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拿到劍橋和哈佛Offer,她在英美的申請中都有哪些心得?|對話心理人

👆關注防走失 🌟公眾號右上角「設為星標」獲取每日推送 
本期歡迎iWanna對話心理人欄目邀請了2024心理生涯與碩博申請助力營營長Leila Lai
Leila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UCL心理學與教育學,同時也是聯合國學術影響(UNAI)歸屬專案 – 千禧獎學金(Millennium Fellowship)在UCL校區的主管人,小紅書心理科普博主@啃一篇心理研究。
歡迎Leila Lai做客iWanna對話心理人欄目,為我們分享她2024Fall申請季、實習科研經歷和申請季的心得!
Q
2024Fall,Leila申請了哪些心理專案呢?目前進度如何,拿到了哪些offer?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嗎?
Leila Lai:我今年申請了牛津劍橋的教育專案,倫敦政經LSE的社會和文化心理,哈佛大學的人類發展與教育,和愛丁堡大學的社會心理。目前除了牛津,其他幾個專案都拿到了(小編:恭喜!)
我對哈佛的情節可以追溯到高中時期,那時候我N刷的電視劇《吉爾莫女孩》(Gilmore Girls)裡的主角Rory在青少年時期一直將考上哈佛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她為之努力的劇情曾陪伴我度過了很多難熬的時光。 
在我拿到哈佛offer的那一刻,身邊的朋友跟我說“你可以去為Rory實現她的夢想了” 。那一瞬間真的百感交集,有一種過去的努力真的都值得的感覺。
另外,在哈佛和劍橋之間我糾結了很久。
我有觀察到錄取我的兩個專業有一個比較大的區別是,劍橋是小而精的,劍橋的cohort size是哈佛的1/6,而哈佛是廣而泛的,但選課的自由度更高。
我個人比較喜歡劍橋那種安靜、人際關係緊密的學術環境,但是我同時也很嚮往哈佛提供的選課自由。
由於我個人的學術規劃是在一碩結束後直接開始PhD,根據我的觀察,劍橋的課程設計(由論文和研究計劃的訓練主導)要比哈佛的課程設計(由多個短期實踐或實習機會主導),更加契合我的學術規劃。但是從少女時期的美國夢難以割捨,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個很難的選擇。
Q
Leila心理科研經歷方面有什麼和大家分享的嘛?在科研的路上,有哪些心得體會?
Leila Lai:我在本科期間是有4段科研經歷,全部是自己在學校裡爭取來的,所以這一點感覺挺值得大家分享的。
主要的途徑是,我在上課期間會留意與我個人研究興趣相符的教授,然後充分利用office hour的時間讓他們熟悉我。我會在每一次office hour中間的間隔,大量閱讀他們發表過的論文,然後在下次見面時主動提起我如何被他們的研究啟發,並想要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後面在他們想找RA時,有時就會主動聯絡我邀約我去申請。然後申請後面試時照常發揮,就得到了我的機會。我非常推薦大家這麼做。
Q
Leila有過一段gap經歷,你覺得gap對你的生涯規劃來說是一段怎樣的經歷?gap期間都有哪些計劃和安排?實習經歷如何?都有哪些收穫?
Leila Lai:Gap期間的收穫對我來說是一個我人生的pivoting point!我在gap期間完成了一段國內高校的RA經歷,一段心理科技公司的編輯實習和一段創新教育夏令營的實習經歷。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探索了我的研究興趣,並開始起草郵件向我學校內的導師闡述我的研究興趣,準備詢問他是否認識相關領域的教授可以幫我連線。
但是對我來說,最幸運的還是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前輩,在與他們做同事期間,他們作為過來人給了我很多很寶貴的建議。那些建議對我後來的人生髮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Q
Leila非常厲害,是如何想到做心理自媒體@啃一篇心理研究的?作為萬粉博主,可以展開講講這個賬號的想法嗎?
