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禱告的五個方向
文丨約翰·斯托得
圖文編輯丨慕溪《晨修晚禱》

“祈求不是將神的旨意曲就成為我們的意願,
而是將我們的意願定位在神的旨意裡。”

男人和女人最尊貴和最好的狀態,是他們跪在神面前禱告的時候。去禱告不單只是要成為真正的敬虔,也合乎真正的人性。因為人類是由神所創造、像神並且是為神而存在,理應花時間與神相交。所以無論禱告是否帶來利益,其本身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活動。而同時,禱告也是所有蒙恩之道中最有效的一個。我懷疑有誰能夠學像基督而沒有經過勤懇的禱告。“是什麼原因”,萊爾主教問,“使得有些信徒比其他信徒活潑和聖潔得多?”“我相信分別”,他自己回答說,“在二十個個案之中有十九個是關乎私人禱告的不同習慣。我相信那些聖潔生活不甚顯著的人很少禱告,而那些聖潔生活甚為顯著的人禱告很多。”再者,“禱告和犯罪永不可能同時住在同一個心裡。禱告會消耗罪,又或者罪會使禱告窒息。”
要正確地理解禱告常常是對神的話語的一種回應。
他先說話(透過聖經),我們回答(在禱告裡)。如果是這樣,最好的原則就是,我們向神禱告(不論是讚美、認罪或祈求)是以神在我們讀經中向我們說話的同一個主題作開始。

因此在實踐上,有幫助的做法是當我們讀經完畢和默想之後,仍然將聖經開啟放在我們面前,再次逐字逐句的重溫那一段經文,將之轉化為適當的禱告。這樣做時常都是一件樂事。這樣做不單隻正確,也幫助我們將讀經轉化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我們所有的禱告應該是越自然越好。我們要記住神是我們的父而我們是他的兒女。一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中年廚師有一次對我說:“我發覺你可以和神以一種像機密的方式來交談。你可以告訴他你一些秘密——只有你和他之間知道”。她是對的。與此同時,我們不應該容許我們與神的熟絡淪為不敬。
很多基督徒願意採用一些準備好的禱文,並且喜歡去引用以前寫得很好的禱文。有幾本很好的禱文書可以使用。其他人喜歡自己收集禱文並且加上一點自己的創作。
禱告最少有五種,
每一種都應該在我們的個人靈脩中佔一席位。有一個方法去分辨他們,就是記得我們在每一種禱告中是望向不同的方向
仰望上主
這就是敬拜。就是尋求將榮耀歸給神,因他的名是配得的。事實上,我所知道敬拜在聖經的定義是“要以他的聖名誇耀”(詩篇105:3)。如果敬拜是正確和因為神是配得的話,那麼他同樣是我們自我中心的最佳解藥,是最有效的方法去“消除我們的自負”。
在真正的敬拜中,我們將自己的心思意念的探射燈轉向神,並且暫時忘卻自己的困擾和時常被攪擾的自我。我們讚歎神創造的美麗和奧妙。我們“思想奇妙十架,榮耀之主在上懸掛”。我們被神,就是父、子和聖靈所吸引。
耶穌在主禱文中教導我們如此做,而主禱文首三句不是集中在我們的需要,而是他的榮耀,集中於尊崇他的名,擴充套件他的國度和遵行他的旨意。因為我們通常都會轉向自己,所以我們不會覺得很容易辦到以上所說的。但我們必須堅持,因為沒有其他東西比這個更正確或更重要了。
在敬拜的時候其中一個方法去幫助集中精神的,是使用一本詩集。去唱或讀出一些偉大主題的聖詩,如《聖哉、聖哉、聖哉》或《榮耀大君王》等等。這些詩歌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於神的存在和性格,也聚集於他創造和救贖的大能。(相比之下,太多現代聖詩是不健康他將我們自己、個人的需要和經驗提升。然而,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如此。)

內望自己
這會引到認罪。我們知道太多內省可能是不健康的、無幫助的和甚至有害的。但有一些內省不單隻有益,而且是必要的。我們的讀經常常會籍此使我們清醒和謙卑自己。神的話語毫不留情他揭露我們的罪、自私、虛榮和貪婪,也挑戰我們去悔改和認罪。
其中一種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背誦悔罪詩中的一篇,也許特別是詩篇第51篇(“神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或詩篇130篇(“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求告”)。
每晚簡單重溫一天並且回想我們的軟弱,也是一種健康的操練。不這樣做會令我們傾向對罪草率了事並且鼓勵我們濫用神的憐恤:反之,如果能夠養成這種每天自省的習慣,會令我們謙卑和羞愧,進而增加我們對聖潔的渴求。
認罪並非是一種病態,只要我們為著罪得赦免而繼續感恩。內省是好的,只要他立刻帶領我們再次向外和向上觀看。

