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襪子危機背後:義烏老闆淡定回應’不靠美國訂單’

《華爾街日報》4月14日報道,在中國東部出口重鎮義烏的全球最大批發市場裡,曾經熙熙攘攘的美國客戶身影如今已難覓蹤跡。這個擁有7.5萬個商戶、面積超過1000個美式橄欖球場的市場,曾是美國採購商的天堂,從汪汪隊的毛絨玩具到巴拿馬草帽,再到玩具狙擊步槍,各類商品應有盡有,且價格低廉。幾十年來,大量商品從這裡流向消費力強勁的美國市場。
然而,隨著總統川普最新一輪對華關稅的實施,義烏市場的商品對於美國買家而言,經濟意義大打折扣。近日,《華爾街日報》記者走訪義烏市場時發現,不少商戶雖對生意前景仍抱有信心,因為有其他市場買家的支撐,但他們也滿心困惑:美國人以後要去哪裡購買那些閃亮的鑰匙扣、棒球帽和咖啡保溫杯呢?
對於襪子這類日常用品,商戶們認為美方恐怕難以找到替代來源。“他們(美國人)也許可以從其他國家進貨,但我不知道其他國家有沒有中國這樣的生產能力。”襪子製造商“申利”公司的周麗說道,“中國的製造能力真的非常驚人。”
義烏市場共有5個巨大分割槽,每個分割槽由多層建築構成,其中第四區一層部分割槽域專門售賣襪子。這些襪子大多產自附近的諸暨市,該地被中國官方媒體譽為“世界襪都”。
據新華社報道,諸暨的一個下轄地區每年生產約250億雙襪子,佔全球襪子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國際貿易中心旗下貿易地圖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佔美國襪子和長襪進口總量的56%。
但襪子是一種利潤極低的商品。
中國製造商表示,要透過降價來抵消145%的美國關稅幾乎是天方夜譚(關稅由進口商支付)。這意味著美國進口商面臨艱難抉擇:要麼壓縮自身利潤,要麼提高美國零售價,要麼設法從其他國家採購廉價襪子,以保障美國人的雙腳依舊溫暖舒適。
在義烏市場的襪子商戶“今日願景”公司,每年大約向美國出口50萬雙襪子。然而,自今年關稅不斷上調後,美國市場的訂單戛然而止。上週五,當川普加徵關稅的新聞不斷傳出時,該公司負責人楊愛華正焦急地等待一位海外客戶的回覆。
楊愛華介紹,“今日願景”的襪子由位於諸暨的一家工廠生產,有幾百名工人,單價大約為每雙25美分或略高一些。該公司約30%的產量銷往美國,其餘銷往中國國內及其他海外市場。美國消費者偏愛顏色簡單、100%純棉材質的款式。為了將襪子送到美國人的腳上,這些襪子需經過一系列流程。“今日願景”通常接收來自貿易商的訂單,然後花費約7至10天完成生產,接著透過海運發出,運送時間約為一個月,最終在美國主要零售商或電商平臺上銷售。
巴基斯坦、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等國家也大量生產襪子,若中國訂單銳減,它們可能會填補部分空缺。但中國在價格、速度以及熟練勞動力方面的優勢幾乎無可匹敵。美國消費者若轉向其他國家採購襪子,不僅可能面臨更高的價格,還可能因產能限制而遭遇供貨瓶頸,尤其在短時間內突然將數百萬雙襪子的訂單轉向其他國家時。
目前,局勢也存在一些變數。上週五晚間釋出的新指引顯示,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記憶體晶片及其他電子產品將不受川普所謂“對等關稅”的限制。同時,中國賣家也有可能為了維持對美出口主動給予一定的折扣。但至少就目前而言,襪子供應商普遍表示,他們已幾乎沒有進一步降價的空間來維持對美銷售。
義烏市場的另一家襪子供應商“大腳張”員工王春燕表示,她所在的工廠約有三分之一的營收依賴美國市場。她說,如果關稅是20%,或許還可以想辦法消化,但如今超過100%的關稅“根本不可能”。“這水平的關稅下,我們不可能接美國的訂單了,”她無奈地說。
在位於諸暨的申利襪廠攤位上,周麗介紹說,她的工廠每月生產約120萬雙襪子。申利是一家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在中國標準下算不上大廠,員工大約只有20人。在最近美國訂單驟減之前,申利每3到4個月就會向美國出口大約20萬雙襪子。“除了純棉襪,美國客戶還偏愛印花襪。”她指著攤位邊上掛滿樣品的那面牆說,上面展示了各種設計,包括啤酒杯、奇異果、有鬍子的聖誕老人和TikTok標誌等圖案。
“我們只是一個小工廠,不是那種大企業。所以你可以想象整個義烏的產量有多大——那裡的生產能力和經濟能量真的非常驚人,”她說。不過,她也表示,由於美國市場僅佔申利營收的10%左右,因此訂單減少對工廠的整體影響相對可控。“我們雖然小,但抗壓能力很強,”她說,“哪怕川普加了關稅,很多像我們這樣的中國公司都會挺過去的。”
“全國層面當然不可能沒有影響。”她坦言。但她也強調了中國製造商的韌性和自給能力。“我們不依賴他們(美國人),我們依賴我們自己。”她堅定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