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短劇盯上了動畫IP。
6月28日,《成何體統》短劇版正式登陸愛奇藝。
故事講的是現代社畜魂穿成古裝劇中必死反派,原本以為是老套路,結果女主一句“How are you”,男主秒跟“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確認過眼神,是背過同一本教材的穿書人。

這部夾雜大量現代梗的古裝短劇,上線首日便創下貓眼短劇品類歷史最高熱度,達到8774.52,並連續5天蟬聯貓眼短劇熱度日榜冠軍。愛奇藝站內,該劇的熱度峰值飆至5667,小紅書播放量超千萬,全網話題的播放總量突破8億。
更熱鬧的是劇外生態,內容平臺上,觀眾掀起花式二創狂潮,有人用0.5倍速逐幀找伏筆,有人做思維導圖梳理人物關係。

如果說劇情夠不夠上頭,決定了一部短劇能不能爆,那麼IP如何開發,則決定它的內容生態是否健康可持續。
近兩年,“一本多拍”成短劇創作常態。熱門題材來得快去得也快,卷演員流量、搶上線速度成IP改編短劇標配操作。
在這一內卷節奏下,《成何體統》選擇了另一種打法。
不是用多部短劇圍攻一個題材,而是“一魚多吃”,以動畫、短劇、長劇三種內容形態接力改編,在愛奇藝平臺搭建IP內容矩陣。
當然,再多的開發路徑,最終都要落回創作本身。作為一部動畫改編的短劇,它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怎麼能讓動畫粉接受、讓短劇觀眾追更?
新榜編輯部採訪了短劇承製方鳴白文化的總導演和總編劇,也試圖釐清:精品化呼聲之下,短劇的IP改編之路該怎麼走?《成何體統》能否成為IP改編的新正規化?

漫改短劇,讓“紙片人”活起來
動畫改編成短劇,向來難逃爭議。
其中的核心挑戰,在於改編既要滿足原作粉絲對角色“神還原”的期待,也要適配短劇使用者快節奏、濃情緒的觀看習慣。
《成何體統》是一部權謀與愛情線並行的輕喜劇,劇中融合了現代與古代、小說與真實世界等多重時空。核心劇情主要發生在架空古代,男主夏侯澹是“暴君”,女主庾晚音是“妖妃”,兩個來自現代世界的人,意外中穿進小說,被迫與古代身份碰撞、交融。

鳴白文化總導演閔祥昇透露,團隊中大多數成員本身就是動畫原作粉:“創作時總會想,如果我是觀眾,會希望這個角色長什麼樣,怎麼說話才貼臉。”
這種從觀眾視角出發的創作自覺,就決定了短劇《成何體統》的第一個關鍵詞——還原。
儘管正片拍攝僅用10天,但在開機前,劇組花了一個月籌備,還專門花了兩天做劇本圍讀和人物定妝。

左:《請君入我懷》 右:《成何體統》
更讓觀眾印象深刻的,是配角“胖北舟”的選角:從線上招募到橫店線下篩選,劇組花了近一個月,只為找到“貼臉”人選。
最終被定下來的演員,在短劇中剛一出場被評價“像從漫畫裡走出來的”。即使是配角,團隊也會透過為其設計人物弧光等方式,力求神形兼備。

服化道則是角色塑造的“第二層皮膚”。
在前期定妝時,女主試裝18套,最終只留下8-10套主服,其中貫穿全劇的紅裙是定製款,從圖片打樣到成品呈現前後重做多輪,僅一件就做了20天。
“頻繁換衣服會弱化角色印象,不同的色彩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人物的性格。”製作方並不迴避“怎麼來來回回就這幾套衣服”的質疑,反而將色彩作為視覺語言的一部分:不是窮,而是“用色彩風格講人設”。紅裙,是女主“妖妃”身份的符號,也是觀眾記住她的線索。

服裝還承擔著展現角色個人成長、關係遞進的任務。
比如,男女主吃火鍋慶祝找到同盟時,二人穿著依舊是剪裁挺括的“戰袍”。但圍裙上的亮片與小獅子卡通畫,又表現出其性格中現代和純真的一面。

在寢殿獨處的鏡頭中,男主換上淡金色睡袍、女主則穿柔粉色輕紗衣裙。這組低飽和度、輕材質的視覺語言,傳遞出兩人卸下“暴君”與“妖妃”身份後,關係由同盟向情侶的悄然遞進。

與S級專案就是“堆細節”“卷製作成本”的普遍認知不同,在鳴白文化看來,S級短劇靠的不僅僅是大場面大製作,而是把每一分精力都用在刀刃上。
放在服化道籌備這方面,則是用視覺帶動劇情,用直白而不粗糙的方式展現人物成長。
如果說還原是《成何體統》對原作粉絲的回應,那麼留白則是它的第二個關鍵詞,反映的是團隊對短劇精品化審美的追求。
《成何體統》並不急於交代所有設定,而是習慣性地“埋伏筆”。
比如,劇中女主玩大富翁時的起點格被設計成“SOS”圖樣,男主在舉杯時隨口一句“啤酒哪有可樂好喝”,看似無厘頭,實則是早前埋下的一條身份暗線:穿書前的男主既不是霸總,也不是群演,而是一個假裝心有城府的初中生。