Leila Lai:如果談動機的話,我總是比較喜歡分成心理學裡的內驅動機和外驅動機去談。我的內驅動機其實真的單純因為我希望我在寫論文時可以有更廣的引用來源。我個人不太喜歡在寫論文時僅僅引用課業內課程給到的reading list,我比較喜歡向閱卷老師展示我的閱讀範圍廣泛且前沿。
由於我是一個有些拖延的人,所以我想"there's no better way to motivate me than running an account where my followers will hold me accountable "。想到我要對關注我的人保持日更的承諾,我自然地就會去保持對這些前沿研究的探索(當然最近申請季這個頻率大大降低了,我非常抱歉哈哈哈)。
外驅動機的話,其實就是我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到心理學這個學科,破除一些刻板印象。我也希望用科學改變潮水流動的方向,有時對於社會的熱點問題我也會用這個賬號去發聲吧哈哈哈。
Q
Leila覺得作為心理人,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Leila Lai:哈哈,因為我高中就開始學心理學,所以我對於自我的覺察之路很早就啟程了。覺察我的需求,我的野心,我人生的優先順序,是一個有趣但也具有挑戰的過程。但無論有時面對真實的自己有多難,這個自我瞭解的過程都真實地幫助了我進行自我重塑。
親密關係方面的話,做心理人幫助我瞭解自己在戀愛時的需求,以及精進戀愛時溝通的技巧。瞭解心理學的理論讓我現在經營著一段甜蜜的異地戀😁,我有一個無論我去劍橋哈佛還是回國都無條件支援我的男朋友:)
Q
Leila是如何評估自身的經歷來匹配到合適的碩士專案去申請?期間遭遇到了什麼挑戰?
Leila Lai:我其實是根據心儀專案去設計自身經歷的…我大概是大二開學就確定了自己想要申請的專案。然後根據專案要求,教授興趣,去有目標地投遞RA申請。所以大三申請季到來的時候,其實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水到渠成的。
推薦信也是我合作過的教授們主動提出給我寫的,所以這方面也沒有太大的困難。唯一的挑戰可能是跨國申請吧,因為英國申請比較注重科研經歷,所以我的文書都是圍繞科研展開的。
但是哈佛的申請就自由了很多,與課程相關的實踐經歷他們也是很看重的,並且官網有說可以be creative(有創意的)。然後我就花了挺長時間糾結how creative do I want to be(我想要多有創意)的。
Q
Leila在英國/美國的申請中有哪些心得?兩個國家的申請有哪些區別?
Leila Lai:正如我上面闡述,英國注重科研,並且文書比較規範結構吧。但是美國對就業經歷也重視,而且可以有一定的空間自由發揮。
比如說我哈佛的文書開頭第一句就是:"如果你有機會資助一位來自全球南方落後地區的女孩的學業,你會給她去往發達國家的獎學金,還是支援她接受自己國家最優等的教育?…在有人認為發達國家是正確答案時,我不完全認同,因為我會比較擔心落後國家孩子複雜的心理發展需求…" 
如果寫英國的文書,我就完全不敢這麼寫哈哈哈。英國的文書還是比較循規蹈矩比較好。
Q
Leila認為申請者在考慮心理留學申請的時候從哪些方面準備?和其他專業有什麼異同點?
Leila Lai: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存在什麼樣的專業,每個專業下的教授有什麼研究興趣吧。我個人是把我的科研經歷放在了申請材料的核心。
Q
最後,有沒有對想要進入心理行業、猶豫不決、沒有信心的同學們說的話~
Leila Lai:心理學可以為你開啟很多門。我本人單用心理科研的經歷撬開了我所申請的這些高校包括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的大門。據我所知我的同學還有深入去探索腦科學、犯罪學,甚至是音樂和藝術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心理學是最能為你的發展軌跡賦予潛力的學科,歡迎加入我們。

iWanna國際心理人作為全網領先心理學留學輔導、全球心理人發展平臺,擁有100+位全球多國多方向心理學專業師資,服務範圍涵蓋20+心理領域細分方向,獲得95.96%的服務滿意度,學員申請成功率達到94.2%。

👇
掃描下方二維碼
諮詢顧問老師,獲取免費申請建議!
轉發還可領取心理留學獨家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