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以色列斬首行動?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簡單回答:小聰明到極致,卻沒有大智慧。
我黨很早就定下了組織原則:除了針對叛徒的鋤奸,絕不搞暗殺。
為什麼呢?
因為現代戰爭往往是一個民族/國族/階級對另一個民族/國族/階級的暴力行動,它不是出於幾個具體的人的好惡。
你幹掉了幾個人,還會有更多的人補上來。
只要造成戰爭的根本矛盾不解決,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後來者。
你搞死對方几個領導人,不解決問題,反而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精力,偏離了最終的目標。
而且,你搞死的那個搞不好是個酒囊飯袋,搞死了他,就可能上來一個厲害的。
就好像淮海戰役之前,要是我黨搞死了劉峙,可能戰役成果反而沒那麼大。
再者,暗殺也是一種“來自敵人的認可”。
兩派都號稱能帶來更好的未來,結果其中一派的領導者被敵人暗殺了,那你讓民眾怎麼看?
那肯定是瘋狂下注被暗殺的這派呀。
而且,暗殺只會讓強硬派上臺,讓妥協派失勢。
因為在流行暗殺的條件下,只有堅定的理想主義者才願意承擔起大任,而妥協者(一般都是現實主義者)往往不敢出頭。
悲憤於暗殺的人們,也更願意選擇強硬派來報復。
所以,這種民族之間、國家之間、階級之間的鬥爭,暗殺的價值並不大。
斬首隻能作為一種戰術行動,旨在使對方指揮體系發生混亂,方便己方部隊開戰戰鬥行動。
它甚至不是一種合理的戰役行為,更不要說是戰略行為了。
以色列之前暗殺了亞辛,最後又如何呢?解決問題了嗎?
沒有啊。
現在殺了哈馬斯好幾個人,又怎麼樣呢?好像戰果輝煌,但是戰線變化了嗎?
以色列殺了真主黨那麼多人,BP機爆炸讓那麼多人受傷、致殘,又怎麼樣?戰線有變化嗎?
沒有啊。
摩薩德搞得紅紅火火,然後呢?
沒解決問題呀。
以色列這麼多年生存環境改善了嗎?
沒有啊。
以色列就好像在田徑賽場上表演了很多高難度的體操動作,騰空轉體720度然後穩穩落地。
大家歎為觀止,但是又發現這比賽好像是個50米賽跑,以色列一直都在起跑線,根本沒出發過。
以色列的目標是什麼呢?
是猶太民族的長久興盛。
它覺得自己的土地過於狹小,想要打下一片更大的土地,用以色列的劍為以色列的犁取得土地,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至於這額外擴張出來的“Lebensraum”上原本生存的人們,又該何去何從?
從以色列士兵在加沙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以色列人與他們相愛相殺的某個奧地利畫家有著相同的看法。
即便你是個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覺得優等民族對劣等民族的屠殺都是無可厚非的,覺得後者安心排隊去“洗澡”就行了。
你也得承認,以色列的整套戰略是極其愚蠢的。
原因很簡單,以色列其實不夠強大。
他一個猶太教國家,被周邊阿拉伯國家,以及更廣大的穆斯林國家包圍著。
即便在歷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人沒能戰勝以色列,但是以色列也沒能力徹底反推呀。
然後在美國的庇佑下,以色列在周邊除了蓄意大屠殺之外,什麼手段都用過了,卻一直不能產生決定性的成果。
這在生態學上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因為以色列這相當於是生態系統中的“定向選擇壓”,也就是說,以色列創造了一種“優勝劣汰”的環境。
那些結構鬆散的、組織模式落後的抵抗組織,紛紛被淘汰。
那些水平不行的領導者紛紛身亡、退出。
最後剩下來的、發展壯大的,又會是什麼樣的組織和領導者呢?
不言而喻。
這麼幾十年下來,我們看到的不是巴勒斯坦抵抗組織的垮塌,而是不斷進化。
原來是充滿裙帶關係、腐敗不堪、守舊的封建組織,現在出來的已經是高度理想主義化、高度分散式、擅長利用各種新技術和媒體資源的列寧黨。
你能明顯感覺到從胡塞武裝到哈馬斯,中東新一代組織的管理能力、觀念、文化都有了飛躍式的發展。
那百年之後呢?美國能永遠罩著以色列嗎?
不可能的。
阿拉伯世界會永遠大幅度落後於以色列嗎?
恐怕也不見得。
按現在的戰略路線,以色列在人口幾十倍於它的穆斯林國家包圍從中,是更有可能把它們都消滅或者永久性地打服,還是更有可能最後精疲力竭,身死族滅呢?
不言而喻。
《亡徵》裡面有一段,特別貼合:
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可亡也。
閱讀全文,歡迎掃下方二維碼,訂閱貓哥的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