這些細節不會被直接點破,而是通過後續劇情悄然被“啟用”。
這種結構選擇,既延續了原著“套娃穿書”的巢狀邏輯,也體現出鳴白文化一貫的創作方法論:如果作品中儲備100%的資訊密度,那麼只向觀眾展示60%。
被藏起來的部分,則是團隊留出來與觀眾對話的空間,讓觀眾在劇情、彈幕和二創內容中自己挖掘隱含內容。
在“短平快”仍是主流製作邏輯的當下,這部劇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用快節奏的剪輯和高密度的細節順應市場大盤,同時用剋制的表達和適度的留白,喚起觀眾的深度參與。
在短劇從速率時代轉向深度時代的拐點上,這是一次有意識的創作選擇。從資訊主導到情緒共建,用鳴白文化總編劇朱林麗的話說:“觀眾也在成長,我們還是要給觀眾多一點時間。”

從“爆一部”到“養一池”,IP短劇的新路徑
熱門IP改編成短劇,已成為行業普遍的創作方式。
市面上多數短劇公司的IP改編鏈路相對短促,從原著篩選、劇本改編到拍攝完成便告一段落。
2025上半年,由柯淳、翟一瀅主演的短劇《梔梔復梔梔》就是“一本多拍”的典型案例。
其原著小說《京枝欲夜》被改編成了13個版本的短劇,男主西門禮辰的“乖乖狗”性格,原本在短劇市場頗具差異化優勢,在一次次的翻拍復刻中,落了個“西門十三狗”的戲稱。

作為愛奇藝重點改編,《成何體統》這一IP的優勢是什麼?
不止於題材熱度,更在於它具備“跨媒介破圈”的天然基因。
資料顯示,這部作品的動畫觀眾與典型國漫使用者重合度不高,反而與主流劇集觀眾群體高度一致。看過《成何體統》動畫的人,也在追《蓮花樓》《寧安如夢》等仙俠古偶,與《航海王》等二次元大IP的重合度卻很低。
這種非典型的受眾結構,使它從一開始就具備“劇集化開發”的潛力。

《成何體統》短劇上線後,愛奇藝將動畫、微劇、長劇三種內容模式平行放在選集頁,實現從內容到產品的整體聯動。觀眾可以在看完微劇後無縫銜接動畫劇情,或直接預約尚未上線的長劇,進一步拉長使用者在單個IP上的停留時間。

資料顯示,《成何體統》長劇登頂德塔文待播劇景氣指數榜首。新腕兒報道稱,《成何體統》微劇上線後,動漫第二季與長劇的預約量比日常增長三倍,甚至還有觀眾回頭補番第一季。
在平臺內部,IP改編不再是一條“看完即走”的線性鏈路,而是憑藉自身多形態的內容能力構建出一個流量可迴圈的觀看網路。

據“短劇黑馬”報道,《成何體統》的短劇與長劇為同期製作,只是出於節奏安排與平臺策略,選擇了“先短後長”的上線順序。
短劇的製作相對輕量化,也可以藉助龐大市場打響聲量;動畫版有自身的受眾,更適合放飛創作;長劇製作和宣發週期較長,承擔著更強的沉浸與沉澱功能。
三者共用同一組角色設定和世界觀邏輯,也為日後的衍生產品、衍生內容乃至社群共創留下了可能性。
這套打法也正在被複制。今年3月的微短劇盛典上,愛奇藝宣佈“百部港片微劇計劃”,向創作者開放港片IP庫,透過專案徵集推動改編開發。這一動作本質上就是將《成何體統》的開發模式移植到更多內容賽道中。
當然,這一套IP矩陣的真正商業價值,仍需時間和市場進一步驗證。
儘管《成何體統》在口碑與熱度上實現雙豐收,但愛奇藝仍面臨整個行業尚未解決的共性問題:
在資料統計上,這類豎屏微劇仍與橫屏短劇共用“貓眼短劇”榜單。其5667的愛奇藝站內熱度峰值,也難以與紅果等垂直短劇平臺的播放量進行直觀對標。

左:貓眼短劇,橫豎屏短劇放在同一榜單中做排名
右:雲合數據,《成何體統》始終未能躋身豎劇榜前30
由於行業尚未建立起一套統一且覆蓋多平臺多形態的評價體系,精品內容在豎屏短劇領域的表現,仍存在“被低估”或“自嗨”兩種可能。
但至少,《成何體統》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路徑:短劇不是IP改編的終點,也可以是再度盤活IP內容價值的起點。
在使用者呼喚高質量內容、市場轉向關注內容可持續性的當下,短劇的意義或許不僅僅是全網播放量、演員商業價值,更在於它能否成為啟用內容矩陣的“第一顆按鈕”。
這場由短劇引發的長跑,才剛剛開始。
作者 | 哪吒
編輯 | 小八





關於新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