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五月八日信及小文,皆收到,因忙未能及時作復。天氣漸熱,亦原因之一也。
屈原的生年月日,是學術上的”老大難”問題,多有些人參加討論是有益的。張汝舟君的論點,我老早知道。
《量守廬學記》不知是誰寫的?黃君生前收弟子極嚴,而弟子尊師之情亦濃。他的學生有成就者不少,故影響亦大。此書你看了是有益的。
何新是個眼光敏銳、思想活躍的後起之秀,可惜基礎差,尤其文字訓詰方面尤欠功夫;而他的《諸神的起源》,又恰恰是以文字訓詰為武器的,故暴露的錯誤不少,為人們所不滿。從這裡可以得到教訓,即一個年輕人,要想在某一方面成家,必須在基本功上付出一定的代價,否則是不行的。
……我那篇《試論先秦文化思想的“內向”特徵》一文,已在《江漢論壇》本年五月號發表。可惜其中兩條關鍵論據,給排脫了(即荀子反對“知天")。他們只寄我兩本,你可在圖書館讀。
匆匆
即祝學業進步!
湯炳正
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
[湯小波原注: 1989 年 5 月 8 日,湯小波給湯炳正信說:“最近,我在《新華文摘》 1989 年第 3 期上餚到一篇從訓詰學角度批評何新《諸神的起源》的文章。該文作者說:何著在九個方面犯了訓詰的錯誤。記得,其中一條是斷章取義,而且還隨意篡改引文的意思。”此信是湯先生的 評論。]
二,三年後湯炳正先生給何新的信
何新同志:
承贈《眾神之頌》已收到,謝謝!
你的大著《諸神之起源》我早已拜讀過,甚為欽佩!
儘管學術界對它多有微言,但對此富有開創性的著述,是應當充分肯定的。
一件新事物之出現,一味指手畫腳,未必恰當。當然,在你來講,作為一種鞭策前進的動力,也還是有意義的。
《眾神之頌》,企圖透過你的再創造,把遠古的藝術珍品《九歌》跟現代的欣賞趣味溝通起來,這也是創舉,望好自為之!
匆匆
即頌撰祺!
湯炳正
一九九二年二月九日
【何新按】
湯炳正給其侄湯小波信寫於 1989 年 6 月。給我(何新)的信寫於 1992 年 2 月,均述及我早年著作《諸神的起源》,而評價態度相反,非常有意思。
前一信言何新文字訓詁“尤欠功夫”,“暴露錯誤不少。”
第二信則言:“你的大著《諸神之起源》我早已拜讀過,甚為欽佩!”
又云:“儘管學術界對它多有微言,但對此富有開創性的著述,是應當充分肯定的。一件新事物之出現,一味指手畫腳,未必恰當。當然,在你來講,作為一種鞭策前進的動力,也還是有意義的。”
“《眾神之頌》(《諸神的起源》之續集 ),企圖透過你的再創造,把遠古的藝術珍品《九歌》跟現代的欣賞趣味溝通起來,這也是創舉!”
兩封信皆極盡褒貶,——但可謂前倨後恭。何以改變如此?
第一、說明老學人正直厚道,秉公直言。
第二、寫第一信時候,老先生對何某學力似乎尚不夠了解,聽到某些一面之詞,例如《歷史研究》上王震中博士批評《諸神的起源》的文章(見湯小波註釋)。但是三年後給我寫信時候,則老先生應已看過我在《歷史研究》上對王某文章的反駁和回應。——我對王文寫了詳細的逐點回復,以證據指出,王某指摘我在文字訓詁方面的所謂“硬傷”,其實多是出於他的無知或者學問不足而已。我的駁論也發表在《歷史研究》(1988 年第 6 期)雜誌上。
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我本來準備再戰幾回合,但是王某則就此偃旗息鼓了。
湯炳正先生寫第一封信時候可能只看了王最初的攻擊文,後來才看到我的反擊和回覆。知道此後生雖然年輕,但非等閒之輩也。
我年輕時候氣盛。傲立學壇30餘年,橫衝直撞,自由出入文史哲經各個領域,如入無人之境。經常孤獨求敗,卻很少遇到過旗鼓相當之敵手。類似這樣挑戰與回應的故事,平生倒是遇到過很多次,但多如斬瓜切菜。豈偶然哉,豈偶然哉!
必須指出,湯炳正老先生德高望重,學術造詣深厚,是一代大家。我對先生極為尊重。湯老的出身也非凡品,他是章太炎弟子,與魯迅黃侃同出章門。
湯老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專注於研究訓詁學與楚辭。
而對我來說,訓詁學只是文字遊戲耳,包括楚辭與詩詞研究,皆以為乃雕蟲小道、智學之餘事也。但是話說回來,遊戲雖然是遊戲,絕不意味著我平生於此道沒有下過真功夫。錢鍾書曾經說何新的訓詁考據,“益智開竅,時發新締。”
我自以為,我的《諸神的起源》開創了神話考古學的先河。此書之後續系列,特別是後來上海出版的《龍:神話與真相》一書導論中,我詳細論述了我結合西方語義學所發明的新訓詁學原理。學術方面這些發明,當年都是空谷足音,破荒之論,啟迪後人。
至於某些非難與批評,本來不足為奇,試問世界上哪種學問、哪部著作會完全沒有對其批評非議之議論?然而三十年來,《諸神的起源》已經出了十幾個版本,發行達到上百萬冊。如此枯燥冷僻的著作,當年竟然曾經類似今日之網紅書,暢銷一時。且被臺灣人盜版翻印多次,而日本韓國也都有翻譯本出版。
昔日弱苗,今已大木。往日杯水風波,又何足道哉!
最近有出版社結集出版了湯炳正先生致友朋書札,他與我的這兩封信亦被收入。因之數十年前之一段舊案,最近又有好事者翻炒。
然而昔日之尊師益友,今日已成古人。嗚呼,一嘆!
(《湯炳正書信集》,大象出版社2024年出版)
【湯炳正簡介】
湯炳正(1910年1月13日—1998年4月4日),字景麟,室名淵研樓,山東榮成人,是中國著名的語言訓詁學家、楚辭學專家。
他1934年畢業於民國大學,1936年畢業於章太炎主講的“章氏國學講習會”研究班。曾先後在國立貴州大學、貴陽師範學院等校任教。建國後,歷任四川師範學院、四川師範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還曾任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楚辭研究》主編、中國詩經學會和章太炎研究學會顧問。
湯炳正治學嚴謹,在學術思想與治學方法上深受章太炎先生影響,又能與時俱進。他專於聲韻學、文字學、《楚辭》學,在語言學、文學、歷史學、文獻學、神話學方面卓有建樹,尤以語言學理論和楚辭學研究蜚聲海外。
他認為屈原的思想融會各家,不主一家,還指出《楚辭》一書非成於一人之手,從更宏觀和客觀的角度看待《楚辭》的形成。其主要著作有《屈賦新探》、《楚辭類稿》、《廣韻訂補》、《語言之起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