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宣佈將終止對中國提供API服務,國內多家大模型推出“搬家計劃”;司美格魯肽國內獲批減重適應症|環球科學要聞

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月球探索·
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取樣返回
嫦娥六號完成任務和國旗合影(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據國家航天局訊息,2024年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取樣返回
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六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後續開展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鵲橋二號中繼星在圓滿完成嫦娥六號任務後,將擇機開展科學探測任務,其攜帶的極紫外相機、陣列中性原子成像儀和地月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試驗系統,將收集來自月球和深空的科學資料。(國家航天局)
· 人工智慧·
OpenAI將終止對中國提供API服務
據澎湃新聞報道,6月25日,部分開發者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收到了來自OpenAI官方的郵件,信中表示:“根據資料顯示,你的組織有來自OpenAl目前不支援的地區的API流量。”並告知OpenAI計劃從7月9日開始採取額外措施,阻止來自不在其支援的國家和地區列表中的區域的API(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流量。要繼續使用OpenAI的服務,需要在受支援的區域中訪問該服務。
針對此次事件,目前不少國內的大模型公司開始行動。據第一財經報道,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智譜AI)釋出訊息稱,從25日起推出OpenAI API使用者特別搬家計劃,幫助使用者切換至國產大模型。隨後百度智慧雲官方發文表示會為新註冊企業使用者提供0元呼叫、0元訓練、0元遷移等服務。阿里雲同樣發文稱“絲滑遷移通義API”,阿里雲還表示將為OpenAI API使用者提供最具價效比的中國大模型替代方案,併為中國開發者提供2200萬免費tokens和專屬遷移服務等。(澎湃新聞,第一財經)
· 醫學·
司美格魯肽國內獲批減重適應症
據公眾號“諾和諾德中國研發中心”報道,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諾和諾德公司研發生產的諾和盈(用於長期體重管理的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在中國的上市申請。據介紹,這是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用於長期體重管理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周製劑,其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療法能夠實現平均17%(16.8kg)的體重降幅,併為患者帶來超越減重的多重健康獲益,包括降低內臟脂肪、改善血脂、延緩糖尿病前期進展等。
此次獲批的適用人群為超重和肥胖症患者:初始BMI大於等於30kg/m²;或在27kg/m²至30kg/m²之間,且存在至少一種體重相關合並症。此前,司美格魯肽在中國已經獲批用於糖尿病,商品名為諾和泰。(公眾號“諾和諾德中國研發中心”)
· 材料學 ·
讓機器人擁有特殊的皮膚
該人造皮膚結構及實物效果(圖片來源:2024 Takeuchi et al. CC-BY-ND)
此前,將人造皮膚組織附著到固體表面通常需要迷你錨或鉤之類的結構,這限制了可與人造皮膚結合的固體表面型別,且可能在運動過程中造成人造皮膚的損壞。近日,發表在《細胞報告·物理科學》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雜誌的論文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能將人造皮膚組織附著在人形機器人的複雜結構上的技術
研究團隊模仿人類皮膚韌帶結構,在人形機器人臉上使用特殊的V形孔洞,幫助皮膚更好地附著,同時使用一種具有自然黏性的膠原蛋白凝膠進行粘合。研究人員利用等離子體處理法,成功地將膠原蛋白引導到機器人的精細的孔洞結構中,將皮膚貼合在相關表面上。這種設計提高了機器人皮膚與機械元件的相容性,同時避免了撕裂或剝離。此外,這種生物皮膚可以為機器人帶來一系列新的能力,甚至是自我修復能力,使其能像我們的皮膚一樣修復輕微的割傷。這項技術甚至可以延伸到化妝品行業和整形外科,將會有很高的價值。(University of Tokyo)
· 天文學·
太陽超米粒內的熱傳輸
圖片來源:Melissa Weiss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會產生能量,傳輸到表面後逃逸。受能量、磁場和流體力學等影響,太陽表面的等離子體有時會形成按一定模式流動的區域,這被稱為“超米粒”(supergranular)。近日,據一項《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上的研究,科學家透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太陽動力學觀測臺(SDO)上的日震和地磁儀,觀測了約23 000個超顆粒的強度、磁影像和聲波探測結構,發現它們在太陽的熱量傳輸中起重要作用。
科學家發現在超顆粒中,熱物質上升到表面後(上行流),冷卻、膨脹並再次向內部沉降(下行流)。分析表明,在超顆粒的深處,下行流比上行流弱40%,這可能是因為存在難以被聲波探測到的小規模羽狀流,它們將較冷的等離子體下送到太陽內部。這對傳統的太陽對流混合長度理論提出了挑戰,有待在未來作進一步探索。(New York University)
撰寫:魏書豪、馬一瑗、冬鳶、二七
編輯:冬鳶、二七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