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十年,美國大學申請如同一場荒誕的“身份狂歡”:
有人誇大貧困背景,博取招生官同情;
有人虛構掙扎經歷,試圖繞過嚴苛的學術標準;
有人甚至直接捏造“社會不公”和“身份歧視”的故事,以求獲得額外關注。
然而,這場“花活”的狂歡終於結束了。

那些曾經所向披靡的身份標籤迅速失靈,AP、SAT和GPA這些被冷落多時的硬核指標,再度主導了名校錄取的命運。
一場徹底告別“身份標籤”的招生革命已經開始——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DEI政策最初並非出自大學,而是來自企業界的培訓專案,後來卻被美國高校迅速吸收,成為大學招生的一把“尺子”。

大學紛紛設立專門的DEI辦公室和相關職位,推動師生接受多元化培訓,招生官開始對擁有特殊身份背景的學生格外青睞。
但這場“政治正確”的運動越走越遠,逐漸出現了嚴重的副作用:
標籤氾濫與造假現象
2021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24歲的學生Mackenzie Fierceton因自稱來自貧困家庭,是家族中第一代大學生,還強調自己是LGBTQ群體成員,成功贏得競爭激烈的羅德獎學金,並獲牛津大學留學機會。

然而不久後,她被匿名舉報造假:她母親是一名醫生,她曾就讀每年學費高達3萬美元的私立學校,愛好騎馬、跳傘和漂流,家庭住宅價值約75萬美元。最終,她被指責“睜眼說瞎話”,羅德獎學金資格被迫撤回,牛津大學Offer被取消,賓大也暫停了她的碩士學位稽核。
這一事件曝光後引發公眾廣泛批評,輿論嘲諷:“如今名校錄取不靠實力靠演技,申請者比拼的不是成績,而是誰的故事更慘、更能打動招生官。”
招生公平性的巨大爭議
2023年6月,18歲的華裔美國學生喬恩·王(Jon Wang)在SAT考試中獲得1590分的優異成績(總分1600),但他申請的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全部拒絕了他的申請。
學校未給出具體拒絕理由,但學校指導老師和朋友卻私下提醒他:“作為一名亞裔美國人,被頂級名校錄取會相對困難。”

2023年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喬恩·王起訴了這兩所學校)在招生中考慮種族因素的做法違反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
類似喬恩·王的案例引發了公眾對於DEI政策是否真正公平的廣泛質疑。美國大學招生中過度關注種族和身份標籤,卻讓那些真正學術能力突出、卻“身份普通”的學生遭遇不公待遇,這種“反向歧視”引發了社會廣泛不滿。

不可否認,DEI政策在最初階段確實為一些邊緣群體爭取到了受教育的機會,也推動了美國高校對多元文化的認知與重視。
然而,當“身份優先”逐漸凌駕於“能力評估”之上,制度本身也開始承受道德與效率的雙重壓力,最終在輿論反彈中走向瓦解。
2023年,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簽署法案,禁止州內公立高校繼續執行DEI政策。

德州、田納西州、俄亥俄州隨後跟進,紛紛取消高校的DEI相關部門。
連自由派大本營加州大學系統,也在2025年3月取消了教師招聘時必須提交“多元化宣告”的要求。
這場政策的徹底轉向,標誌著招生迴歸理性:
大學招生再次看重學生的真正實力,而非虛假的標籤與煽情的故事。

美國高校中最熱門的“標籤”非LGBTQ莫屬。
在過去數年間,LGBTQ群體曾成為美國高校追逐“政治正確”的風向標。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頂尖名校紛紛成立專屬的LGBTQ資源中心,提供獎學金和專項資助。
哥倫比亞大學每年舉辦盛大的“Queer Awareness Month”(酷兒意識月),吸引大量媒體和社會關注。

圖片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官網
紐約大學甚至開設了專門的LGBTQ研究學位專案,各種主題活動也層出不窮,彩虹旗在校園隨處可見。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少申請者看到了機會:
透過強調甚至誇大自己的LGBTQ身份經歷,試圖博取招生官的關注。
例如,2019年,一位加州灣區高中生匿名承認,自己本身並非LGBTQ群體,卻編造了一段“掙扎與出櫃”的故事成功申請到名校。
還有部分亞裔申請者為避免招生官對亞裔學生的刻板印象,特意強調自己的LGBTQ身份,反而引起招生官懷疑。
然而,2025年起,LGBTQ身份在美國高校招生中的熱度迅速冷卻。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身份標籤造假現象頻發,嚴重損害了大學招生的誠信度,公眾輿論逐漸反感這類過度包裝身份的行為,質疑大學的多元化政策是否已偏離初衷。
其次,更關鍵的是政治氛圍的迅速轉向。
2023年以來,美國多個州陸續透過法律,禁止高校在招生中使用包括性取向在內的身份標籤,強調回歸到以真實能力為基礎的招生標準。

