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的純血鴻蒙全家桶體驗:華為現在的軟肋,但也是未來的王牌

好用
可以更好
相信不少人都對華為「闊摺疊」Pura X、「一底雙鏡」Pura 80 Ultra,甚至「三摺疊」Mate XT 這些「怪」手機,都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但下單的阻礙,除了價格,或許就是這個「純血鴻蒙」 HarmonyOS 5 系統了。
一年過去,這個新生的系統,不再僅限於數碼愛好者嚐鮮的場景,也成為了華為手機的出廠標配。
但是如果拋開宏大敘事,單純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現在的鴻蒙系統對於華為手機來說,究竟是一個長處還是短板?
過去一個月裡,我的全家桶從蘋果換成了鴻蒙,一段時間用下來,以下是我的答案。
微信,原生鴻蒙最大的軟肋
雖然我們會在手機上安裝不少 App,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只花在少數幾個常用應用上。
調研顯示,每個人手機上的 app 數量平均達到 40,但常用只有不到 20 個,而且大部分螢幕時間都花在幾個常用應用裡。
而其中大家最常用的,莫過於微信了。
有趣的是,如果你想知道微信這幾年有哪些重大變化,那不妨試一下鴻蒙版微信——因為這些更新,鴻蒙版裡大部分都沒有。
最明顯的差距,就是這個異常簡單的訂閱號介面:沒有卡片,沒有快訊,沒有看一看推薦——彷彿一夜間回到十年前公眾號剛剛上線的時候,只剩下一個大道至簡的訂閱列表。
另一個非常可感的功能缺失是搜尋:像是影片號和表情包,還有一些介面中,都沒有了那個熟悉的「放大鏡」logo;以及非常多細節上的功能缺失,例如圖片不能編輯、沒有黑名單、不能轉發收藏等等——這些細小功能,平時可能不常用到,在需要的時候卻會發現它的缺位。
總而言之,如果要說現在原生鴻蒙手機最大的短板,那或許就是微信。
注意這裡我只說了「鴻蒙手機」,是因為日前在鴻蒙電腦開啟公測的微信,反倒已經是一個相當完善的「全功能版本」。
據愛範兒瞭解,早在兩年前,微信團隊開發新版本桌面端微信時,採用了新的架構,考慮到包括鴻蒙系統在內的跨平臺場景,但鴻蒙手機微信則是從零到一開發的版本,因此目前功能還在補齊。
如果你同時在用鴻蒙手機和鴻蒙電腦,那麼可以直接用滑鼠直接從手機中拖相應的檔案到電腦上,整個操作非常無縫自然。
但如果你還在用 PC 和 Mac,可能會有所困擾,這邊推薦一個鴻蒙商店應用:AloeChat.AI,基於 LocalSend 開源專案開發,只要電腦上安裝 LocalSend,就能在同一個區域網範圍內方便互傳檔案,速度飛快。
再來看看微信之外的其他常用應用:對我來說,主要是 Apple Music、小紅書、微博、嗶哩嗶哩,還有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這些覓食服務,以及原神等主流遊戲。
這些應用的鴻蒙版狀態,剛好也代表了目前鴻蒙應用生態的幾種常見情況。
首先,Apple Music 這種海外大廠應用,未來幾年內就別幻想鴻蒙原生版本了。
其次,微博已經支援原生鴻蒙,但我平時更習慣用的微博輕享版還沒上線。
這兩個我重度使用的產品,目前智慧透過「出境易」和「卓易通」兩個官方渠道,模擬執行 Android apk。
儘管虛擬機器能跑 Android 應用,在系統內的使用體驗自然不如鴻蒙原生應用。比如,Apple Music 無法使用系統播放控制元件進行控制,「卓易通」安裝的 Android 應用也無法跳轉鴻蒙微信進行登入。
比如,同樣沒適配鴻蒙的「公眾號助手」,也是我工作中的重要工具,登入起來就頗費周章。
至於遊戲,我還嘗試使用「卓易通」轉譯運行了《原神》,沒想到真的能玩——不過也僅次於「能玩」,畫質和幀率都不算優秀,並且讀條載入的時間更長了。
不過,米哈遊那邊上週釋出了鴻蒙測試服的招募公告,應該是客戶端和相關伺服器資源已經準備得八九不離十。看樣子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鴻蒙原神啟動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應用已經上架鴻蒙應用市場,官方一般就會把卓易通版本下架。所以「曲線救國」安裝滿血微信的想法也行不通。
而小紅書和嗶哩嗶哩算是鴻蒙原生應用中完成度較高的一批,不僅功能齊全,而且也有鴻蒙應用的優點:流暢,且對摺疊屏有不錯的適配。
至於餓了麼、美團這些應用,功能基本齊全,但一些頁面和功能則略顯簡陋:沒有「直播」、「書城」這種鬼才會在外賣 app 裡用的功能。這反而成了一種優點。
左:iOS 美團,右:鴻蒙美團
而要用到一些專業應用——比如 Adobe 全家桶,或者工作場景經常要用到海外服務的使用者,那現階段的鴻蒙系統還是不太適合你,特別是鴻蒙電腦。
單純從體驗而言,HarmonyOS 5.0 系統給我最大的感覺,或許是「舒服」。
這種舒服首先是來自於絲滑的動效,我認為總體上優於大部分國產 Android 皮膚和「混血鴻蒙」HarmonyOS 4.2。
和 iOS 相比的話,就是互有勝負:iOS 的細節上還是做得更精緻和有成熟思考,但臃腫的體積,加上電池效能減退導致的掉幀和卡頓,在所難免,所以相比之下,原生鴻蒙穩定性和流暢度要更好。
鴻蒙系統在系統動效的細節上也做得不錯
這種體驗還包括了第三方應用,主要可能因為鴻蒙原生應用大多從零開始,沒有另外兩個平臺積重難返的屎山程式碼。總的來說,目前鴻蒙應用給人的感覺,真的都和系統保持一致的絲滑,不會出現應用本身過於「肥胖」而不流暢的情況。
既是短板,也是長處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現在的鴻蒙系統對於華為手機來說,究竟是一個長處還是短板?
