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除”麻疹後再現疫情!專家分析→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通訊員 白欣欣
近日,已在2000年宣佈消除麻疹的美國出現了麻疹感染人數激增的情況。今年以來,美國多個州監測到麻疹感染患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疫情應對創新中心最新資料顯示,2025年已報告麻疹確診病例1284例,而此前美國年平均病例數量約180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既然麻疹25年前已在美國消除,為什麼會捲土重來?麻疹傳染性極強,公眾又該如何預防?7月10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上述問題採訪了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計劃免疫科主任醫師白雲驊。
官宣“消除”,為何還會再起疫情?
“一種疾病的發病率如果被控制到極低後,我們通常會認為該種疾病已經被‘消除’。”白雲驊解釋,但消除不是消滅。部分發達國家達到過麻疹的“消除”階段,此時仍有極低水平的麻疹病毒感染和疾病傳播,如果未能鞏固免疫屏障,病毒感染還是會出現。
這種“死灰復燃”還與麻疹病毒的特性相關。在沒有免疫屏障的環境中,麻疹病毒極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目前學界一般認為其基本傳染數(R0)達到18,即平均每名麻疹患者可造成18名易感人群感染。
李侗曾告訴記者,麻疹傳染性非常強,沒有獲得麻疹免疫力的人,如果接觸了麻疹患者,被傳染的可能性達90%。此外,麻疹感染者基本都會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隱性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很少。
可見,“消除”麻疹並不意味著疫情不會再度發生。一旦免疫屏障“鬆動”,麻疹病毒便會乘虛而入。“麻疹病毒傳染性強的特性決定了只要其疫苗接種率下降,它的發病率就會立刻開始上升。”李侗曾說。
“疫苗猶豫”或是最大障礙?
免疫屏障為何“鬆動”?是因為疫苗保護力不夠嗎?
“得益於大規模接種麻疹疫苗,全球因麻疹引起的死亡人數約下降79%,涉及人數可能達到1.71億。”白雲驊說,目前麻疹疫苗接種後的實際保護效果已經充分展示了其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麻疹疫苗的預防效果非常好。在我國,計劃免疫納入麻風腮(麻疹—風疹—腮腺炎)疫苗,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只要按流程接種兩次之後基本就不會感染麻疹了。”李侗曾說。
麻疹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既已得到大規模人群驗證,又為什麼難以形成全人群免疫屏障?

“從全球看,這兩年麻疹防控上最大的問題是出現了一些‘疫苗猶豫’的趨勢。”李侗曾說,一些歐美國家出現反疫苗運動、各類疫苗謠言,導致很多人對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產生了懷疑,致使這些地區的麻疹疫苗接種率下降。
白雲驊表示,因為“疫苗猶豫”,部分發達國家近年來多種疫苗接種率均出現異常下降的趨勢,進而引發原本已經得以較好控制的傳染病“死灰復燃”。如果不能儘快恢復應有的免疫規劃工作,情況很可能更糟。
出現死亡病例,應如何應對?
“麻疹轉重後可能造成喉炎、肺炎、心肌炎、腦炎等併發症,會有致死風險。此次美國疫情中,至少出現3例死亡病例。”李侗曾提醒,年齡越小轉重風險越高,此外免疫缺陷、免疫力低下、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感染後均容易發展為重症。
“不要盲目認為自己屬於不適合接種人群或禁忌人群,有疑問可以諮詢專業醫生。”李侗曾強調,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感染,避免轉重。
為科學精準做好麻疹防控和診療工作,國家衛生健康部門及國家疾病控制部門適時釋出相關防控和診療方案,加強監測、分析、研判,及時發現、規範治療、有效處置,持續將麻疹發病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白雲驊介紹,除常規免疫外,我國開展了多輪麻疹補充免疫活動,進一步縮小免疫空白。在各項措施的實施下,我國麻疹年報告發病率持續下降,近年來已達到歷史最低點。
“任何一種傳染病的防控策略都是綜合措施的集合體。”白雲驊建議,公眾應及時完成預防接種,尤其懷孕前的育齡期婦女、適齡嬰幼兒應按程式和專業推薦及時接種,避免重症和併發症。
“為應對全球麻疹流行區的輸入壓力,我們未來仍需要保持疫苗高接種率,繼續保持麻疹監測報告系統的高質量運轉,及時處置疫情,維持超低發病率下的監測敏感性和免疫規劃疫苗的高接種率,不斷降低傳染病的流行水平。”白雲驊說。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編輯:劉義陽
稽核:張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