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再談協和4+4:沒有幾個人吃了豹子膽敢在眾目睽睽之下為非作歹

協和的“4+4”當然不是為權貴而專門設定的。院領導當然是為了改革,當然為了探索而做事。協和醫學院不僅本身素質不是特別差,而且它一直在眾目睽睽之下,沒有幾個人吃了豹子膽敢在眾目睽睽之下為非作歹。
協和醫學院招生的弱點及其解決辦法
文/饒毅 
(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著名生物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物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創始主任。) 
來源/饒議科學
【對於長期享譽我國的機構,應該基於事實、允許討論、理性批評,在心平氣和的環境中,如果發現問題,可以給予亡羊補牢的機會。
協和“4+4”專案的初衷、設計和內容都是對的。
但有一個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急於國際化是弱點,應該改正。
錄取出國讀本科的國內孩子,被誤解為權貴渠道的錄取方式,估計其實是為了國際化而缺乏非華人的海外申請者而退而求其次的權宜之計。但這種方式不合適,國際化有限而標準難以掌握,被質疑公平是合理的。
解決辦法是:協和“4+4”專案繼續,但先認真探索如何做好新專案,從各個環節紮實做好。在條件不成熟的現在暫時不考慮生源的國際化,不招海外大學本科生進入協和“4+4”專案,特別是立即停止招收海外華人、國內出國讀本科再馬上回來讀協和的生源。等積累經驗、立穩了專案、國外申請者質量和數量非常好之後,再積極考慮國際化的時機是否成熟。恐怕就是緩十、二十年也並非不合理。不是不要國際化,而是不能操之過急,需要多方面、多維度、多角度綜合考慮,慎重施行,等待公認不會有問題的時候。
問題和解決都無需上級同意,都是協和操作層面就可以糾正。外界也應該允許協和改革過程探索和糾錯。
協和“4+4”專案改革的核心不是生源的國別,而是學生的多學科背景。國內的生源就可以解決這一改革核心,而且協和目前師資更容易判斷國內生源質量】
全國眾多的人們關心起協和醫學院“4+4”的招生。
在相當多的誤解、相當多的衝動中,仍然應該堅持理性思考、冷靜討論,拿出解決辦法。
對於個人問題,屬於機構調查的範圍,我們其他人愛莫能助。
對於可能的機制性問題、潛在的普遍性問題,其他人就可以參與思考。特別是因為協和在醫學院校有標杆作用,考慮協和的問題,有時有超出協和一個院校的意義。
透過紛爭,認真分析、思考,其實可以提出解決方法,而且實操並不難:基本暫停國際招生,除非有特別優秀的。
也就是說,先只從國內本科生挑選合適的加入協和“4+4”,摸出經驗、時機成熟(有足夠多的高質量海外學生申請)之後,再少量招生國際生。
這樣做的原因:
1)協和新專案,本身需要先行先試,保證高質量,在實踐中讓新專案的優點確定下來,立起新專案;
2)國內招生,比較容易掌握標準、保證質量。
3)國際招生,不僅協和不能解決,全中國的大學都還不能解決。我們當然應該加強國際交流,也鼓勵名牌大學國際化。但是,我們具體工作應該實事求是,承認現狀,在可能的情況下保證質量國際化。
目前,優秀的美國大學生,打破頭擠進美國的醫學院,而罕見申請中國。美國醫學就業很大偏向美國醫學院畢業生,美國優秀學生還沒有到普遍考慮留學中國的時候,而協和醫學院的名聲迄今只在國內、海外也主要限於華人,美國學生申請的應該很少。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北大的名聲在國外雖然遠高於協和,但也不是美國學生趨之若鶩的目標。
就是海外華人的孩子,一般也不會來中國讀醫學院。如果他們都不感興趣,那麼每年如果有在及格線上的非華人申請者,就會很奇怪。
在海外華人和非華人都不太可能有合格申請者的時候,急於國際化就會導致不得不主要考慮國內孩子出國後再回來,也是一種國際化,但比較淺,而且是不得已而為之。
海外待過的孩子,能說會道的多一些,答辯佔優勢,而這只是時間問題,國內孩子以後也會發展表達能力,用表達能力發育早影響錄取,會有爭議。
由國內去海外讀本科再回國讀協和的醫學博士,容易被認為既不是充分國際化,又較大的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一般來說、可以出國讀本科的家庭經濟條件優於大多數不能出國讀本科讀家庭經濟條件。而且,目前
而如果不急於國際化,不招、儘可能少招國外本科的學生(如果招,先限於非華人而且成績比較好的非華人)。
實際最好的出路是十年內協和專案不招海外本科的學生,先把新的“4+4”專案做好,質量做好,積累十年經驗,那時再看是否合適,是否有很好的海外生源、是否確實能夠加強國際交流、是否沒有公平性的問題,再認真討論、嚴格操作,應該更合情合理。等二十年,也不是太多問題,畢竟協和招生人數很少,無需因此導致社會矛盾。
