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AI修圖實戰指南:一句話拯救廢片,小白秒變朋友圈點贊收割機|附實用指令

照片後期,向來是橫亙在普通人與「大片」之間的一道坎。
專業人士為此耗費心力,將拍攝後的數小時投入到電腦螢幕前,與各種曲線和圖層搏鬥;普通愛好者更是 常常因為摸不透 Photoshop 和 Lightroom 裡那些天書般的工具而望而卻步。
我們似乎都預設,一張出彩的照片,必然需要高超的後期技術。
不過,前兩天登上熱搜的「豆包修圖」讓我眼前一亮。
在 AI 大行其道的當下,修圖這件事或許真的可以變得無比輕鬆:你只需要用一句話交代你的想法,AI 就能幫你 P 出一張心儀的大片。
對 AI 來說,題材不再是難事兒
攝影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早已分化出人像、風光、美食等諸多門派。
過去,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秘不外傳的後期心法,而現在,AI 就像一位打通了所有門派經脈的武林高手,用一套大力出奇跡的演算法,通吃各種題材。
風光攝影師常常為了等待一個完美的天氣和光線而起早貪黑。
可如果運氣不好,拍到一張天空慘白的照片,後期處理起來就相當麻煩——需要建立複雜的蒙版,把天空和地面分開,單獨進行調整。
但有了AI,這一切變得像點外賣一樣簡單。
我將一張照片分別用 Photoshop 和豆包進行處理,照片拍攝於入夜前,但厚重的雲層擋住了壯觀的落日,同時也大幅度壓低了畫面的亮度,觀感暗沉。
修圖的目的是替換掉原本不夠漂亮的天空,你能一眼分辨出哪張是 AI 修的,哪張是我手動修的嗎?
揭曉答案——左邊是我在不到五分鐘內用 Photoshop 手動處理的結果,右邊則是豆包在幾十秒內生成的版本。
乍一看兩者效果相近,但作為親手操作過兩個版本的我來說,這其中的差別一目瞭然。
按照傳統的修圖流程,我需要手動精細摳出天空,保留地面樹枝的細節;接著再尋找合適的晚霞素材替換原本厚重的雲層,並統一天空與地面的色調與亮度,以保證整張圖的色彩和諧。
而在豆包中,我只需要一句話提示,就能直接生成這樣一張幾乎完成度極高的圖片。
原本複雜的操作,對 AI 一句話的事兒
放大檢視細節後,儘管在極限放大下,AI 影像的畫質略遜於手動處理版本,但豆包依然保留了樹林與天空交界處的細節,地面亮度與色溫也同步最佳化,整體畫面協調自然,展現出相當成熟的修圖邏輯。
豆包處理的天地交界,比我兩分鐘處理出來的更精細
日常風景照片的另一個難題,則是茫茫多的路人。
按照傳統方法,你需要先將照片匯入 Photoshop,用汙點修復畫筆或仿製圖章工具,放大到 300% 進行精細處理。
在塗抹路人的同時,還得糾結到底是用內容識別還是近視匹配,若是遇到複雜紋理,還得手動創造紋理,繁瑣至極。
掌握這些工具,是傳統後期的第一步
但對於 AI 來說,這也不過是分分鐘的事——
在不到一分鐘的等待後,我收到了處理完成的照片:不僅保留了原圖的色調與畫質,還精準去除了所有路人。
尤其令人稱讚的是,AI 在清除人物的同時,還細緻地保留了右側江岸岩石的陰影細節,沒有出現常見的粗糙塗抹痕跡,整體效果令人非常滿意。
使用 ChatGPT 去除路人
光影重塑是風光攝影進階的修圖技巧,指的是攝影師在後期處理中,根據照片的不同表現,運用蒙版、畫筆等工具,精細調整區域性畫面。透過順應直覺和邏輯的方式,重構整體光線效果,營造明暗對比,從而突出主體,渲染氛圍,提升照片的視覺衝擊力。
停!
