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16歲讀美高,本科考入美國Top30大學,碩士又被藤校錄取,要是孩子能有這樣的履歷,做家長的恐怕做夢都能笑出聲。
小某書上,就有這樣一位博主小琛,透過全家的託舉和自己的努力,25歲就從藤校讀完了碩士回國。
在世俗意義上,她已經算是高位開局,接下來的人生,應該是高開高走,走上人生巔峰,可沒想到,在她後來的自述中,30歲的她卻“一事無成”。
2009年,小琛16歲,那時正是出國熱潮正盛的時候,小琛家裡也傾盡全力,送她去美國讀了高中。
小琛也沒有讓父母失望,自驅力極強。
剛到美國的時候,她的語言還沒有那麼好,上課的時候經常有聽不懂的地方,於是她就把老師上課的內容錄下來,晚上回了家邊聽錄音邊查字典,一點一點啃課本。

整個高中時期,她就過著從學校到寄宿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一直埋頭苦讀。
當然,小琛的努力也沒有白費。
本科的時候,她考進了美國Top30的一所大學,兜兜轉轉進入了建築專業。進了大學以後,她依然十分努力,每年暑假都不閒著,積極報課修學分,4年的本科學業,小琛只用了3年就提前畢業了。
後來考上了藤校的建築研究生,又讀了3年。25歲時畢業回國,正是躊躇滿志,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
回國的第一份工作月薪一萬二,雖然比不上金融、IT行業賺得多,但建築行業也算是吃年資的行業,慢慢積累幾年經驗,小琛相信自己未來的待遇還是會挺可觀的。
但沒想到,事業剛起步,小琛懷孕了。
於是,剛工作了一年多的她選擇了辭職生娃,休息了一年多之後,想要再找工作的時候,不巧正趕上了疫情爆發,但是她的履歷還算是很能打,依然拿到了月薪一萬二的offer。
當時的她還是很樂觀的,只覺得是因為疫情,工資低是暫時的。
可後來的事咱們也都知道了,建築行業越來越不景氣,她所在的公司專案不斷地縮減,但還好沒有降薪裁員,在地產行業裡,她們公司已經算過得不那麼慘的了。
但小琛的心理落差卻很大,她盤算了一下,出國留學前前後後8年的時間,苦沒少吃,錢更是不少花。
高中三年,連上學帶住寄宿家庭,花費9萬刀,大學因為提前修完學分,早畢業了一年,還花費了12萬刀,三年研究生花了16.8萬刀。

這還只是基本的學費和住宿費,再算上生活費和七七八八,少說也有40萬刀了,這還是在她沒有亂花錢,還得過獎學金的情況下,摺合成人民幣也有小300萬。
可如今的她30歲了,年薪15萬,也沒有什麼上浮的空間,還處在一個看不到未來的行業裡,她十分迷茫,也時常覺得,父母這麼多年在自己身上的付出和回報完全不成正比,有一種莫名的愧疚感。
小琛甚至覺得,自己的現狀與過去接收到的資訊完全對不上賬,說好的“好好學習,上好大學,有好出路”呢?
其實有時,個人的努力在大趨勢面前不值一提。

出國留學,特別是在如今的時代,是一件很難講價效比的事,更不應該是舉全家之力傾盡所有的一個賭注。
不是每一個考上名校的孩子,都一定能飛黃騰達,更多的還是要做一份普通的工作,過上普通的生活。
前兩年,曾經發生過這樣一起悲劇。
一位外賣小哥跟小區保安起了衝突,爭執之下,保安掏出了一把刀,接連在小哥身上捅刺多次,最終導致外賣小哥重傷身亡。