這不是批評協和醫學院設立的初衷錯了,而恐怕是一般人完全意想不到的一個枝節。但因為協和的突出代表性,枝節也可以影響很大,需要全面慎重考慮。我自己就沒有注意海外生源問題。協和專案剛開始,我擔心是協和搶了北大生科院的本科生畢業去協和,而我認為協和不如目前的北大生命科學,所以關注點在這,心理佩服協和這樣做是對的,雖然對北大生命科學不是最好(例如:同樣的學生可以在北大讀研究生)。
4)緩一緩,等個十年二十年,對於協和的老師(招生、面試)也給一定時間學習、適應。迄今為止,只有北大、清華、西湖、南科大有十位以上在國際大學擔任過教授、熟悉國外情況。協和雖然在國內名聲很大,但近四十年在國際上頂尖醫學院擔任過教授的極少,大多數只做過學生或進修過,沒有參與國際上醫學院招生、培養的環節,不是不能自己做、但上手太快操之過急有可能出問題。在師資力量提高,或更實際學習全過程之後,再做不遲。
5)在十年二十年後,也要注意不出現國內不行而出國再回國受優待的問題。應該以非華人為主,成績優秀為前提,數量不用多。
全世界積極競爭來中國留學、中國能夠很好挑選生源的時代一定會到來。當然我們現在無法預計是何年,但不用急。
四十年,沒有人預計到今天中國的發展,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發展,注意全社會的共同利益,永遠注意選拔和支援家庭經濟相對不夠的青年學子,我們的國際化也隨之迎刃而解。
旁觀者應該冷靜看事實,避免被誤導。
1)改革就有探索過程,無需惡意揣測初衷和目標。
協和的“4+4”當然不是為權貴而專門設定的。院領導當然是為了改革,當然為了探索而做事。
協和醫學院不僅本身素質不是特別差,而且它一直在眾目睽睽之下,沒有幾個人吃了豹子膽敢在眾目睽睽之下為非作歹。
能夠擔任協和這類機構的領導,對任何人都是榮譽和責任。眾目睽睽之下,只能是儘可能做好事情,即使有時任命了能力不夠的,也不敢故意做壞事。
2)美國的醫學院就是“4+4”,而協和在2019年要求申請人在大學期間有15學時的生物學(另外還有化學、統計、心理等),2025年協和的要求上升到25學時的生物學,遠高於美國醫學院錄取的要求。
25學時的生物綽綽有餘進醫學院。
生物學的核心就是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如果加一門就是生理學。5門功課,不可能超過15學分,因為有些是2學分。而且這幾門有時與醫學院的基礎課程是重複設定。
美國醫學院入學並不要求這麼高的生物,有些著名美國醫學院只要求大學修過一門生物、一門化學、一門物理。當然為了修生物,前面就必修一定的化學和物理。
所以,不能只看學位的專業名稱,也要看協和已經要求申請人需要超過美國醫學院生物學背景的事實。
協和的“4+4”之後,也與協和以前的專案一樣,後面還有臨床規培幾年。所以,把國內其他專案、美國專案說成年數遠多於協和的“4+4”,是誤解或誇大。其實非常接近。
老協和的就是燕京大學4年生物、協和4年。後來是北大(或清華)2.5年生物、協和5.5。其差別不過是生理、生化等課程在大學念、還是協和念,實質內容類似。
新的“4+4”與老的差別就是:在有足夠生物學基礎的情況下,能否有其他。
這些不影響後面行醫,因為協和與國內其他多少年制學的內容都是一樣。國內5+3後面有規培、協和4+4也一樣有。在規培期間上手術檯不是主刀。臨床規培有上級醫生帶、上級醫生主刀,是實習生、規培生從旁協助、積極學習的階段。各種學制都一樣。
大學的4年,騰出時間學一些非生物學課程,是合理的。例如,突飛猛進的人工智慧,就需要數學、統計、計算機等方面的基礎。而一些所謂人文、藝術的學位,只要有理工和生物學的準備(也就是協和“4+4”要求的15或25學分的生物學及其先修化學、數學、物理),其實就夠了,只是學位名稱的問題,而不是實質問題。
3)這種新的專案,就是在其他院校也都是校領導需要集體討論,才能透過,不可能是一個人說了算。18大之後,各種規費很嚴,不可能有哪個院校的校領導層集體舞弊。
招生過程,更不可能校領導舞弊。如果校領導舞弊,那麼受損害最大的是校領導自己的初心。這不是某個縣城,是首都北京眾目睽睽之下的協和醫學院。所以,故意舞弊是不可能出現的,為了一個其他人的小孩而舞弊被網曝、被撤職,這樣水平的人能夠成為協和領導?不可能。至少2012年之後不可能。
這裡完全不討論具體學生,因為那是具體問題,只能等衛健委調查。
而我們大家應該想辦法,看看能否有出路,也給全國其他院校提供經驗教訓,避免一地雞毛。
在國際形勢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我們中國國內、我們海內外中國人,應該自己先團結,不是不講原則、不講是非的一團和氣,而是不能不顧事實、編造事實。
對於個人,應該有調查,嚴肅的調查。
對於機構,可以批評,但不能沒有事實而進行無限擴大,打著維護道德規範的旗號踐踏基本底線,是大家都應該反對的倒退。
團結起來,讓我國各行各業在改革的陣痛中不斷糾正、完善、前行,最後都領先世界。

(美國何以至此?選舉民主怎麼了?不妨讀讀這本書)
END
推薦閱讀

這或許是應對特朗普關稅戰的最好辦法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