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民入境恐被查手機!外國簽證及綠卡小心

據華盛頓郵報3月30日報道,前往美國的國際旅客,近期需格外注意一個常被忽視但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的問題:是否願意解鎖手機或電腦,讓美國海關檢查您的裝置內容。

新聞報道截圖

如果拒絕,不僅可能被延誤入境流程,甚至可能面臨裝置被扣留或被拒絕入境的風險。消費者權益組織電子前沿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高階律師Sophia Cope指出,所有計劃跨越美國邊境的旅客都應事先做好準備,因為不同的身份與背景可能需要不同的應對策略。

儘管大多數執法機構在訪問個人裝置時需要有合理懷疑並獲得搜查令,但美國海關是享有特殊許可權的。他們在328個入境口岸,包括陸地邊境檢查站與各大機場,可以在沒有合理懷疑的情況下,對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型電腦進行搜查。
這項許可權多年來未曾有重大法律變動,在川普政府期間,CBP使用這些許可權的頻率顯著上升,且受影響最深的群體也發生變化。目前最容易遭遇此類檢查的,是來自其他國家的非美國公民,例如遊客或綠卡持有者。如果他們拒絕裝置檢查,或在裝置中被發現可疑內容,可能會被拘留、裝置遭扣押,甚至直接被拒絕入境。即便是美國公民雖然不能被拒絕入境,但若拒絕配合,也可能被臨時拘留,裝置被沒收,並經歷一系列複雜的程式,才能放你走。Sophia強調,旅客應考慮多個因素來評估自身風險,例如裝置中是否包含敏感聯絡資訊或檔案,你本人是否來自美國高度審查的國家、是否有犯罪記錄,或是否曾受過調查。若是因工作原因需要攜帶裝置,建議事先與僱主溝通,尤其是在法律、國防或金融等敏感行業的工作人員,僱主可能會要求在出國時限制外部訪問公司裝置和資料。一旦同意裝置檢查,海關可以執行“基本搜查”,檢視裝置上的照片、資訊與應用程式內容,而且無需特別合理懷疑。如果存在“合理懷疑”,他們還可進行“高階搜查”,就是使用自己的系統連線旅客裝置並複製資料。這些資料隨後會儲存在邊境海關的資料庫中長達15年,海關裡的數千名員工在無需搜查令的情況下便可調閱。這些資料可能包括文字記錄、檔案、聯絡人,甚至海關對你的一些主觀描述。即便旅客拒絕解鎖裝置,該裝置也可能被扣押數週甚至數月,特工還可能嘗試使用破解軟體來訪問裝置內容。為了降低風險,律師建議旅客在行前可採取一些資料保護措施。首先,應識別並移除裝置中的敏感資料。同時,也應將重要內容進行備份後刪除,避免誤導政府或遭誤解。此外,也建議關閉指紋與面部解鎖功能,僅使用密碼鎖定裝置,因為密碼在法律上受到更嚴格的保護。在移交裝置前,旅客也應主動關閉手機的網路連線。CBP的政策是隻能檢查本地儲存的資料,不能檢視雲端資訊。儘管如此,許多應用仍會快取資料,例如社交媒體的動態、瀏覽器的歷史記錄,旅客應清除這些快取資訊。大多數現代的智慧手機在鎖定狀態下都會自動加密資料,也有些筆記型電腦具備類似功能。若不確定,使用者可手動開啟裝置加密功能。此外,一些旅客可能考慮使用已清空的備用裝置入境,但這樣做也可能引起執法人員懷疑。Sophia提醒說,若裝置中看不到任何常用應用、聯絡人或使用痕跡,執法人員可能會質疑旅客的真實目的或意圖。
來源“紐約華人資訊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