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點與匹配:創業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必須你來做

引言:AI衝擊下的創業命題

為何要創業?If you can’t beat them, just join them. 我相信,AI將取代當下90%的工作。與其被動等待被替代,不如主動加入潮流,創造未來的工作,成為這個時代所需之人。正如“如果無法擊敗他們,就加入他們”的智慧,在全球經濟看似“低迷”、結構性轉型的大背景下,機會看似收縮,實則危中藏機。英偉達、蘋果、特斯拉等科技巨頭正是在經濟下行期逆勢崛起,他們並未在存量博弈中競爭,而是透過創新開闢藍海。正如矽谷孵化器Y Combinator(YC)所展示,一批批創業者以“從0到1”的精神推動世界進步。
一、痛點與匹配:創業的本質不是機會,而是必然
真正的創業,從不是“我能不能做”,而是“必須由我來做”。判斷創業的三個維度如下:
痛點是否真實? 必須是市場上急迫未被滿足的需求,而非偽命題。
你是否具備獨特匹配? 你的背景、資源、經歷是否讓你比他人更有資格解決此問題。
有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 若他人更優,你或只是“湊熱鬧”,而非使命驅動。
案例參考:
張三:受之前直播啟發,創業打造AI金融文字平臺,精準切入金融人處理非結構化資訊的痛點,成功入選YC。
李四:從Salesforce離職,瞄準中小企業多SaaS賬戶管理混亂,開發AI賬戶助手工具,客戶當場付費,驗證痛點與匹配。
王五:連續創業者,ICU醫生出身,創辦AI輔助腎病診斷平臺,憑藉場景深度理解與醫生合作,彰顯“非她莫屬”的優勢。
這些案例顯示,大企業可能忽視“小市場”,但創業者若切入精準,仍大有可為。找準痛點並確認“非你莫屬”,創業才從賭博變為使命感的兌現。
二、如何說服投資人?“講邏輯”遠勝“講故事”
創業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讓投資人“投你”。投資人關注三點:
痛點是否真實存在?
問題是否非你不可?
是否有初步驗證(如一兩個客戶或試點資料)?
一分鐘Pitch黃金公式:
我們是誰?
在為誰解決什麼問題?
為什麼是我們?
真例項子: 某AI建模公司因已有三家銀行客戶並跑出營收,打動保守的A輪投資人。投資人追逐確定性,而非想象力。說服靠洞察而非包裝,尤其在不確定時代,需建立可驗證的微迴圈。
三、從“直覺”出發,建立邏輯閉環
偉大創業常始於直覺。AI革命經驗表明,創業不必等待“萬事俱備”。成功者多在不確定中起步,再憑執行力證明。列寧言:“有時幾十年無事,有時幾星期抵得上幾十年。”2024年初,我遇數家AI創業公司,數月內嵌入大模型並盈利,彰顯直覺價值。直覺是發現,邏輯是支撐,執行是勝負。
四、階段性挑戰與“靈魂三問”
創業並非一帆風順,每階段難題各異:
我應該創業嗎? 前Google高管趙六創辦AI心理平臺,因痛點“非她莫屬”,她稱創業是“奔赴”而非逃避。
我該怎麼融資? 2023年AI熱潮資金充裕,2024年後需更紮實專案。好專案靠早期驗證與人脈,而非PPT或情懷。
我的第一撥客戶在哪? YC理論稱全球僅2.5%為“創新者”使用者。初期最難找到這批人,他們反饋勝過市場預測。
早期如何選人? 前期招最強、最互補合夥人;中期注重文化與激勵;後期需系統化與穩定性。人是最大變數。
五、為何矽谷模式值得借鑑?
YC成功源於“從痛點出發,快速試錯”的哲學。矽谷視失敗為經驗,創業是一場學習與創造旅程。阿爾特曼的轉型啟示:選擇創業即與舊系統告別,投入創造洪流。YC、OpenAI、Stripe、Airbnb等名字背後,皆是匹配與破局的旅程。
結語:創業是一場使命,而非選擇
創業非發財、當老闆或逃離打工,而是對世界宣示:“這個問題,我來解決。”若問題因你而解,你即答案本身。未來不屬於安全,而屬於承擔不確定性的人。創業非人人必做,但必有人來做。若那人是你,無須遲疑。願你不因恐懼退縮,不為安穩放棄,所奔赴的不是工作,而是一種可能。
文 | 陳思進 財經專欄作家 加拿大皇家銀行風險管理資深顧問
2025年07月22日寫於多倫多安大略湖畔
PS. 
1、(幾乎)我所有的書都將漸漸地轉為音訊(長篇小說均改編為廣播劇),(獨家)上線喜馬拉雅,已上線了25部。其中,多部專輯已進入了各類收聽排行榜TOP50:如《歸·去·來》廣播劇最佳,曾經進入新專輯TOP10(目前在整個喜馬拉雅的有聲圖書進入TOP100,和眾多經典名著排在一起),另外,《看懂財經新聞的第一本書》《看懂貨幣的第一本書》《白話金融》《投資的方法》等進入財經類TOP30、甚至TOP5……請開啟連結訂閱收聽:http://m.ximalaya.com/gatekeeper/h5-listen-list?albumId=75881160&uid=77781964
2、金融科普之作《看懂金融的第一本書》(升級版),近日銷量衝上經濟類TOP2,竟然和馮·諾依曼的經典《博弈論》緊挨著,有點兒不好意思了(凡爾賽一把) ;同時,繁體字版《白話金融》全球發行:


本文由《華爾街透視》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review
《華爾街透視》以獨特的視角和嚴謹的分析,剖析金融事件背後的邏輯。我們透過資料和事實呈現市場狀況,幫助讀者形成獨立思考。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宣告:「華爾街透視」除釋出原創市場投研報告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新增WSCHELP微信聯絡刪除。謝謝授權使用!
關於華爾街俱樂部
華爾街俱樂部凝聚華爾街投行的高階資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企業赴美上市、戰略投資、併購、私募路演和投資者關係等。在投資理念和技術方面提供華爾街投行專家實戰培訓,為您進入華爾街鋪設成功之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