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娃誤入大佬圈,一直是留子們喜聞樂道的一種奇妙又折磨的體驗。有的人在被一次次碾壓的過程中認清自己,有的人不服輸咬牙衝,再回首自己已成大佬。
而今天的主人公Cathy想說,沒有一條路是適合所有人的;即使是“普娃”,有父母的支援、自己的探索,何不也是一種幸運呢?
BTW,你在留學申請中,有任何心得體會、經驗分享、心境變化,歡迎將你的故事分享給我們,後臺回覆【創作計劃】即可上車,將有豐厚稿酬等著大家哦!
放養童年
Cathy的父母從小對她是放養模式,從幼兒園到初二都是在一所小型的私立‘烏托邦’學校度過的,那裡學生人數少,幾乎能叫出每個人的名字。
除了數學和語文被不少家長詬病趕不上公立學校以外,那裡競爭很小,完全沒有所謂的‘卷’。只要努力一點就能名列前茅。
當時Cathy深受老師喜愛,因為她從小愛看英文動畫片,口語能力比較突出。小學最頂尖的生源也不過是市級游泳第一。Cathy的父母從不對她施壓,最大的要求只是讓她放學練好鋼琴作業。
基本上,Cathy的童年是在一本本書籍,一部部動畫片中快樂度過的。

由於Cathy父母沒想過讓她走高考道路,所以她初中仍呆在直升的小型中學。可惜,那所學校除了壓力小以外毫無優點。師資差,老師不對學生抱太大的期望,身邊的同學大多不學無術,甚至沒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當時,對物理感興趣的Cathy深深地痛苦,覺得自己的時間被浪費了,所以請求父母讓自己轉學。當時正值疫情時期,家中經濟不景氣,Cathy只能四處參加市內公立或民辦中學的轉學考試。
即使Cathy在舊學校排名遙遙領先,她只有英語拿得出手,理科基礎實在太差,好不容易轉進一所大型民辦中學,Cathy的噩夢也開始了。

佛系小孩被迫“卷”
從小就管理鬆散的Cathy痛苦地掙扎在新學校刻板嚴厲的規矩中,這個學校中考成績很好,管理也嚴格得變態。
Cathy當時一邊作為插班生,小心翼翼地融入同學們,一邊要牢記新學校的作息。她入學時發現自己是年級中下層水平,基礎知識已經落下太多。
Cathy快喘不過氣了,但她選擇不補課,不佔用自己週末少得可憐的休息時間。這一年裡,她在反覆崩潰中刻苦學習,努力跟上進度。成績出來那天,Cathy盯著螢幕久久不能回神,覺得自己這一年總算沒白熬。Cathy中考超常發揮,奇蹟般地能上全市最好的高中。

Peer Pressure之我和同齡人有壁
Cathy的父母突然提出讓她高中讀國際學校的想法,Cathy馬上答應了。她輕鬆度過一個暑假後,就到了十年級入學的第一天。
看著同齡人在臺上侃侃而談自己假期支教,公益,科研的成果時,Cathy流下了焦慮的淚水, 她感覺自己還沒起步就已經比別人落後了一大截,落後在起跑線上。
初來乍到的Cathy開始按班就步地準備託福,AP考試和活動競賽等。這一年裡,Cathy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衝擊,同齡人高大上的活動,全球級別的競賽獎項,從小堅持的公益活動,一比較就讓Cathy幹勁全無。當別人聊著哈佛夏校經歷時,她只能硬著頭皮背託福單詞書。

不過好在,Cathy運氣還是不錯的,她的AP,託福,SAT出分都比較順利。最讓Cathy驕傲的是,她沒怎麼報班學託福,靠著自己積累的句式,寫作素材和口語素材就考出了很不錯的分數!
並且,她成功進入學校很多活動專案,產出成果得以豐富自己的申請材料。
不過,她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努力準備一年的競賽慘遭落榜,AP考試受牽連分數被hold,標化分數卡著上不去等等。在這些瞬間,她也會埋怨父母為什麼不從小‘規劃’她,管理她,讓她把玩的時間用來換取更高的成就。
也會想如果家道沒有中落,自己能像哥哥一樣初中開始在美國讀書就好了。這樣申請季就有更大優勢,至少能脫離大陸生這個pool了。

但回過頭看,Cathy知道每個選擇都有AB面,她慶幸自己沒被補習班磨滅學習熱情,也珍惜跟爸媽和寵物貓度過的溫馨時光。
在美國上學的哥哥常常哭訴老師備課敷衍,甚至到5月考試了還沒講完AP內容,更別提複習了(個例,不代表所有美高),而Cathy的老師恨不得手把手教;
初高中都在美留學的哥哥時常感到孤獨,而自己能得到父母更多關注和陪伴;
這些瞬間雖然從功利角度來說,給不了Cathy什麼很大的升學優勢,但這段時光對於她的成長而言是無比珍貴的。

國際學校度過的幾年讓Cathy成長了很多,她非常感激這個機會。
學校不缺展示自己的平臺,這讓從前當眾發言眼神閃躲,畏畏縮縮的她,現在可以當眾即興presentation而毫不怯場;
初中階段只知道埋頭苦學的她,現在能留出時間培養新愛好,比如寫作和做美工;從前沉悶,總是焦慮的她,現在變得開朗,結交了很多新朋友,更懂得如何人際交往,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同時,透過組織活動,Cathy充分認識到自己除了學習之外的能力,不再躲避新的機會,什麼都願意報名嘗試一下。

申請季的“emo”與釋然
不過申請季會平等地讓每個人懷疑自己,Cathy也不例外。進入申請季時,她有較突出的標化成績,拿得出手的活動競賽,並且文書也細細打磨了一遍又一遍,把她最為獨特的一面展現出來。
她對每所學校的申請材料都無比上心,花費時間心思調查學校,即使是小文書她也一個個單詞地調整,用心達到最好的一版。
然而,即使知道美本錄取是玄學,選校已經算保守的Cathy在連續收到幾所match學校的defer,保底學校的拒信後,深深地陷入了申請季depression中,不自覺地拿自己和網上優秀履歷作比較,從而更加否認自己。

在這個惡性迴圈中。她感覺自己從前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無用功,甚至懷疑自己申請材料出了錯,或者自己本身就不值得任何大學的錄取。
所幸在這些時刻,Cathy的父母都會去寬慰她,帶她去旅行,看錶演,讓她散散心。老師們也會馬上發信息安慰她,讓她不要看低自己,耐心等待之後的結果。

經歷申請季,雖然Cathy對於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還是一片模糊,但她至少弄明白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
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不順是人生常態,不如意的事情有時就是會發生,並不是自己不夠好導致的。但對她來說,拼盡全力的失敗好過碌碌無為的失敗,至少不用活在悔恨的自責中。
如今rd放榜在即,Cathy期待自己能收穫更多好訊息。無論RD結果如何,她知道,努力過的自己值得去任何地方發光!
寫在最後
國際學校能給普通人什麼?——平臺和眼界,但也得自己努力和探索…
美高一定比國際學校更‘好’?——在申請季美高普遍更有優勢,所以網上老有人吹美高多牛,但現實哪有那麼完美。這個選項但個人成長而言不見得一定是更優選,因人而異,多方因素決定:家庭,性格,學校等;
申請季心態?——少看網上捕風捉影的完美案例,也不要認定自己bg不佔優勢就消極提前擺爛,at least 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