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邢海洋
5月13日晚上天降冰雹的那一刻,我正在一間衚衕裡的小飯館吃飯。平房的飯館,突然之間房頂上噼噼啪啪響成一片,趕忙到門口去看,外面地上已經白花花,路上零碎地散落著冰雹。很快雨水匯成溝渠,冰雹飄在上面,低窪處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浮冰。
城裡的冰雹個頭不大,也就玉米粒到分幣大小。後來從四面八方傳來的影片顯示,原來很多地方落下的是更大個的冰雹。北京這場冰雹範圍廣,個頭大,已經構成了雹災——我看到有人手中託著比雞蛋還大的冰疙瘩,白亮亮的;有人展示的冰雹竟然比雞蛋大了好幾圈,如小拳頭那麼大。冰雹從天而降,不均勻地砸向全城,並且還是間歇性地發作。

圖源微博@氣象北京
冰雹砸毀樹木,尤其是坐果期的樹木,樹枝樹葉落了一地。田地裡的蔬菜大棚禁不住如同炮彈的狂轟濫炸千瘡百孔。好在北京不是一個大面積種植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的地區,樹木多是生態和觀賞用林木,主幹未毀,樹木有著頑強的修復能力。
作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雹災主要集中在行駛在道路和停在露天的汽車上。在海淀區、石景山區和房山區等郊區,很多停放的車輛,車頂、引擎蓋被砸出一個個凹痕,擋風玻璃布滿了裂紋。最嚴重的,擋風玻璃直接被砸穿,整塊玻璃都塌陷了。據報道,雹災發生一天內將近5萬輛汽車報案了車損險,車損估值超過了3億元。在保險公司的定損點汽車排成了長龍,要排號才能進入現場。這還只是購買了車損險的車輛,那些未投保的車輛,車主只能扛下所有了。
5月份,突然爆熱的一天,天空中為什麼突然下起了雹子?這一天的熱,給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因為還沒有到開空調的時間,辦公室裡人們都不得不脫下了長袖衣服;走在大街上,陽光灼熱,行人也多尋找著樹蔭;我們到了小飯館裡第一件事情就是請老闆給開啟空調,可風一吹又擔心著涼,再請老闆調低了風量。整整一天外衣穿了脫脫了穿,感覺就像到了外地,剛下飛機,得努力調整以適應一個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動。
而冰雹的發生,多出現在北方天氣乍暖的時候,地面溫度突然升高,底層大氣受熱向上流動於是在天空中形成了強對流的天氣。此時若上空的氣流來自北方,更為寒冷,冷熱溫差進一步擴大,空氣對流會更為強烈。若地面溼氣重,溼氣上升,過了露點凝結出水滴,水滴升到了結冰的高度又會結為冰晶乃至冰粒,冰粒在天空中飄蕩,風吹向上飛,重力作用向下掉,上下翻飛,互相碰撞吸引,“抱團”成為更大的冰球,也就是雹子。當向上吹起的空氣終於託舉不住冰球,雹子就砸向了地面。

圖源@央廣網報道影片截圖
仔細看那些影片裡展示的鴨蛋大的冰雹,表面光滑透明內裡卻是白芯,還有的冰球有多個核心,一望而知是好多更小的冰雹結凍在一起形成的。其實當冰球在天空中不斷上下運動,會時而融化時而冷凍。當冰雹下落表面融化成為水包裹的冰球后,冰球之間更容易碰撞粘連在一起、當冰球上升冷凍後,它又會凍得更為結實。如此這般反覆中,就有了我們拿在手中,碩大又結構複雜的樣子。
事後覆盤,5月13日傍晚是一個冰雹形成的“理想”環境。通常5月是北京入夏的月份,依照官方的入夏標準,連續5天的滑動平均氣溫超過22℃,就算正式入夏。多年平均北京的入夏是在5月20日左右,近年來氣候越來越暖,去年入夏早,是在5月7日。可今年的天氣反常,到了5月上旬還經常陰天,來自西北的冷空氣籠罩在上空,氣溫遲遲不升。5月13日這天,來自海上的溼熱空氣登陸吹到了華北,北京又迎來了久違的豔陽天,地表溫度急劇上升,當天的最高氣溫躥升到32℃。當此時,內蒙古高原上的冷空氣翻越太行山和燕山來到北京上空,上乾冷下溼熱,創造出了強悍的對流條件。
空氣是氣體,冰雹是液體,兩者密度相差上千倍,空氣的浮力怎麼可能給冰雹那麼大的上浮力,“容忍”它長得那麼大那麼重?其實,只要聯想到雲彩是水滴組成的就容易理解了。當水滴足夠小,它就能被上升氣流託舉著漂浮在空中,水滴長大,就變成了雨水掉落地上了。這點還可以聯想到風洞實驗,當風速足夠大連人都可以在空氣中漂浮。冰雹的情況也類似,能幫助冰雹長到鴨蛋大的風,一定是很大的風,這種上下運動的風多出現在山區,地形與地表高溫,地利加天時共同造就了大冰雹天氣。北京的冰雹多發生在山區,這次居然延伸到城區,足見空氣對流的旺盛。
冰雹多出現在北方,南方也偶有發生。按理說全球變暖雹暴應該變得不那麼常見,因為冰雹在落下時會因變暖的空氣而融化。1961年以來,我國年冰雹日數呈顯著減少的趨勢,平均減少速率為0.2天/10年。但也有研究預測,氣候變暖將提高強對流天氣發生的頻率,上升氣流會使冰雹懸浮更長時間,使其變得更大。故而在全球變暖進入到氣候極端化的階段,很多地區的雹災在增多,如2020 – 2023 年期間北京大冰雹事件明顯多於 20 年前,門頭溝區出現了直徑6釐米的冰雹。

