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皮膚微生態”“醫研共創”“功效型護膚”等概念早已為大眾熟知。這些認知的革新,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醫學護膚品牌玉澤的誕生。
2002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的皮膚科診室裡,炎症性皮膚病(如銀屑病、特應性皮炎等)的反覆發作,成為患者和醫生的共同困擾。
然而,瑞金醫院皮膚科鄭捷教授團隊透過長期臨床研究發現,這些炎症型皮膚病的發生,尤其是復發,皮膚屏障受損是始動環節。不僅如此,以皮膚乾燥為特徵的皮膚病如魚鱗病、老年性/季節性瘙癢症等也與皮膚屏障受損密切相關。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基於這一認識,鄭捷教授最初與醫院藥劑科聯絡,擬開發一款院內自制的皮膚屏障保護劑,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隨後,鄭捷教授找到了時任上海家化研發部總監的魏少敏博士,他曾師從瑞金醫院王振義院士,是一位從醫療領域跨界至化妝品基礎研究的複合型人才。雙方共同開始了“皮膚屏障修護”產品的研發,以減少患者的痛苦。
這場有關皮膚屏障的探索,不僅是技術突破的產物,更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以專業精神回應百姓需求的答卷。

一瓶身體乳背後
破局者的“笨功夫”

魏少敏博士1996年進入上海家化,彼時正值“藥妝”概念興起,國外醫學機構與企業的合作模式初現端倪。以魏少敏為代表的家化早期研發團隊與上海的大學和研發機構陸續成立六家聯合實驗室探索科學技術在化妝品中的應用基礎研究,但真正以產品開發為目標的醫企合作,在當時的中國仍是空白。
2003年,這場關於皮膚屏障的攻堅保衛正式啟動。瑞金醫院皮膚科與上海家化開啟了長達六年的“笨功夫”。而這長期高成本的投入背後,離不開理想主義的初心與使命感。

上海家化玉澤-瑞金醫院聯合實驗室牌匾
從普通護膚品到醫學護膚品的跨越,團隊面臨兩大挑戰:如何建立嚴格的循證醫學驗證體系,以及如何在保證醫學效果和安全的同時傳承家化天然、自然的基因。
2003年,魏少敏博士對鄭捷教授提出的配方進行共同研討,建立了“植物仿生油脂(phyto bionic sebum,PBS)”技術,利用植物油中的神經醯胺、遊離脂肪酸、膽固醇來開發新的配方,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臨床探索。
完成了技術層面的突破,只是個開始。在當時,還並沒有“醫研共創”的概念,團隊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但嚴格遵循循證醫學驗證體系一直是團隊前進的北極星。隨著護膚品的適用人群從健康肌膚擴充套件到了病損皮膚,使用場景也從單純的護膚延伸到了輔助醫學治療領域。傳統護膚品的驗證模式也不再適用。
“循證醫學不是說說而已,”魏少敏強調,“它必須建立在三個核心基礎上:科學的臨床研究證據、經驗豐富的臨床專家意見,以及對消費者或病患價值和權利的保障。”
過去,人們對護膚品配方的評價往往基於健康人群的測評。在傳統的產品測試中,受試者必須有著“完美”的健康履歷——沒有用藥史,沒有皮膚疾病。而這次合作顛覆了傳統護膚品的驗證模式。
原上海家化產品研究開發高階經理、資深科學家郭奕光回憶:“我們召集的受試者不再是皮膚完好的志願者,而是特應性皮炎、銀屑病、敏感性肌膚等特殊皮膚情況的受試者。”在臨床試驗中,過去在健康肌膚上驗證有效的成分,在病損皮膚上可能引發刺激;某些看似溫和的配方,反而阻礙了屏障修護。
為了達到醫學護膚品的嚴格標準,這一投入便是6年光陰。

