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60年代,北京的條件不如上海。一批在北京工作的上海人認為那時兩地有幾十年的差距。
如果說,維持北大清華是得到國家支援、不算北京的地方功勞,恐怕有爭議。
最容易比較的是,上海第二醫學院和北京第二醫學院。
上海第二醫學院是承接在上海的外國人辦的醫學院和外國人辦的醫院,條件非常好,優於上海第一醫學院。




上二醫的師資、生源都非常好。師資是一批養尊處優環境畢業的老校友。生源是不願意被部屬院校分配到外地的上海優秀生源。而且,上海市長期經費支援。上二醫在1950-1960年代落後於上一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陳同生這樣的傑出領導。但上二醫本身條件優越,說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也不是誇張。
北京第二醫學院是中國人在1960年這樣艱苦的經濟環境中創辦。


一直到1980年都只有三棟樓。而且地處農村肥料積聚的南郊。它的附屬醫院也都是新創立的,不是洋人已經辦的很成功的醫院。絕大多數附屬醫院的條件也非常不怎麼樣。典型的是1980年代才創辦的安貞醫院,是用遠郊結核病院留下的遺址,因為擔心傳染而沒人敢要、而且地方兩三千平方米很小。1980年的北二醫,硬體不僅遠遠不如上二醫,而且遠遠不如江西醫學院。所以,北二醫是全面的艱苦奮鬥,說是寒窯出生也沒有誇大。
當然,可以提出地處北京的優勢。但這方面也有對照。海淀區地方可比一般好,但海淀醫院恐怕不如、遠不如宣武醫院、朝陽醫院。
資源、地理位置等各方面外界條件和環境都很重要,但都不可能離開內部有人、很多人長期努力奮鬥。
北二醫的發展,與我個人毫無關係,只是到任後的觀察、比較,尊重前輩很多人的辛勤努力。
感慨是:有多少單位、多少地方、多少人,條件優越,而且優越多年,但總不進步,還總有藉口,就是不與艱苦創業、艱苦奮鬥的相比,就不覺得擔負了責任需要盡心盡力,而只享受權力、利益,。
稍微做一做就半途而廢的,也屬於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