環望四周
這就是代求。耶穌為我們立下一個榜樣就是為他的門徒禱告,同時也為他的仇敵禱告。保羅為他的初信者禱告(很多都是提名代禱的),為他所建立的教會禱告,同樣也為那些他從未見過面的基督徒禱告(例如:羅1:8-10:西2:1)。我們也應該在自己的禱告中記念其他人,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給他們最好的服事。
很多基督徒使用某類禱告名單,這類清單幫助我們可以有條不紊。在當中可能會包括我們的家庭和朋友、親戚、同事、教會領袖和會友。我們也應該需要時刻記念自己的政府和國會、其他影響著公眾生活的國家領袖、和經常出現在報章的特別人物。我們基督徒所關注的世界和平與公義、普世差傳,也應該毫不含糊他在我們的禱告中表達出來。
我們很容易將禱告的名單弄得很長,以致負擔過重和甚至應付不來。有一個方法去避免的就是每日只為幾個特別的人禱告,每週為其他人,然後有一張較長的名單我們每月或經常記念他們。
無論我們採用哪個系統,它們必須是有彈性和適切的使用。我特別會記下一些人,他們曾經要求我為他們一些特別的需要禱告——那些面對考試或要接受手術的人、那些將要返回天家的人或初信者、或那些面對重要抉擇或正在經歷特別壓力的人。然後,因為不同的危機會出現和過去,很自然的有些人的名字就被加進名單而有一些人就從名單中刪去。
我們的禱告越詳細和越具體越好。記下我們的禱告也會增加我們的期望,特別是當我們留意若神的回答之時。

回望過去
這應該將我們帶入感恩,這與敬拜不同。在敬拜中我們為神自己是誰而讚美,在感恩中我們感激的承認神為我們和其他人所成就的工作。以色列的善忘導致忘恩。以色列的百姓曾被敦促去記念神對他們的慈愛,“等不多時,他們就忘了他的作為”(詩篇106:13)。我們希望不會重蹈覆轍。
經常提醒自己和告誡自己去記念和感恩是一件好事,正如詩人所做的:“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詩篇103:2)。
一本禱文書曾提供向神感謝什麼的一個頗好而涵蓋全面的撮要——首先“為你創造我們、保護我們,並將今世各樣的福賜給我們”,然後“為你無比的愛,藉著耶穌拯救世人”,同時也“為得恩的方法,和對榮耀的盼望”(即是,最後進天堂的確據)。
在每一天的結束時回顧生活的經歷也很有幫助,藉此不單讓我們記起自己的罪,同時也記起神的憐恤。如果我們為前者認罪,我們一定不能忘記為後者而感謝神。

展望將來
這是祈求或懇求。雖然這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禱告中醞釀成為最大部分,我卻將他放在最後。當然,我們不應該為自身的請求帶到神面前而感到羞愧(腓4:6)。耶穌他自己曾經告訴我們,要來到天父面前並且承認:我們日用的飲食、我們罪得赦免和我們被救脫離兇惡全是依靠他。
但神知道我們的需要,我們毋須提醒他。在他的愛中神願意供給我們的需要,我們毋須去強求或去煩擾他。如此為何要禱告呢?重點何在?加爾文對這些問題已提供一個完備的答案。他這樣寫:
“信徒禱告時,不是通知神有關祂不知道的事,或激勵祂做本分的事,或好像祂很勉強而敦促他。相反地,他們禱告是藉此可以提醒自己去尋求祂,以致他們行使信心於默想神的應許,以致他們投入祂的懷抱時就可以將自已的憂慮拋開。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可以宣稱單單從神那裡,他們可以得著為自己和別人所盼望和期待的所有好處。”
--加爾文
因此,祈求禱告的目的,既不是以為神無知而去通知他,又不是好像神很勉強而去說服他。祈求不是將神的旨意曲就成為我們的意願,而是將我們的意願定位在神的旨意裡。我們的父親不會寵壞他的兒女,他會等候直至我們渴求他的旨意。
因此,我們展望將來。我們預見明天、下一週、下一年的責任和難題、盼望和恐懼。我們隱約看見前面可能發生的疾病和喪親之痛、我們的死亡、主再來、復活、新天新他。這些事件會否和何時及怎樣發生都有不確定之處。因此,我們禱告的願望是什麼呢?基督徒只有一個願望:“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我們向神尋求指引去認識他的旨意和得著力量去實踐他。
我們已經看過基督徒的生命是一個禱告的生命。這是一個由聖靈透過子而與父聯合而成的一種三位一體的經歷。這基本上是對神話語的一種回應。我們越能夠嚴守所定下的靈脩時間,我們會越容易“不住的禱告”(帖前5:17)和“常在基督裡”(約15:1-8),因為他臨在的意識就會滲入其間。

摘自《基督教信仰》,斯托得/著
〖作者簡介〗世界知名的福音派傳道人兼聖經學者約翰·斯托得牧師 ( John Stott 1921-2011),1921年4月27日出生於倫敦,曾獲得劍橋大學法文和神學的雙學位,並且在劍橋完成了牧職訓練。
雖然他沒攻讀博士,但因著他在基督教界的卓越成就,曾在英、美、加等國獲得許多榮譽博士學位,並且被任命為伊麗莎白女王的皇家牧師,在1959 - 1991年期間親自牧養伊莉莎白女王長達32年。
不僅如此,他一生在全球福音派運動中的貢獻非常顯著,發表過許多著作,曾被選為世界上最具影響的100位人物之一。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腓立比書 4:6 -7

…


朋友,你是否被基督的愛所感動?

將心和靈放置何處,不僅影響今生的福樂,
而且決定永生的福樂!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
若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敬 請 關 注
晨 修 晚 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