這本就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了,但看了這位外賣小哥的履歷,米粒媽更感覺到深深的無力和心疼。
他並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卻抑鬱不得志的中年人,而是正經的澳洲留學生,且父母為了送他留學,已經花費了100多萬。
從海歸留學生,再到被刺身亡的外賣小哥,這角色的轉換讓人匪夷所思。
對於小李,父母一直抱有極高的期待。
高中一畢業,父母就以舉家之力將他送到澳洲讀心理學,上上下下花費了100多萬。
畢業後,全家都希望他能夠留在澳洲工作、生活,小李也的確那麼做了。
可是工作兩年後,小李就不聲不響地回國了,不知道在國外做了什麼,但顯然,一切都很不如意。
回國之後,他又嘗試著創業,但始終不溫不火。
就這麼維持了五六年後,他的積蓄用光了,他沒辦法再重新進入職場,也不好意思向父母朋友開口求救,於是瞞著所有人,他成為了一名外賣員。
可32歲的外賣小哥小李,上崗僅僅6天,就倒在了送餐的小區門口。
仔細想想,留學這段經歷到底帶給了他什麼?
小李的家庭條件算不上好,當初留學的100多萬,至少有一半是父母借來的,直到現在他已經32歲,家裡仍然沒有還完這筆債。
留學的確是一件好事,可押上全部家底的留學,這就是一場豪賭了,這不僅僅是對家庭的傷害,更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因為孩子在得知父母為自己付出那麼多之後,只會更著急地賺錢,早早地往自己稚嫩的肩膀放上家庭的重擔。
米粒媽覺得,父母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沒有錯,可一旦超過能力範圍,就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埋下隱患。
況且,他們對專業的選擇也是十分不理智的。
努力大於選擇,還是選擇大於努力,這個話題什麼時候拎出來討論,都能辯論上大半天。
但米粒媽的觀點,始終是傾向於選擇大於努力。
小李是高中畢業後去澳洲讀的心理學,這個專業既不熱門也不好就業,也許從舉全家之力借錢出國留學的那一刻起,就隱隱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小琛也是一樣,讀書歸來時,建築行業正是蓬勃發展熱門的時候,她的起點也算是不錯,但一入職場就迅速結婚生子,實在算不上是明智的選擇。
況且計劃趕不上變化,大環境的驟然變遷,讓每一個人都措手不及。
於是小琛會不如意,會迷茫,但事實上,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臨的困境,是受過高等教育後,卻沒有過上理想生活後的心態問題,以及如何面對現實的問題。

在大家的刻板印象裡,覺得教育是可以看見回報的,尤其是成績中等偏上的孩子,家長特別捨得砸錢,總覺得能從一本砸到211、再砸到985、努一把砸上清北。
然而,當北工大都守不住的時候,才發現,砸進去的錢,可能連個響都聽不見。
父母期待孩子成龍成鳳,於是花重金培養,也因此不自覺地提高期待值,盼望著付出可以得到同等的回報。
可如果父母將金錢視為賭注,押上所有去賭孩子的出人頭地,風險巨大不說,一旦失敗,承擔後果的還有那個無辜的孩子。
但如果換一種心態,把教育完全當做是純消費,而不是投資,恐怕父母和孩子都會輕鬆不少。

當家長不把對孩子的培養當成一種投資,自然不會把眼光全都放在回報收益上,同樣的,孩子也不必急於揹負來自父母甚至整個家族的期待感。
不是說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費心思,而是覺得,家長不要不計成本去培養一個孩子。
教育成本沒有上限,能力範圍內的才是最佳選擇。
合理去評估你的消費能力。消費能力夠,這個事就去做;消費能力不夠,那就不要輕易去嘗試,千萬別既要又要、以及墊著腳尖去強“買單”,否則肯定要承擔巨大的風險。
其次,既然是消費,就不要追求什麼高回報率;一般消費的目的,就是實現個人需求,滿足情緒價值,當下就已經得到了滿足,未來有沒有回報率,純純看命。
經濟、心理無壓力,孩子才能無負擔地成長,輕鬆大步向前走。即便沒能走上一條星光大道,起碼也會是灑滿陽光的平坦之路。
其實小琛的貼子通篇看下來,我覺得她的情緒很穩定,表述也很有條理。

面對評論區各種各樣的聲音,她也在中肯理性地討論自己的選擇和未來的走向,能夠情緒穩定地接受變化,擁抱變化,已經是一種非常優秀和難得的能力了。
留學也從來不是一個標籤化的東西,它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風景,自然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
這些植根於內心深處最主觀的感受,不能,也不應該被冠上一個世俗的標準被評頭論足。

一件事的意義或許不是當下立刻顯現的,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再回頭看,你才能發現這其中的玄妙。
所以與其追問意義,不如重在經歷。
我相信大多數人出國留學都是為了多看看這個世界,那既然初衷是體驗,就不要為此而焦慮。
如果要為此而焦慮,對孩子或者整個家庭來說,就是還沒有做好準備,不如等到準備好再出發也不遲。
作者米粒媽,美國海歸、暢銷書作者,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新書《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火熱上市!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ID:milima666)。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