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大家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到原帖與作者交流討論哦!
Offer
東岸某穩定不裁員傳統企業,工資(83K+5K~10K Bonus)
WFH 每週固定2天
支援身份(抽中H1B後辦綠卡)或Day 1 CPT
Resume
我Resume上面共有兩個internship(來美國後)和一個一年Full Time SDE,比不上諸多在FANNG實習的同學,我的經驗值幾乎全部依附在硬體廠。
第一個internship也是找國內(22 summer回國,開學後讓我remote約半年,主要是做cloud engineer。
其實這個經驗很水,大概都是在研究Azure裡面的service,然後整合出solution,性質上更像cloud engineer),另一個remote實習約三個月,也是在硬體廠做VR的設計(Unity)。
而來美國前的一年full time其實也就是在硬體廠寫寫小script,大部分其實都是做小測試。
嚴格來講,我這三段工作經驗根本並非傳統意義上的SDE path。
但是我儘可能把它寫得若有其事,不過度吹噓,就是交代自己開發內部資訊系統和Cloud solution,然後使用什麼程式語言,改善了什麼,提升了多少(數字化)。
相比網上我看過的簡歷,我想很多人的簡歷寫的非常的好,我的其實也沒有過於突出,更多顯得有些平凡。
BTW,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CS。
找工歷程
數字上來說,我在22年summer開始投,進行到11月底,我將有投的,都有excel記錄下來,約略投了800封,實際上收到大多止步於收到OA,及HR call。
FANNG的OA 我一個也沒收到過,請內推也沒能進到下一步。
假若我印象沒錯,我OA也不過就收到10來個,寫完大多也沒有下一步了,唯一的HR call也就沒下文了,而另一個唯一的interview,還是找到AZ州政府的一個工作,結果對方覺得是HR找錯了(因為他們要找citizen或綠卡的人)。
簡言之,當時在22年末,距離畢業只剩不到半年,我是屬於很恐慌,而隊友由於是情緒相當多的人。
我一方面找工挫折,另一方面又得兼顧隊友的情緒價值,及課業壓力。一度讓我覺得人生是晦暗的。
12月開始,我就基本上屬於一點投簡歷的動力也沒有,但心裡又不甘心就這樣回國,所以開始思索該怎麼能夠增加自己上岸的可能性。
於是我開始鎖定傳統企業,然後避開用Linkedin等招聘網站的position,一間一間傳統企業的去official website找工作,確實花費不少時間。
但是由於我本來也是想避開過卷的找工loop,透過這樣search,我看到有適合的工作,再上Linkedin去請該公司的員工幫我內推。
我覺得我運氣挺不錯的,大概試個幾天,恰好我現在公司的一個員工回覆我,然後我和它聊了回,就幫我內推了。
之後,我基本上就有點半躺平了一兩個月。
時間來到24年3月,就當我想說無望,準備找個ICC掛著同時,我收到了該內推公司的manager電話和我約面試,約略兩週後(4月初),首先有了第一次面試、而後又經歷了兩次面試後,最終拿到offer。
首先,我必須說自己並非是小鎮做題家這型,面傳統企業時候,大部分情況是給我考題和討論一些tech stack上的使用及理解(比如JavaScript, HTML, Database SQL等等),這類的面試,使用多麼漂亮的data structure和algorithm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明白整個作法及可能可以怎麼設計。
對於我這種極度對leetcode反感的人,其實反而是個機會。
我求學及工作時候,一直是被人所定位講話比較清楚和表達比較好的人,這樣的面試方式可能對我也比較有利,最後也因為一點運氣吧。
最後我順利找到工作上岸,雖然不是個錢多的工作,但也算讓我漸漸站穩腳步。
工作內容
其實進來以後,工作上的挑戰是還可以接受的,大部分是做full stack developer的工作,開發企業使用的information system website。
因為是傳統企業,UI/UX,全棧全包,好處是比較不用考慮太多美觀或是高流量的設計,所以design pattern大抵穩定,也比較有WLB的生活模式。
我認為這樣的形態其實對於自己是相對好的,主要是我學習速度比較緩慢,這樣比較緩一點的環境,讓我慢慢把SQL和全棧和Azure一些得學習的技術慢慢build起來。
重點是,團隊的領導是屬於願意分享和教導的人,所以會和我討論,及指出我在開發寫法上的不周全之處,以及不裁員。
如果真的要談到有什麼缺點,不外乎就是這樣的工資,其實相對tech和一些中廠,可能還是偏低,且技術使用上,也是比較重視穩定(比較不會有過新的東西)。
但考量到現在的市場,我想這樣該算還可以的offer。
心得感想
我認為自己從21年來到美國至23年畢業,這兩年的心態可能被找工作壓垮了,加上室友吵鬧和隊友的push,變得刷題(800多)感覺只追求數量和解出答案,連一點心思深究都沒法靜下來。
這可能也是我有拿到OA,但進到更進一步的時候總是煞羽而歸的緣故吧。
這些內外複雜的因素總結起來,導致我的求職之路跌跌撞撞,連實習最後也只能找國內的替代。
我覺得我之所以能找到的原因,更多是我判斷情勢惡化的時候,提早出手下止損點。
所以我會建議如果日後有人要來美國讀CS,可以的話最好要先在來之前累積技術和開發經驗(最好從實習下手),省得和我一樣來美國還得花時間學一些framework的東西才好放上簡歷。
另一方面,可能要想一下自己的求職策略。
我觀察當年23畢業的,以同校來看,很快有找到工作的大多是美本+美碩,或著有不少朋友或家屬已經在美國工作(內推),又或著在國內已經有2~3年的SDE經驗。
假如你是不在這三個範圍內的,也是有人找到,而大多數不屬於這三個的,包含我的印度同學,在23年的情況打道回府的其實是大多數。
可能得多花心力想一下找工的方式,summer先找國內實習積累經驗豐富簡歷也可。
最後,祝大家求職順利。
大家如果還有相關的問題和看法,歡迎點選“閱讀原文”到一畝三分地討論
今日推薦
內容來源一畝三分地論壇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