2002年-2007年間臨床驗證的病例觀察表
在瑞金醫院皮膚科,經過1386例不同皮膚病與正常人群的臨床療效、安全性等測試,反覆修改配方,於2009年這款“玉澤皮膚屏障修護身體乳”終於上市,這款產品也是中國第一個以“醫學護膚”為目標、以循證醫學為依據的護膚產品。
產品上市後獲得廣泛認可,國內外雜誌上發表了的23篇研究論文,6篇SCI期刊,多角度證實了其在各類皮膚問題上的顯著功效。






滑動檢視更多
產品上市後,國內外雜誌上發表的部分研究論文
2022年5月,瑞金醫院鄭捷教授團隊在SCI期刊《Life》發表了《The Trinity of Skin: Skin Homeostasis as a Neuro–Endocrine–Immune Organ(皮膚穩態:神經-內分泌-免疫器官的三位一體)》,其中闡述了皮膚是神經-內分泌-免疫器官。健康皮膚是美麗皮膚的基礎,也是健康身體的基礎。
實驗室裡的嚴謹資料,最終成為病患皮膚上實實在在的安心功效。

不想過敏的“成分黨”
目光轉向醫研共創

據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釋出的《中國敏感性皮膚臨床診療指南》,敏感性皮膚在中國女性中的發生率為36.1%,約每3個人中就有1個人受困于敏感問題。越來越多人不再追求速效美白、抗老,而是開始焦慮:“這款產品會不會讓我的皮膚過敏?”
一方面,人們更多地學會了“早C晚A”等護膚公式,有了更多的護膚嘗試,光子嫩膚、熱瑪吉等輕醫美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刷酸翻車”“皮膚科醫生推薦的醫學護膚品”的討論在社交平臺此起彼伏。其間不無邏輯關聯。

如今,各種輕醫美融入生活
某權威皮膚科專家指出,近年來,敏感性皮膚的發生率不斷攀升,除了內外壓力和環境問題外,很大程度源於不當的護膚方式,人為地破壞了皮膚屏障。在人們的日常護膚中,存在著諸多認知誤區:過度推崇某些成分或天然成分的“成分黨”現象;盲目使用多種護膚品而忽視產品間可能的相互作用、濫用高濃度成分或含激素的產品等。這類產品雖然能帶來短期舒適,但長期使用會導致“皮膚依賴”,戒斷過程會非常痛苦。
“如何鑑別科學資訊的真實度,這裡面要循證醫學——要有醫學的資料,要有真實的臨床的病例。”該專家強調。
學習護膚知識曾給人帶來安全感,如今反而成了新的資訊焦慮。有不少人開始反思,“成分黨反而是容易被忽悠的群體”——即便在業餘努力提升自己的護膚知識,普通人還是很難吃透背後複雜的技術和配方,很難保證使用的安全性和體驗感。

學習護膚知識成了當代人新的資訊焦慮
對於敏感肌和皮膚病患者而言,醫研共創護膚品往往被視為最後的救命稻草。然而,對於消費者來說,挑選出真正的醫研共創護膚品並不容易。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醫研共創?上海家化研發中心負責人賈海東認為,面對有皮膚問題的人群,企業的優勢在於對產品的理解和與消費者的密切接觸,而醫院則在皮膚結構和臨床經驗方面具有專業優勢。醫研共創有效地結合了這兩方面的優勢。
正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鄭捷所說,醫學護膚不僅是市場的需求、患者的需求,更是醫學科學發展的必然方向。
2023年,在上海市藥監局的指導下,上海家化牽頭制定了首個關於醫研合作的團體標準《化妝品醫研合作研究規範》,提出了醫研合作產品的四個總體原則:嚴謹的皮膚科學基礎研究、嚴密的配方設計、科學的安全評估、嚴格的功效驗證。這一標準的明確,旨在推動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化妝品醫研合作研究規範》提出了醫研合作產品的明確標準