2025年5月13日,北京朝陽區,大魯店北路市民冒雨騎行。(圖|視覺中國)
在我國,冰雹最常出現的地方當屬青藏高原,其次為大興安嶺至太行山一帶。天山、祁連山、長白山、雲貴高原等地也是冰雹出沒較多的地區。冰雹最常出現在溫暖季節,天暖對流天氣旺盛,就全國平均而言,冰雹主要出現在5-9月。
有一次去大同,路過陽原盆地,正在休息區問路突然就下起了雨。雨裡夾著冰雹,打在車頂和車玻璃上噼啪作響,聲音也越來越大,如同緊密的鼓點,敲打著停車場裡的一切。司機們不約而同突然就都發動起汽車,我還以為要趕緊開走,沒沒想到都開到了附近的加油站的棚子底下。冰雹打在棚子上的聲音更響了,可好在有棚子遮擋,水汽被大風裹挾著橫衝直撞,身體冷得瑟瑟發抖,可冰雹被擋在了外面。冰雹持續了七八分鐘,來得快去得也快。離開了加油站,路面上蒸騰著水汽,在不遠處,居然連地面都沒溼。
幾天後當我再次沿著這條道路返回,還是河北陽原的加油站,加油員告訴我前一天這裡刮起來十級大風,小臉盆粗的樹木都被結束通話了,大風暴雨觸發電線短路燒燬了變壓器,陽原縣城供電斷了一整天。她還告訴我,每到收莊稼的時候都有冰雹,專門禍害收成。可見隨著氣候越來越極端,雹災變多了。
山裡人懂得在加油站的棚子下避冰雹,保護汽車,這是他們常年與雹災共生習得的經驗。平原上的人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雹災一來,我看有些司機乾脆給汽車裝上了保護罩,還有的連棉被子都用上了。
冰雹來襲,北京公路上出現了令人氣憤的一幕:個別車主把汽車停在了立交橋下,後續車輛無法前行,整條公路瞬間塞滿。如果是立交橋下積水,車輛的確不應該涉險衝入橋下,但這是冰雹,道路堵死後續車輛只能暴露在外面“挨砸”。有人說,行駛在路上也會被冰雹砸車,但冰雹是強對流天氣的產物,冰雹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陣發的,局地發生,持續時間短。汽車開出了冰雹區就沒事了。

2025年5月14日,北京石景山區楊莊地區,多輛轎車玻璃被大冰雹損壞。(圖|視覺中國)
北京的公路上,極少數車主因為一己之私阻斷了交通,置他人的財產安全於不顧,把更多的人暴露在風險中。這既不道德,也是無故阻斷交通的違法行為。《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關實施條例對惡劣天氣緊急避險有明確的規定,惡劣天氣下停車避險時,不能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儘量選擇安全區域如停車場、輔路等。若不得已在路邊臨時停車,應按順行方向,車身右側緊靠道路邊緣,不得超過30釐米。同時,要密切關注交通管理部門釋出的交通管制資訊和安全提示,服從交警的指揮和疏導。
氣象災害頻繁,我們只有嚴加防範,可人為造成破壞,卻需要法律介入予以懲戒。不如此,良好的交通秩序就會被破壞,具體到冰雹,橋下幾輛乃至幾十輛車躲過了冰雹,後面幾百幾千輛,甚至救護車都暴露在危險中。

排版:初初 / 稽核:雅婷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