我知道,這麼一大串講完,你已經迷糊了,簡而言之,光影重塑就是根據個人審美與技術,調整出更具衝擊力和邏輯感的照片。
過去,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熟練掌握 Photoshop 的各種工具,還需要對光線有一定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以及出色的審美,才能做出既不誇張又恰到好處的光影效果。
相信我,你不會想學這套流程的
而現在,交給 AI 也就是一句話的事兒——
在簡單交流後,AI 為這張照片按照風光攝影的修圖思路進行處理,給畫面添加了遮蓋無用細節的平流霧,讓其覆蓋較低的樓房,營造出朦朧氛圍;
同時進行光影重塑,從畫面原本的光影邏輯出發,加強了陽光在建築面上的反射效果,使畫面光影合理、有層次感,突出了東方明珠的主體性。
使用 ChatGPT 光影重塑
同樣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挪用到相簿中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大種類上——寵物和人像。
這裡指的不是磨皮、面部重塑等因人而異的主觀調整,而是 AI 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幫你潤色畫面的光影,營造特別的氛圍,以達到手機無法直出的質感。
除了光線調整,在這類照片中,用 AI 新增道具,營造特殊的氛圍,也是另一種玩法。
就像前面的一句換天一樣,你可以用一句指令讓 AI 為畫面中新增一些符合環境的元素,比如漫天飄散而下的黃葉,或是從窗臺傾瀉而入的陽光。
再將腦洞開啟一些,如果遇上不滿意的天氣,你可以讓 AI 換一下天空,順帶注意處理好人物的光線,得到一張毫不違和的照片。
雪景也是不錯的選擇
風景和人物寵物解決了,還有一個重要的題材不能忘記——美食。
如果按照傳統方法,攝影師需要精確校準白平衡,防止任何偏色都會讓食物看起來不新鮮。
進入後期,還要小心地提高畫質晰度,但又不能過頭,否則食物會顯得乾癟,毫無食慾;接著還要利用色調曲線和 HSL(色相、飽和度、明度)滑塊,精確地調整每一種顏色的表現,讓色澤更誘人。
在這方面,AI 也可以幫上大忙。
潤色後的照片層次更為分明——冷吃兔與雞肉裹滿紅亮油潤的醬汁,表面鋪滿鮮紅辣椒段,點綴其間的金黃花生米酥脆誘人,視覺與味覺的衝擊感撲面而來,瞬間喚起食慾。
可以說,在 AI 的幫助下,你已經跨過了曾經逾越在普通人與大片之間的那道高牆,擁有了「言出法隨」般的修圖能力。
但魔法並非總能隨心所欲,想要精準地實現心中所想,「咒語」是關鍵。
對 AI 講話,有些訣竅要注意
用 AI 修圖看起來很新鮮,但背後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文生圖的進階應用。
顧名思義,AI 從我們這裡獲取一段描述,並從中理解我們的意圖,最後生成出符合它理解的圖片。
這裡的難點在於,什麼樣的話是 AI 容易理解的呢?
我準備了一張想要處理的照片,以豆包為例,嘗試不同提示詞的效果。
如果我簡單描述:
將這張照片 P 好看。
此時,AI 對照片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處理,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畫面對比變得更強了,顏色也更加濃郁,但我對這樣的處理並不算滿意——
這張照片拍攝於傍晚,最大的問題在於畫面不夠通透,層次也不夠豐富,相比提升對比度和飽和度,我其實更希望從整體風格上進行調整。
回頭看我的提示詞,只有一句模糊的「好看」,但「好看」本是一個極其主觀的感受,AI 無法隔著螢幕感知使用者的審美偏好,只能依靠預設的主流美學風格幫忙處理圖片,最後就得到了一張「飽和度戰士」。
但如果將描述改為:
將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改為藍調。
有了更明確、客觀的描述,AI 生成的影像也明顯更符合需求,在觀感自然的基礎上,藍調更突出了,畫面的冷暖對比也更為強烈,但這樣還不夠——
單一維度描述的咒語還不夠精準,AI 可能會出錯,同時由於日落與城市開燈之間有時差,所以拍攝時城市還沒有亮起燈光,照片本身並沒有體現出城市的繁華,這比較遺憾。
想要這張照片更好看,我們可以為 AI 準備一個更全面的建議。
所以,我們進一步將描述擴充為:
將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改為藍調,為畫面中的建築物新增一些符合邏輯的燈光,遠處高大的建築可以新增示廓燈,為畫面打造內透效果,注意燈光的合理性。
從更多角度描述我們意圖的提示詞,得到了非常不錯的效果,AI 在凸顯藍調的同時,順利為圖片中的建築物新增符合邏輯的燈光,打造出一張富有層次感的城市夜景照片。
到了這裡,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套方法論,來為 AI 提供精準的描述,以儘量準確的方式傳達我們的意圖——
「主體 + 時間/環境 + 光線/色調 + 風格/情緒 + 特殊效果 + 細節約束」
公式由六個部分組成,六個部分分別代表了一張照片的各個維度:
1.
主體:你希望 AI 處理的核心物件,如:這張人像照片、這張城市夜景
2.
時間/環境:希望照片呈現的時間或自然條件,如:傍晚、藍調、清晨、下雪天
3.
光線/色調:想要強化或改變的視覺氛圍,如:暖色調、冷光、日落光影、通透感
4.
