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了部電視劇,主角是你

大家好,我是田靜。
我的朋友小梅,陽康後上班第一天,就發現了一件了不得的事。
剛踏入公司電梯門,他就看到這樣一張海報:
他很詫異:
女孩別怕什麼時候開始拍電視劇了?
為什麼從來沒有聽你說過?
我告訴他:你現在就上快手搜尋一下“3元女子宿舍”,先看一看。
看完後,他告訴我:
「原來一個女性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過上不被損害的體面生活。這部劇,牛的!」
因為上週病倒,這部劇開播了幾集,都沒來得及和大家宣佈這個好訊息。
之前,我推薦過許多電影和電視劇。

這一次,我終於可以向你們推薦女孩別怕出品、改編自真實來稿的——

3元女子宿舍。

逃進“3元女子宿舍”的女人們

《3元女子宿舍》裡,有四個女主人公。
不堪丈夫家暴,夜裡偷偷騎電動車逃命的春姨;
遭到已婚老師PUA,被“小三”後在全校社死,還感染尖銳溼疣的張麗;
生在重男輕女家庭,子宮被父親以“彩禮”的名義賣來賣去的林希;
還有她們的室友——因為家庭原因而離家出走的女孩小文。
△《3元女子宿舍》劇照
她們共同的容身之所,是住一晚只需要花費3元的簡陋集體宿舍。
她們帶著各自的傷痛入住,卻在這裡找到了截然不同、以自由為名的全新人生選擇。
△《3元女子宿舍》預告片

十幾年前,這樣的女子宿舍在東三省、乃至全國各地都很常見。

這裡容納的,有苦苦謀生基層女性,也有意外墜入貧困的普通女孩。
目前為止,城市的角落,還藏著許許多多個悲慘與溫暖同在的“3元宿舍”,千千萬萬個飽受痛苦、卻從未停止向上的基層女性。

△新聞中真實的吉林五元女子宿舍|圖源:鳳凰新聞
有人或許會覺得這樣的劇情和人物不美好,太負面。
但我恰恰認為這是它的意義所在。
《3元女子宿舍》中呈現每一段人物經歷,都改編自真實事件——既有社會新聞,也有女孩別怕的讀者來稿。

我在後臺,經常能收到許多女孩的私信投稿:

父母重男輕女,感到很痛苦;童年時遭到猥褻;被男友精神控制、PUA;遇到渣男騙婚……

幾乎每個女孩,都聽過或遭遇過類似的事情。

這些個體的苦楚、尖銳的傷痛,凝聚成屬於我們集體的女性敘事。
△《3元女子宿舍》劇照

許多事件、故事,我們在公號、微博、B站、快手等平臺,都寫過、聊過。

但我常常想,如果能將這些故事,改編成電視劇、電影、戲劇、短劇……
或許能讓更多人立體地認識、看見「女性困境」,引發更多討論。

我們日常的內容攝入裡,不缺甜蜜的工業糖精,也不缺精緻的都市凡爾賽,但味覺卻日漸麻痺了。

遠處的哭喊從未消失,被欺辱的、被折損的女性,仍在憑藉本能與勇氣,掙扎著生存下去。
我想讓一束光能打在她們身上。
對抗黑暗的方式,應該是照亮,而不是假裝看不見。
於是,就有了這部14集,每集2分鐘左右的短劇《3元女子宿舍》。

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沒想到我的這個心願,很快就有了實現的機會。
今年7月,快手紀實頻道找到我,希望能合作出品一部女性題材的短劇。
不要浮誇做作的表演,也不要狗血離奇的劇情,只要真實、有溫度。

我們一拍即合。

我從過往兩千多篇稿件中,最後選定了發表於2021年5月的《爸媽都不要我,我在3元女子宿舍住了6年
基於這個故事,短劇有了雛形。
那是2009年,投稿人古越在上大學那年,因為與繼父的矛盾以及軟弱沒有話語權的母親,逃離了令人窒息的所謂的家。
她住進了3元女子宿舍,一住就是6年時間,從大學到工作。
父母離婚後,她失去了家,在哪都像個外人,沒有港灣。
而他人眼裡簡陋破敗的3元女子宿舍,卻給了她一個可以自由喘息的空間,港灣般的歸屬感。
△《3元女子宿舍》劇照
在那6年時間裡,宿舍的租客來來往往,有人住一兩個月就離開,有人像她一樣一住就是好幾年。
她們因為各種無奈來到三元女子宿舍,在這裡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有人在處境改善後成功逃離,也有人依舊在泥沼裡掙扎。
現實也許殘酷,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讓刀鋒間照射出溫柔。

於是,在創作劇本的時候,我們將二者悉數保留。

在拍攝時,為了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我們選在連雲港海邊一座廢棄的樓宇中,自己搭建了一個“3元女子宿舍”。

△一開始的廢墟
窗戶、接電等工程,是我們自己裝修的;

暖水壺、窗簾、床單、甚至演員的衣服……要麼是從二手市場淘的,要麼是從當地人那裡借的;

△搭建後,真實的場景
演員不夠,就自己上,導演、攝像、製片……全都身兼數職,上場做群演。
前前後後五個月,終於完成了這部短劇的製作。

在12月12日短劇釋出前,整個女孩別怕團隊都坐在一起,看了一遍《3元女子宿舍》。

評價是一致的——
做出這樣一部有質感、有關懷的短劇,我們很驕傲。
它雖然短,卻以直接的方式,去探討一系列女性困境:家暴、產後漏尿、重男輕女、情感PUA……
劇情也好看不拖沓,一點水分都沒有。
最重要的是,它雖然很「苦」,但卻呈現了希望——
這種希望,不是虛幻的,而是來自於女性向上的力量。
△《3元女子宿舍》劇照
所以我也真的希望能有更多人看見它。
我也希望,未來我能讓更多個「我們」,被搬上銀幕,被看見。

如果你想記錄下屬於自己的記憶和故事,讓它變成文字、圖書、短劇和電影,歡迎來稿。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她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和記錄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