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有熱心網友在某運營社群喊了一聲:“喜大普奔,公眾號可以修改標題了(三個字內)”。很快,這一訊息開始在各個社群瘋傳。

有人說,這一刻,萬千小編們已經等了12年!微信終於捨得放開修改標題的許可權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修改標題,是指修改微信公眾號釋出後的稿件標題,釋出前的稿件是可以隨時修改的。
目前在微信後臺,找到某一篇已釋出稿件,點選“修改”按鈕,就會看到以下提示:
支援修改標題
標題支援3個字以內的修改,包括刪除和替換。
修改成功後,文首將標記「標題已修改」。

這一新功能意味著,小編基本不用太擔心釋出後的文章標題中有一兩個扎眼的錯別字了。

據瞭解,標題更修改後,文章開頭會標註“標題已修改”。更新後的標題將同步更新在文章頁面、公眾號的主頁面以及使用者新收到的分享卡片上。
要知道,公眾號對於內容可修改這件事,一直有種藏著掖著的感覺。其他自媒體平臺早已放寬許可權,可對內容標題修改,但是公眾號對內容修改的把控一直很嚴格。
所以,這次開放標題修改許可權,也是給萬千小編帶來超級大的便利。
最後補充一點背景資訊:
大家都知道,“喜大普奔”是一個網路用語(xǐ dà pǔ bēn),是“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略形式,表示一件讓大家歡樂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慶祝。
不過,大家為什麼會“喜大普奔”?
或許,只有吃新媒體這碗飯的小編們,才真的懂得這一訊息有多重磅和多值得慶祝。
一句話,因為小編們的這個痛點足夠痛!而且是痛徹心扉那種!
這裡稍微給大家解釋一下:
微信公眾平臺最早於2012年08月23日正式上線,當時稿件正式釋出後一個字都不能修改,重大錯誤刪除稿件重發。
這意味著,新媒體稿件要想不出錯,必須在釋出前一再校對。
傳統紙媒都有所謂的“三審三校”流程,其目的是透過多人校對修改,避免出現低階錯別,但也不能完全杜絕錯別字的出現。
畢竟每個人都自己的文字盲目,尤其是人名、公司名、關鍵資料、英文單詞等,特別容易出錯。
而新媒體發稿節奏快,很多時候寫稿、排版和校對都是作者一個人,很容易出現錯別字。一旦出錯,不止小編雞腿沒了,可能還得挨批。
對此,有的新媒體人為保住雞腿,會選擇發稿前戰戰兢兢地反覆校對;有的則不在意錯別字問題,當粉絲在評論區吐槽或提醒文中有錯別字時,他們還會回懟:“所以,你通篇看完的收穫,就是發現了幾個無關痛癢的錯別字?”。
直到6年後(2018年),微信公眾平臺才新增修改文章錯別字功能。但每篇文章允許被修改一次,修改範圍僅限正文內5個字。
又過了一年(2019年),公眾號文章可修改字數增加至20個字,即增加、刪除、修改不超過20個字。
去年(2023年),微信公眾號又新增了圖片修改功能,但最多可修改3張圖片。

但唯一不能修改的地方,還剩下文章標題。
對於小編來說,文章標題出錯,比文中出錯更致命。
尤其是不小心手抖、誤觸、粗心大意等原因導致的錯別字,再趕上重大訊息釋出、重大活動、重要公司、重磅人名,其後果絕不是損失一根雞腿就能解決的。
今天,公眾號支援修改標題後,小編們日常緊繃的神經,終於可以稍微鬆一鬆了!
不過,標題目前只支援3個字以內的修改,你認為後期會支援修改更多字數嗎?比如,10個字有可能嗎?

聯絡我們
i黑馬,創業黑馬旗下媒體,讓創業者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