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了!這幾種灣區“toxic”現象,有人發現了嗎

北美灣區,獲稱“E人地獄”,頂尖科技捲到起飛但公共建設非常out,不少灣區er工作之餘時常感概生活無聊。

與此同時,來到灣區的朋友們多少被這裡的攀比、慕強之風,人情味少、精於算計之氣…感染,大家一致表示:

人在灣區呆久了,多少沾點toxic

在灣區,話題永遠圍繞跳槽、bundle、股票、大包、投資房、startup…
凡涉及到社交,目的性都很強,任何事情都被計劃的無比精密,利益至上成主流。
”宇宙中心論“、”唯技術論“深入人心,唯物、唯邏輯為王,這些都是灣區產業極端單一帶來的後果。
 灣區華人碼農交流群 
灣區碼農找工面試、買房、炒股投資、休閒娛樂、一線吃瓜……
掃碼回覆【灣區】即刻進群,和大家一起討論~
灣區是碼農的灣區!批次復刻“冷酷卷王”?

灣區無疑是碼農和tech的天下,Celential去年的統計顯示,
灣區目前有47.8萬名軟體工程師,且其中近八成來自於科技行業!據此,

灣區文化的toxic,還被更多人認為是碼農和科技圈子的toxic。

01
自發的卷文化

沒有996,但

灣區er有自己的內卷模式

。比包裹比股票比房子已是家常便飯,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較一把勁兒、爭個高低更是很多灣區er刻入基因的生存方式。

有小夥伴分享道,在灣區組織了一個design thinking的workshop,沒想到大家天天開會天天練習,自發當作hackathon來參加。這股勁兒令人歎為觀止,“比較好的一點是,這種卷還算positive,大部分人是在享受這個過程

”。

關於灣區的這種現象,一方面由於灣區處處是自我要求高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緣於

灣區買房貴、稅負大、物價高

,哪怕拿著動輒二三十萬美元的package,想要過體面的中產生活仍需捲起。

02
處處“算計”,焦慮四起

大家對灣區er的另一個刻板影響,精於”算計“且利己主義。從找工作到找物件,從拿綠卡到買房,灣區人的爬梯路步步為營,似乎身處不允許出錯的高壓地帶。

人在灣區不由自主追求利益最大化,大到職業規劃小到社交生活,優化出最佳路徑成了固有思維。
灣區絕對是理想主義者、浪漫情懷青年的”禁地“,只適合理性務實甚至”自私“一點的人生活。

基於此,因工作、社會地位而產生的焦慮感充斥這裡,有人稱:灣區是AS/ADHD/NPD的高發地。加州醫療保健基金會的一份報告顯示,灣區近17%的成年人有心理健康問題,舊金山的自殺率一直高於全州水平!

03
生活無聊,社交、交友難

不同於繁華大都市,灣區外號“大農村”,在這定居意味著基本告別演唱會、話劇、夜市、看秀逛展…最常見的休閒娛樂方式就是

灣區三俗:摘櫻桃、hiking、滑雪,喜歡藝術文化或城市風景的人很難在這裡找到生活樂趣。

娛樂設施少,有趣的事情少,年輕人開啟社交圈的方式也很少,灣區的社交方式偏向於目的性社交,在一個小圈子裡反反覆覆。此外,有人在灣區dating中總結了

目前的灣區交友現狀

:難以提供情緒價值、不真誠、需求不對等……

總而言之,人到灣區,身處其中多多少少會被改變,

從質疑到理解再到成

,是每個灣區er的必經之路。

灣區變了!科技聖地終成泡沫?

如今談及到灣區,生活成本高、內卷、無聊等負面評價很多,然而有人表示10年前還並非如此,曾經灣區被無數優秀人才奉為

創新、激情、財富聖地

,人人嚮往。

那時的灣區還是真正意義上的碼農聖地,高薪工作和綠卡都非常容易,入局者輕而易舉實現美國夢。再往前,

灣區還擁有濃重的社會文化氛圍

,有人分享道:1993年我在東灣,那裡有非常棒、非常奇怪的樂隊,很多俱樂部都有自己的氛圍。

對比以前,灣區的就業環境、生活成本、定居難度、文化氛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直接原因就是

科技行業不斷更迭的衝擊


20世紀的網際網路泡沫摧毀了經濟適用房、俱樂部、地下音樂、劇院排練和演出場所,如今新一輪的tech危機摧毀了碼農“躺著拿高薪”的矽谷夢。
2024抄底價,《課程年卡》緊急上架
「2024課程通關年卡」服務內容:
  • 4門課程,演算法、系統設計、BQ等
  • 1年內無限次跟課
  • 原價$14889,新年底價$3600
掃碼新增,回覆【年卡】免費諮詢
戳原文,穩住off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