考的孩子推到聚光燈前。
而且是在高考前夕,這麼關鍵巧妙的時間。
張錫峰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雖然高考沒有受影響,但很長一段時間裡,別人看見他,就會喊著“土豬土豬。”
雖然他說,只會把這件事當樂子看,但說完全不受影響,還是不可能。
那場風波後,他對演講已經有點牴觸,再沒有參加過類似活動。
我經常會提醒自己,也告誡孩子:
現在有這個社會,有太多熱點調動情緒,發聲又變得特別容易。
但隔著一條網線,我們瞭解到的資訊,未必是事情全貌,也無法客觀評價別人。
老話說:人言可畏。你以為你只是說了一句話,但每個人都如此,對承受者來說,就是千軍萬馬的“心靈踩踏”。
發出任何聲音前,尤其是批評和指責,一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
尤其是面對還沒長成的孩子,不要讓他成為眾矢之的。

張錫峰這條採訪下面,我看到很多網友說:
小夥子氣質平和許多,但感覺他眼裡沒光了,當年的熱血也被磨平了。
其實很多孩子高考後,都會有類似情況,甚至還有個專門的詞形容這種狀態,叫空心病。
張錫峰雖然遠不到生病的程度,但對高考的看法和生活態度,確實和演講時的激情澎湃相去甚遠。
他說:
“高考留給我的沒有樂趣,沒有鑽研的快樂,只有痛苦”。“我現在的狀態跟水豚差不多,活著挺好,死了也沒事。”


其實只要經歷高考,孩子基本都要吃苦受罪,為什麼有些孩子依然奮力向前,有些娃就萎靡頹喪呢?
我覺得區別就在於,他們當時是怎麼看待高考這件事的。
積極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到達謬誤”,意思是:人很容易把一個目標,錯誤地當成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案。
就比如張錫峰,他說自己也想素質教育,也想像大城市孩子一樣,快快樂樂拿到好成績,為此披星戴月地學習。
事實上,素質教育從來不是跳跳舞、唱唱歌就好了,不管資源多少,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考上好大學,也只是彌合階層差距的第一步,後續還要付出很多努力。
再比如,老師父母總說:等考上大學,一切就都好了。
如果孩子把目標想象得太美好,等實現之後,理想和現實產生的落差,就很容易讓他們心態失衡。

想考好大學沒有錯,孩子樹立功利一點的目標,也無可厚非。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只要能幫孩子撐過去,那都是好的驅動力。
但為了避免孩子將來幻滅,我們也有必要提醒孩子:考上好大學,不是一勞永逸。
更重要的,還是讓孩子活在當下,擁有從現實中感知幸福的能力。

比如幫他們找一些熱愛的事情,比如畫畫、舞蹈……只要她喜歡,能感受到快樂就好。
甚至享受一頓美食,一場露營或旅行……
這樣,孩子才不會因為階段性的目標實現,陷入到虛無中,才能擁有可持續向前的動力。

在這次採訪中,張錫峰也聊到了自己的專業。
他說自己當年一心學習,壓根沒有想過自己做什麼,報志願時想著賺錢,就選了浙大的計算機專業。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瞭解過,計算機也算浙大的王牌專業了,行業地位僅次於清北,就業方面基本不會有大問題。

但讀了三年,張錫峰覺得自己當時挺盲目,現在挺後悔的。

原因就是,他不喜歡計算機,不喜歡一天到晚坐著寫程式碼。
但他又沒有特別喜歡的事兒,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特別希望有人來“仙人指路”。

這種糾結之下,張錫峰對自己的未來持悲觀態度,覺得自己沒有活成自己所期望的樣子。

我覺得這也是孩子走入社會前,一種很常見的狀態:就是過分的理想主義,過分追求人生的意義。
他們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想能賺到錢,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能被普世價值觀所認可。
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能做到這些。
大多數人都不熱愛自己的工作,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是理科生,學的是電信,什麼通訊原理呀、訊號系統呀……剛開始學的時候,真心覺得:這些知識又枯燥又難學。
但工作後,我發覺,每一種工作,都可能存在我喜歡,或者不喜歡的部分。
就像剛畢業幹通訊,我不喜歡它工作內容的枯燥,但它讓我從家鄉走到了北京。
現在做自媒體,我倒是做了熱愛的事業,但又要學會適應處理和合作方的關係,接待不同的人和事。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是為你量身定製的,幾乎也不存在完美的理想工作。
人,要慢慢學著為了喜歡的部分,去忍耐不喜歡的部分。
當然除了忍耐,也有一種方法,也可以幫孩子克服這種心態,儘量愛上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將就。
我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優秀到不能被忽視》,講的就是如何幫孩子喜歡自己的工作。
作者在裡面提出一個觀點:熱愛工作是結果,而不是起點。
當一個人能做好一件事時,它或許自動就會變成你熱愛的工作。
之前聊到培養孩子內驅力的時候,我們說過決定它的三個要素: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
放在工作上,其實也是一樣的。
如果你能感覺自己擅長這件事,就有了勝任感。
如果你感覺自己在工作中很重要,贏得別人的認可,或者掙了錢,為家人做出貢獻,就有了自主感;
如果你表現出色,與領導、同事建立好的關係,也就形成了歸屬感。
發現沒有,一切的源頭都是先精通,有了付出的過程,才有了收獲的喜悅。

就像稻盛和夫說的:
“想要擁有一個充實的人生,你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乾的工作’,另一種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
我不能說,精通一件事,百分百能讓孩子愛上它,最起碼,孩子不會因此而內耗,活得太過痛苦。

我很喜歡這段採訪裡,張錫峰的最後一句話:
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浪浪山,不好翻。
現在看來,每一條路都能走,並且走得很精彩。

是的,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煩惱,你可能因為一些事愁得五脊六獸,但過段時間回頭再看,也能雲淡風輕。
那些短暫的迷茫和失意,將來都會成為成長的養分,讓人不斷進步。
張錫峰今年才大三,二十歲出頭,人生還很長,還有很多的可能性。
讓我們衷心祝福他,衝破混沌,大膽向前走,走出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