一株小草的現代科學遠征

2024年2月16日,在麗江玉龍雪山腳下,玉澤在品牌升級暨新品釋出會上宣佈玉澤第二代幹敏霜/油敏霜正式問世。這款將青蒿提取物創新性地與PBS皮膚屏障自生技術結合的產品,是皮膚健康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玉澤第二代幹敏霜/油敏霜正式問世
這場跨越兩代人的科研長征,始終圍繞著“修護皮膚屏障”的核心命題。
2003年,“植物仿生皮脂”(phyto bionic sebum,PBS)技術,成為一大創新。上海家化研發中心負責人賈海東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解釋這一技術:“就像吃辣時,辣椒會給大腦發出訊號,促使大腦分泌讓人感覺愉悅的多巴胺。PBS技術也是類似的原理——它不是簡單地缺什麼就補充什麼,而是啟用皮膚的自我修護能力。這比單純依賴外部補充更智慧。”
隨著時代發展和上海家化科研人員的努力,相關技術也在不斷進化。“2009年時我們用的是傳統篩選方法,其間我們在不斷迭代技術——現在我們有了AI網路藥理學技術和新的篩選工具,可以更精準地找到有效成分。”賈海東說,“這就像從用肉眼尋找,到用顯微鏡觀察的區別。”
例如,面對青蒿的129個舒緩相關科學成分和113個科學靶點,過去需要數年才能完成的篩選工作,如今透過AI技術,幾個月甚至幾周就能找到關鍵的功效成分。

青蒿對於皮膚屏障修護的示意圖
從2003年初代“植物仿生皮脂(phyto bionic sebum,PBS)”,到2025年結合AI網路藥理學技術的青蒿應用,技術迭代的背後離不開科研精神的傳承。為了獲取能夠有效改善皮膚問題的青蒿活性成分,上海家化科研團隊嘗試了8種不同的提取工藝,經歷了20多次反覆實驗,每一步都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透過體外類溼疹/特應性皮炎3D皮膚模型、動物止癢模型等進行5~6輪的功效評估,確保提取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資料顯示,青蒿提取物的修護效果優於目前市面上備受追捧的青刺果、馬齒莧等網紅成分。

相關核心研究成果發表於核心期刊
2024年11月29日,上海家化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強強聯合,成立了“青蒿及中國特色植物”皮膚健康聯合實驗室,深入挖掘青蒿等中國特色植物在皮膚護理及皮膚健康領域的潛力,核心研究成果發表於全球頂級SCI期刊,將千年本草智慧與現代皮膚科學深度融合。
鼓勵運用特色植物資源研究開發化妝品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新近出臺,品牌間在原料方面的同質化競爭似乎無可避免。但上海家化研發中心功效活性物負責人趙亞指出,真正的品牌壁壘不在於是否使用特色植物,而在於對植物的深度研究:“想要判斷一個品牌特色植物研究的水平,最關鍵的是看該品牌能否說清楚植物中究竟是什麼成分在起作用。”同時,產品研發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優質產地的選育到穩定的提取工藝,這些看不見的標準累積起來,才能成就產品最終的功效。”
在品牌釋出會上,上海家化玉澤品牌負責人徐昕表示:“玉澤的3.0時代,是對循證醫學的傳承,更是對皮膚健康的堅定承諾。只有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產品才能夠真正做到‘高功效’和‘很安全’地解決皮膚問題。”
點選觀看影片
從最初的皮膚物理屏障戰場出發,玉澤的每一步都紮實而堅定。從臨床需求出發探索屏障修護的開發護膚品,到拓展產品系列滿足不同的肌膚需求,再到如今將傳統植物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玉澤始終謹記“解決老百姓皮膚問題”的初心。這不僅需要某個團隊或部門的堅持,更需要共同的信念貫穿在每個工作細節中。
22年時間,玉澤用行動重新定義了醫研護膚的內涵。就像青蒿這株不起眼的小草,雖然外表樸實無華,卻承載著濟世的生機。透過一抹“安心綠”,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科技創新的成果,更是一場兩代中國知識分子為解決老百姓皮膚問題的醫研長征。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丨毛思雨
作者丨芬航
設計排版丨小熊、洋溝
圖片來源丨玉澤、視覺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