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參考,我們還可以從 Solos AirGo 3 身上預測到 AirGo Vision 一些基礎配置的影子。約為 34 克(不含鏡片),支援 USB-C 充電支援 10 小時的音樂播放或 7 小時的通話時間IP67 防水等級,能在雨中或運動時佩戴支援處方鏡片,適用於時尚、運動和日常佩戴AirGo Vision 智慧眼鏡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售,具體售價尚未公佈,但參考現款 Solos AirGo 3 智慧眼鏡售價為 249.99 美元,新款預計不會低於該價格。智慧眼鏡憑什麼在 AI 硬體中脫穎而出在當下生成式 AI 硬體市場中,Ray-Ban Meta 已經提前掀起了一股熱潮。第三方資料顯示,Ray-Ban Meta 在釋出兩年後,銷量已經突破百萬大關,而在 The Verge 等外媒的渲染下,AirGo Vision 智慧眼鏡更是被視為 Ray-Ban Meta 的最大競爭對手。
在多模態 AI 的整合上,AirGo Vision 搭載了 OpenAI 的最新 GPT-4o AI 模型,並且還有望支援 Gemini 以及 Claude 等模型,這種生態開放的靈活性也是僅限於單一 Llama 模型所難以企及的。然而,技術的進步往往伴隨著成本的考量。依賴於 Meta 自家技術的 Ray-Ban Meta 智慧眼鏡能夠有效控制成本。相較之下,AirGo Vision 是否會像 Ai Pin 一樣收取額外的訂閱費用,目前官方尚未明確表態,這也無疑再添一筆懸念。
不過 Ray-Ban Meta 也並非一款革命性的產品,它僅有的幾個與大模型結合的功能在其他裝置上也已經不新鮮,但正是這些小功能讓智慧眼鏡有了高頻的實用場景,且建立在幾乎不用犧牲佩戴體驗和增加學習成本的基礎上。使用者並非天然抗拒新鮮事物,而是在乎這個產品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或者提升原有產品的體驗,並衡量這個體驗的增值和隨之增加的成本是否匹配。由此來看,之前多款 AI 硬體折戟沉沙就不難理解,因為其本身還有很強的實驗性質,適合嚐鮮而非常用。而像 Vision Pro 這樣的產品帶來的體驗增值非常明顯,但在成本匹配上顯然沒有形成共識。大模型加持的智慧眼鏡則是一個取得較好平衡的品類, AirGo Vision 也是奔著這個方向來設計的。論實用性,AirGo Vision 並非意欲顛覆手機的地位,而是在於如何以更優雅的姿態,透過最佳化操作流程,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體驗。對於視障人士而言,AirGo Vision 甚至可以成為他們識別周圍環境,「觀察」整個世界的剛需工具,其便捷性和準確性遠超手機。
論便攜性,無需額外在褲兜塞多一塊 AI 硬體,或者讓原本的眼鏡增加很多的重量,這與一副眼鏡的佩戴體感沒太大區別。而在與 ChatGPT 的整合上,AirGo Vision 整體的效果預計談不上好,甚至有些草臺班子的「潦草」,但作為全球首款搭載 GPT-4o 的 AI 智慧眼鏡,其意義或許更多在於為 AI 智慧眼鏡的後來者鋪路。回想十年前,入局的 Google Glass 雖然最終並未在市場上取得成功,但上至科技發燒友,下至普通路人,直到現在也都堅信著這副已經失敗的 Google Glass 真的很酷,包括 Google 也傳出有計劃結合 AI 重新開發 Google Glass。AirGo Vision 也是在相同的憧憬中誕生,即搭載大模型的 AI 智慧眼鏡將會戴在更多人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