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The Guardian 5月15日 報道 隨著全球旅行逐漸恢復,越來越多中國公民、留學生、華人綠卡持有者計劃赴美旅行。根據旅遊業資料,美國在2025-2026財年因國際旅行大幅減少,預計將損失超過125億美元。專家認為,這與川普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強硬移民與邊境政策密切相關。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報道
儘管移民律師Murali Bashyam指出,多數旅行者無需過度擔心被拘留,但實際案例顯示,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確實加大了對“敏感群體”的審查力度。移民政策專家Camille Mackler則表示,川普政府正積極提高驅逐數量,這一趨勢對持短期簽證入境者、綠卡持有者甚至美國公民都可能產生影響。川普簽署的行政命令中,明確允許對因政治、文化或宗教觀點而“對美國構成潛在威脅”的外籍人士實施拒籤或驅逐,一些旅行者稱,在入境時被質問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言。

旅行者的電子裝置和社交媒體賬號內容如今成為海關關注重點。根據美國法律,尚未正式透過海關的旅客,即使身處美國領土,憲法賦予的部分權利也處於“受限”狀態。你是否知道:下飛機到透過海關這段時間裡,你幾乎處於“公民權利真空”中?Nate律師表示: 從你國際航班降落美國土地、直到透過海關這段期間,第四修正案(保護個人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幾乎不適用。例如:普通“翻手機”(手動檢查):不需要任何理由。“深度分析”(取證式搜查):需要“合理懷疑”手機中有數字違禁內容。若只是為了協助其他機構,理論上需要搜查令,但實踐中執法不一。CBP聲稱他們只檢查極少量裝置,比例不到0.01%,但相關案例和律師觀察指出:政治觀點和社交媒體內容越來越成為“隱形標籤”。如果拒絕交出手機密碼會怎麼樣?這取決於你的移民身份: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者:有權拒絕,但手機可能被扣押送去解鎖,過程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簽證持有者(如B1/B2、F1):若拒絕解鎖手機,可能會被當場拒絕入境,甚至被短暫拘押遣返。建議旅行中最好不要攜帶敏感資料或私人照片。例如Amir Makled雖有律師身份仍未“免責”,他在機場遭遇小組審問,手機也被當場搜查。為了最大程度降低旅行風險,以下人群建議行前做好準備或尋求專業法律建議:B1/B2簽證持有者:確保理解簽證用途限制,不得從事帶薪工作或超期停留。有犯罪記錄或曾逾期滯留的綠卡持有者:即便是綠卡持有者,若曾有輕微犯罪記錄、曾經逾期滯留(哪怕一天),在當前政策下都有可能在返美時被拘押或拒絕入境。一名美國公民與其綠卡配偶蜜月歸來時,丈夫因30年前的舊案被當場拘留。即使曾多次順利入境,這次也未能倖免。律師建議:有此類記錄者應務必在出境前諮詢專業移民律師,切勿貿然旅行。國際學生:需瞭解是否存在學校紀律記錄,是否曾參與政治性言論或組織。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校園內的參與活動、與政治組織的聯絡,都可能成為CBP“額外審查”的理由。Camille Mackler提醒:“即使你遵守了簽證規則,只要政治立場被認為‘不當’,都可能影響入境。”移民律師Tahmina Watson建議:瞭解你所持簽證的具體規則至關重要。特別是B1/B2簽證持有者,應確保說詞符合簽證型別。B1簽證:商務用途,不可從事工作。B2簽證:旅遊、探親。此外,移民官會特別留意你是否具備“牢固的歸國動機”,比如國內的工作、房產、水電賬單等。
來源“紐約華人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