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封建王朝,太監作為特殊群體,他們整天待在宮廷,幹啥都想著怎麼迎合主子、保全自己,慢慢地就有了一種扭曲的人格特點:
自己不會獨立思考,完全跟著主子的想法走;為了生存,使勁兒阿諛奉承、搬弄是非,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與他人利益之上。
雖然我國太監體系已經絕跡了100多年,但是太監化現象不僅沒有徹底消失,反而有越來越流行的趨勢,應當引起高度警惕。
什麼是“太監化”?
就是沒有人格、不負責任地討好強權;毫無底線地媚上、媚強;變著花樣地拍馬屁,撒謊;不擇手段地謀取私利;
狐假虎威仗勢欺人、表面愚忠實則自私;為了自己的位置、名聲、私利,甚至不惜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回溯歷史,秦朝的趙高便是 “太監化” 作風的典型代表。
趙高本為秦國宦官(太監),在秦始皇死後,他憑藉著花言巧語,先是說服丞相李斯篡改遺詔,賜死公子扶蘇,擁立胡亥為帝,從而掌握了朝廷大權。
掌權後的趙高,更是將 “太監化” 人格發揮到極致,對秦二世胡亥百般諂媚,事事迎合,致使胡亥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
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勢,趙高上演了 “指鹿為馬” 的鬧劇,公然顛倒黑白,打壓異己。
那些敢於說真話、不附和他的大臣紛紛被他陷害致死,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正直之士不敢吭聲,最終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唐朝的楊國忠,同樣是善於“巧言令色”的佞臣。他本是楊貴妃的遠房堂兄,隨著楊玉環的得寵,楊國忠左右逢源,四處鑽營,竟一路扶搖直上,搖身一變成了當國宰相。
楊國忠為了討好唐玄宗,不惜虛報政績,粉飾太平,對唐玄宗的喜好揣摩得極為透徹,投其所好,使得唐玄宗愈發昏庸,對他深信不疑。
在處理國家大事時,楊國忠為了一己私利,不顧國家安危,胡亂決策,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國家元氣大傷。

現如今,“太監化”的不良現象仍屢見不鮮。
很多單位的負責人就像是皇帝一樣一言堂,其他人就像古代侍奉主子的太監,將心思全然放在如何迎合領導上,只知道溜鬚拍馬,只為保住自己的位置。
他們會時刻關注領導的臉色,只要領導稍露傾向,便立刻隨聲附和。
哪怕領導的決策明視訊記憶體在漏洞,他們也會絞盡腦汁尋找各種理由來證明其 “高瞻遠矚”、“英明神武”。
酒桌上,這類人更是將“察言觀色”發揮到極致。
他們眼疾手快,領導夾菜時,他們趕忙幫忙佈菜;領導喝酒,他們立刻起身擋酒,滿臉堆笑,說著各種阿諛奉承的話,比對待自己的親人還要 “貼心”。
在他們心中,對錯與真假並不重要,只要能讓領導高興,能為自己撈到好處,便是“真理”。

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不良風氣開始出現“人傳人”的現象。
新員工為了能“生存”下去,也開始改變自己,變成了只會附和領導的 “人形傳聲筒”。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看重的是孩子“會來事兒”、“嘴巴甜不甜”,覺得這是孩子以後能不能成功的關鍵。
他們教導孩子在學校要多和老師套近乎,逢年過節給老師送禮,還得學會說些討老師歡心的話,認為這樣就能得到老師的關照。
這是把孩子當成“太監”培養嗎?
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能討好他人,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逐漸變得又虛偽、又功利。

“太監化”作風盛行,導致社會中真話越來越少,虛偽之風愈演愈烈。
人們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生怕因為說了真話而得罪他人,影響自己的利益。
在這種環境下,社會變得越來越虛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脆弱和虛假。
大家都戴著面具生活,互相猜忌、互相防備,真正的信任和真誠變得無比稀缺。
那些踏實努力、堅守原則的人卻常常被忽視和邊緣化;而那些“夾尾巴做人”的太監,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和利益。
然而,不管他們在當下取得怎樣令人羨慕的成就,不管如今如何興風作浪,百年之後,必將成為後人眼裡的小丑。

點選名片▼關注平臺
點亮「
」與你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