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華人資訊網》出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據今日美國5月18日報道 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近期實施的一項新策略引發了法律界和社群的廣泛關注與激烈爭議。該策略允許在被告尚未接受法院審判前就將其驅逐出境,已經對包括紐約在內的多個地區的司法公正和社群安全造成了影響。

今日美國報道截圖
據紐約及新澤西周邊多地的檢察官和法律專家表示,他們遇到越來越多的案例:ICE在刑事案件審理前強行將涉案外籍嫌疑人遣返回國,致使案件被迫撤訴,甚至讓一些暴力嫌犯逃脫法律制裁。
在丹佛市郊,一名涉嫌謀殺未遂的嫌疑人案件被迫撤銷,僅因為關鍵證人已被ICE遣返。更令人震驚的是,該嫌疑人在案發後甚至襲擊了試圖將其重新拘留的ICE特工。而在波士頓,一名男子因偽造駕照被起訴,卻在庭審過程中遭ICE拘留且遲遲未被送還法院,法院無奈撤案。Suffolk縣地區檢察官直言:“這是極度魯莽的做法。”

Adams縣地區檢察官Brian Mason表示,這種“快速驅逐”的做法正在動搖整個司法體系的根基。他說:“這不僅削弱了我們的法律程式,也讓社群變得更不安全。”部分法律專家指出,這種策略導致很多無證移民既未受到審判,也未承擔刑責,反而得以逃脫美國司法程式,這在法律上製造了“雙重標準”。

ICE的行為也對移民群體的信任造成嚴重打擊。原本為了鼓勵無證移民配合調查、提供證言,ICE會配合檢察官發放U簽證。但現在,這種協作關係幾乎“名存實亡”。對紐約華人社群而言,這可能意味著:在未來遭遇犯罪時願意挺身作證的移民將會越來越少,司法保障也將更加脆弱。
推動這一趨勢的還有新出臺的《Laken Riley法案》。該法案要求ICE拘留被控特定罪行的無證移民,儘管並不明確要求“先遣返、後審判”。但多位專家指出,該法在現實中卻被濫用為快速驅逐的“法律工具”,導致多起案件不了了之。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法學院教授Michael Kagan指出:“一些移民專家開始稱ICE為‘逃逸司機’,因為他們認為這一新機制極易被罪犯利用。美國公民必須接受審判並面臨長期監禁,而非美國公民只需請求ICE將其送回墨西哥就能逃避法律制裁。”
目前,這項政策正受到越來越多法律界人士和公眾的關注與審視。尤其是在紐約這樣一個多族裔、移民比例高的城市,社群安全、司法公正與移民權益之間的平衡亟需重新找到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