風格/情緒:照片整體想傳達的感覺或調性,如:繁華都市、靜謐夜景
5.
特殊效果:希望額外新增或修飾的視覺元素,如:新增建築燈光、水面倒影、天空星星
6.
細節約束:對 AI 輸出的合理性、真實性的補充要求,如:燈光符合建築邏輯、注意真實透視、避免過度磨皮
按照這個公式,我們可以最大程度地掌控照片中的各個元素,越全面,AI 能理解就越精準。
依舊是這張照片,我們用這條公式的方法來撰寫提示詞,試試 AI 能不能給我們提供另一種風格的照片:
這張照片(主體)改為雨天拍攝,此時正值入夜前的傍晚(時間),為畫面新增一定的霧氣,雨水與霧氣被建築燈光打亮,在空中連成絲線,霧氣可以蓋住部份建築(特殊效果),同時按照邏輯重塑光影(光線),注意不要改動刪減照片中已有的建築和元素(細節約束)。
霧氣自然、影調和諧,積雨的屋頂還有符合邏輯的光線反射,這張照片的確出乎意料——
以往需要繁雜後期才能實現的效果,現在不到 30 秒就能輕鬆獲得。
需要一提的是,在我試過的幾十張照片中,修圖效果最強的是豆包,其次是 ChatGPT,文中總結出的提示詞公式,在這兩個 AI 上都能取得相當不錯的效果;
而 Gemini、Qwen 等 AI 工具則更傾向於重繪,照片改動痕跡較重,相較之下更推薦前兩者進行精脩潤色。
玩到這裡,我一邊感嘆 AI 的確強大——不需要任何修圖基礎,只需要提供完整的想法,就可以得到一張處理得八九不離十的照片;
但另一方面,一個有些老生常談,但的確沒辦法忽視的矛盾,開始拷打我的內心。
照片的「真實」,到底在哪裡?
在 AI 技術的加持下,我們的創作和表達變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豐富。
修圖不再是專業人士的專利,普通人也可以輕鬆地透過 AI 實現照片的修飾與再創作。
不過,當我們沉浸在用 AI 把自家貓咪 P 成宇航員的樂趣中時,一個糾葛已久的矛盾,也隨著而來:
在一些人眼裡,AI 修圖讓照片背離了現實,變得虛假;而另一部分人認為,這只是自娛自樂,何必用如此嚴格的要求去度量一張照片。
在技術交替的時期,類似這樣的理念之爭並不稀奇,甚至已經有了愈演愈烈之勢。
德國攝影師 Boris Eldagsen 在用一張 AI 生成的圖片贏得索尼世界攝影獎後,主動拒絕領獎,並公開了圖片的 AI 身份。
在世界級的專業攝影比賽上整這種活兒,並不是一個玩笑——他想以此引發人們的討論,並強調我們必須區分用光寫作(攝影)和用提示詞寫作(AI 生成),以保護照片的公信力。
贏得索尼世界攝影獎的 AI 作品《假記憶:電工》,由 DALL-E 2 生成
不過,這場關於真實的辯論,或許從一開始就混淆了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我們必須區分兩種不同的語境:一種是「公共領域的真實」,另一種是「個人表達的真實」。
對於法庭上的證據,或是《紐約時報》的頭版照片,客觀、可驗證的真實性是其生命線,一張照片的來源——由誰、在何時、何地、為何拍攝——是判斷其價值的根本標準。
在這種語境下,任何未經宣告的修改都可能構成欺騙。
能將特朗普 AI 成貓貓嗎?恐怕改不得
但對於你的朋友圈來說,真實的含義則完全不同。
在數字世界的私人領地裡,我們追求的往往是一種情緒的真實、一個笑話的真實或一種審美的真實。
是的,當看到一張貓貓正在幫忙做飯的圖片時,我們不會感覺自己被欺騙了,只會被逗樂。
我給爸媽說貓貓給我養老,我爸媽也不會和我急眼
這裡的真實無關乎事實,而關乎表達。
這或許才是普通人擁抱 AI 修圖的真正原因——在個人表達的領域裡,意圖是事實更重要的準繩。
一位新聞記者的意圖是見證,他有責任儘可能忠實地記錄事件;而一個普通人的意圖是表達,他有權利透過各種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情感和創意。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去吧,大膽地讓赤道下雪,讓貓咪登月。
在這個 AI 的時代,在你的私人世界裡,想象力是唯一的邊界。
文 | 周奕旨

歡迎加入 APPSO AI 社群,一起暢聊 AI 產品,獲取#AI有用功,解鎖更多 AI 新知👇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