體驗了直板機形態的 nova 14 Ultra,以及更另類的摺疊屏手機 Pura X 和 Mate X6,我的結論是:現在或許還是短板,但日後就會成為一個長處。
開發者大會上,餘承東用「微笑曲線」形容現在的鴻蒙系統,意思就是:剛拿到手非常喜歡,用了一段時間發現不太適應,再用幾天之後更喜歡了。而減少這個「不適應」,就是從短板不斷變成長處的過程。
人無我有的優秀體驗就是一種長處,蘋果靠連續互通和 AirDrop 實現了裝置之間的互聯, 屬於 Android 陣營一直在模仿但從未超越的獨特優勢。
同樣有一個龐大生態的鴻蒙則青出於藍:將於今年正式釋出的 HarmonyOS 6 支援更進一步的「接力」,連同一首歌都能流轉裝置播放;全新的「碰一碰」則能手機碰電腦螢幕實現檔案互傳。
現階段,我認為鴻蒙應用生態的完成度已經有 75% 以上,如果只談國產應用的話那甚至有 90% 以上,成長速度已經飛快。
但只要沒做到百分百的可靠,缺失的部分就會顯得非常扎眼,導致潛在消費者產生「我為什麼不選一臺正常手機」的想法。
在最近幾篇華為鴻蒙相關的推文評論區,大家擔心最多的,還是這個不夠「完美」的應用生態。
而如果當下這個大環境格局不改變,海外應用也只能一直是不可忽視的短板,或許一直都只能靠「出境易」和「卓易通」妥協。
至於那些相對更小眾的獨立 App,華為無法一一進行聯結,更多隻能是一個時間問題,把鴻蒙做大做強,才能吸引更多開發者入駐。
而本月中旬的華為開發者大會,就是一次對所有開發者進行的「隔空喊話」:華為希望開發者能夠看到,鴻蒙生態准入門檻低,價值回報高,並且過程中的開發者服務順暢和到位,呼籲開發者「入股不虧」。
對於那些希望打造帶有原生 AI 功能鴻蒙應用的開發者,華為還推出了全新的 HMAF 鴻蒙智慧體框架,幫助開發者打造自己的 AI 助手。
對開發者來說,從頭開始構建一個應用,雖然投入不小,但也給了一個機會,重新梳理應用堆積如山的程式碼,從而讓鴻蒙應用能提供一種超越 Android 和 iOS 的體驗。
但更重要的,還是需要一個龐大的鴻蒙使用者群體,只有形成足夠的聲量,讓開發者能夠放心加入鴻蒙開發,豐富應用生態,讓更多使用者願意嘗試鴻蒙,逐漸進入一個良性迴圈之中。
華為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長久以來累積的硬體產品口碑,已經足夠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買單。根據調查機構 Counterpoint 的資料,華為今年一季度國內智慧手機市場份額 19.4%,排名第一。
有這麼好的硬體銷量大盤,今年的華為手機選擇「All in」純血鴻蒙也不奇怪了。
除此之外,華為也一直在「實驗」一些更特別的硬體形態,小如 Pura 80 Ultra 的「一底雙鏡」,大如 Pura X 「闊摺疊」、Mate XT「三摺疊」等略顯怪異的形態,就是為了提供市場上絕無僅有的硬體體驗,用外在吸引更多人感受內在的鴻蒙系統,為敢於嚐鮮的使用者帶來 iOS 和 Android 提供不了的全新互動體驗。
鴻蒙系統也是這些另類產品成立的基礎,讓三摺疊和闊摺疊手機無需額外適配就能用現有鴻蒙應用,甚至還讓華為得以重構「電視」這種產品。
在 HDC 25 上,華為展示了全新的智慧屏產品,比起「電視」更像是一塊大號平板,並且由於搭載的是鴻蒙系統和麒麟晶片,手機平板上的 App 能直接遷移,能用配套的手柄隔空操控玩超大屏版《王者榮耀》——這是鴻蒙生態的另一次新嘗試,試圖拓展其場景,重新贏回那些已經不愛看電視的年輕人。
當然,這樣實驗性的形態創新能不能真的獲得使用者喜愛,還需要拿到市場上驗證,但鴻蒙系統給了它成立的潛力。
豐富的全生態品類,也成為了華為的一條護城河,不僅手機、平板是鴻蒙系統,手錶、電視等產品,也逐漸實現「鴻蒙化」,原華為生態龐大的存量使用者,也能逐漸轉化為「純血鴻蒙」使用者。
形象地說,消費者對於鴻蒙手機,其實心裡有一個天平:一端是華為產品和鴻蒙系統的優秀體驗,而另一邊是目前還短缺的應用生態,以及其他不適應。
而隨著時間推移,長處的分量會超越短板,讓更多人能更無後顧之憂地選擇鴻蒙手機,到時候就可以說「鴻蒙成了」。
那一天可能沒那麼快到來,但趨勢已經足夠明顯。
文 | 蘇偉鴻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