圖片為Lia Thomas
特朗普政府也以賓夕法尼亞大學允許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運動專案為由,暫停了對該校的1.75億美元聯邦資助。
此外,2023年丹佛公立學校強行將女生廁所改為全性別廁所,引發了家長和學生的大規模抗議,甚至招致美國教育部的調查,進一步讓高校意識到“過度包容”的社會輿論風險。

如今,美國大學招生協會(NACAC)明確表示:“大學招生必須迴歸理性,更關注真實學術能力與誠信,而不是過度包裝的身份故事。”
LGBTQ的標籤優勢正在迅速消退,名校招生官再次強調:“我們錄取的是學生本人,而不是標籤或故事。”
曾經風光無限的“花活”時代終結,招生競爭徹底迴歸到了真實學術實力的比拼上。

隨著“身份標籤熱”迅速褪去,美國大學招生標準正迅速迴歸學術本質。
名校的錄取趨勢再次聚焦於最傳統、最客觀的學術指標——SAT、AP與GPA成績重新成為決定學生命運的關鍵因素。
1. SAT/ACT重返核心地位
疫情期間,美國名校普遍實施“Test-Optional”(標化考試可選)政策,讓不少申請者誤以為可以長期避免標化考試的壓力。然而,這種“寬鬆時代”正迅速結束。

早在2022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率先宣佈恢復SAT/ACT提交要求,明確指出:“標化考試有助於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學術準備程度,且有助於招生過程的公平性。”(來源:麻省理工學院官網宣告,2022年3月)
2024年,哈佛大學也宣佈從2025年入學申請起,恢復標化考試提交要求。哈佛文理學院院長霍皮·霍克斯特拉(Hopi Hoekstra)表示:“標準化考試為所有學生提供了展示學術實力的機會,有助於評估他們在大學及未來的成功潛力。”
同時,布朗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等多所名校也陸續公佈了恢復SAT/ACT考試要求的具體時間表。
這意味著未來,SAT/ACT成績將重新成為名校申請者必須跨越的學術門檻。
2. AP課程競爭空前激烈
如果說SAT、ACT是名校的入門門檻,那麼AP(大學先修課程)就是申請者學術能力深度的最佳體現。
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2024年的資料顯示,過去十年裡,全美高中生選修AP課程的人數持續快速增長,每年參加AP考試的學生數量達到創紀錄水平。其中,微積分、物理、經濟、生物、計算機科學等AP科目尤其受到熱門專業申請者的青睞。
不少招生官普遍認可AP課程在體現學生學術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大學理事會明確指出:“AP成績可以幫助招生官衡量學生是否具備成功完成大學學業的潛力。”
3. GPA:長期穩定表現成為關鍵指標
與SAT和AP這種階段性測試相比,GPA體現的是學生長期穩定的學術表現,這正是招生官高度關注的指標之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024年招生說明會上明確表示:“我們的招生委員會首先關注的是學生高中階段長期穩定的學術表現。高難度課程(如Honors、AP或IB)下的GPA比普通課程的滿分GPA更具競爭力,這體現了學生在高強度學習環境下的適應性。”
同時,普林斯頓大學招生官網也明確指出:“在招生時,我們非常看重學生高中階段的整體學術表現,包括課程難度、成績趨勢和各學科表現的一致性。”

名校招生官強調,短期的突擊備考再也無法彌補長期表現的不足。穩定、長期的學術表現,才是真正能夠打動招生官的決定因素。
4. “硬實力”競爭時代全面來臨
在招生迴歸學術本質的背景下,美國大學再一次清晰地傳遞出一個訊號:
名校錄取的核心競爭,從此不再是故事、不再是標籤,而是真實而明確的“硬核學術能力”。
未來,無論你申請的專業是什麼、來自什麼樣的家庭背景,你都將面對SAT、AP、GPA這三大客觀學術指標的嚴苛考驗。
申請風向的變化,迫使申請者必須做出相應調整:
拋棄過度包裝的身份故事,招生官早已見多不怪;
明確目標大學的學術要求,提前規劃好AP課程和標化考試的準備節奏;
迴歸學術興趣與專業熱情,文書和課外活動都應該體現真實的學術探索,而不是花哨的“感人故事”。

美國大學招生風向的轉變,不只是政策調整,更是一場對“教育公平”的深刻反思。大學不再需要徒有其表的多元性,而更看重學生真實的能力與潛力。
2025年的申請季,對那些還沉迷於“身份標籤”套路的申請者來說,將是一次殘酷的現實教育;但對那些始終堅守學術本質、默默積累實力的人來說,卻將是一次歷史性的機會。
正如投資大師巴菲特所言:
“只有當潮水退去時,你才知道誰在裸泳。”

身份標籤的潮水已然褪去,新的時代屬於真正有實力的申請者。
你,準備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