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5年DeepSeek時代發展報告
來源:真故研究室
作者:梁湘
自打DeepSeek出世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找它問東問西。
就連投資人傅盛也在感慨,傳統搜尋引擎的黃昏已至。
根據他的小道訊息,谷歌的搜尋量已經急速下降,尤其教育品類幾乎被AI搜尋幹趴,下降了40%。
但AI可能會辜負你的信任。
它語料庫裡,充斥著一些營銷號鍛造的廣告。那些看似條理清晰言之有理的回答,參考的或許只是網際網路角落裡一篇並不權威的營銷文。
找它查資料、搜店鋪、求種草,很可能會換來一通胡說八道。
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想體驗一下當地特色應該怎麼做?DeepSeek橫空出世後,很多人開始嘗試讓它來拿主意。
80後正哥,最近就被DeepSeek種草了一次。正哥曾在日本打拼數年,如今回到北京,在一家金融公司做經理。每當傍晚下班之際,正哥總想像在日本時那樣去居酒屋小酌幾杯,但他對北京的小酒吧並不熟悉。得知DeepSeek可以精準地推薦商鋪後,正哥嘗試問了問。
深度思考34秒後,DeepSeek給出了答案。
正哥根據推薦,選擇了第一家酒吧,結果並沒有踩雷。這家店處於北京CBD核心商圈,環境不錯,價格也比預想中便宜。他點了份四杯精釀的套餐,只花了90元。
像正哥一樣,嘗試讓AI做消費決策的人,已經越來越多。“DeepSeek,請推薦一款今年的電動汽車”“豆包,敏感肌要用什麼面膜?“KIMI,出一份長沙的美食攻略”……遇事不決問AI已經成了許多網友的購物新習慣。
比起種草社群上分不清到底是個人分享還是商單合作的筆記,DeepSeek之類的AI推薦,似乎帶著一份不帶偏向的客觀真實,看起來更為專業。比如推薦一款護膚品時,DeepSeek就從美白效果、抗老成分、保溼力等多個方面切入,宛如護膚達人。
消費者熱捧,商家自然也嗅到風向,把“DeepSeek推薦”當作了最新營銷標籤。不久前,上海的一家日式拉麵,就把“DeepSeek推薦”的牌子擺在了店門口。模仿者紛至沓來,從奶製品到電子品到汽車,“DeepSeek推薦”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商家的宣傳文案。

“DeepSeek推薦”之類的AI推薦真的靠譜嗎?一些消費者抱有疑心。比如有使用者發現,接入滿血版DeepSeek的騰訊元寶,疑似植入廣告、夾藏自傢俬貨:詢問移機事宜時,被推薦了58到家與快回收平臺;檢索房屋漏水的處理方法時,被推薦騰訊雲智慧防水檢測服務。
對此,騰訊公關總監回應稱,是因為開了聯網搜尋的AI,參考了一篇相關公號,才給出了這種回答。
相比騰訊元寶的謹慎,有些平臺的大模型在商業化上的步伐則邁開了很多。有人發現,在某智慧體裡詢問買茶事宜,AI會直接推送電商平臺的商品連結,都不用跳轉,點選即可下單購買。
可見,AI推薦被商家暗箱操作,並不是空穴來風。
就算沒被商家干涉,AI推薦本身也是“AI幻覺”的重災區。AI幻覺,指大語言模型編造出,它認為是真實存在的甚至看起來合理或可信的資訊。就比如上文提到的,80後正哥被DeepSeek推薦的啤酒吧。仔細核對後,他發現去的那家店名被寫錯了。而如果當天他運氣不好,挑選了推薦的第二家店“鬧天宮精釀”,他會發現,這家店根本不存在。
除去編造資訊外,面對真正專業領域的資訊,DeepSeek的推薦也不盡人意。精通攝影的網友發文表示,當自己向DeepSeek詢問適合入門的照相機時,它所推薦的佳能 Rebel T7 、尼康 D3500、索尼a6000等等,基本都是已經停產的老古董。“你想買都不一定能買到。”
看來,“DeepSeek推薦”並不是真的可靠。加上前段時間,諸如“頂流男星豪賭十億”“路易吉自殺”“梅西去世”等假新聞統統出自AI手筆。AI推薦在消費者心中,已經開始塌房了。
普通商家到底如何攻陷DeepSeek?猛一眼看上去,這似乎是個技術難題,但一旦摸清了AI模型的底層邏輯,就有機可乘。這也為部分商家開闢了一塊新的營銷陣地:嘗試透過AI搜尋結果最佳化,從而提高自身品牌或者產品在AI回答中的曝光度。
在汕頭創業的徐某,為了提高自家玩具品牌的銷量,就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家SEO最佳化策略公司。

所謂SEO最佳化策略,簡單的說,就是品牌方透過最佳化關鍵詞、本文連結等等,在不買廣告位的情況下,提高自身知名度的手段。
本質上,AI推薦是抓取語料進行生成的,無論是權威機構的嚴謹論文,還是網友自發的主觀內容,都有可能成為AI參考的資料。只要把握住AI搜尋的核心關鍵詞,定向地釋出在網路上等待被捕捉,就能透過資料的偽造、注入,完成了一場對AI推薦的汙染。
更為關鍵的是,一旦一批賬號在網路平臺廣泛炮製不實資訊,造成虛假內容擴散,被AI錯判生成回答後,這些回答將再次加入內容迴圈,進一步被其他的AI搜尋所參考,擴大影響面。
在某SEO網站添加了客服後,客服並沒有直接回答徐某的疑惑,而是直接丟了幾個網址讓他自行學習。
網址裡,該SEO最佳化策略公司介紹自己開發的軟體可以透過優先找到行業的通用疑問句,挖掘出關鍵詞,插入客戶的品牌優勢生成大量文章,從而影響DeepSeek、Gpt之類的AI模型。最便宜的套餐裡,生成1000多篇500字文章,僅需58元。
成本似乎並不高,但成交後,徐某卻發現這場AI營銷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簡單:
首先,付費後,商家只是提供了自家軟體的使用權,雖然有教程,但一切都得親力親為。尤其是生成關鍵詞功能,雖然軟體會幫忙處理,但不具備內容稽核能力的徐某,並沒有辦法判斷關鍵詞質量。
其次,是文章釋出問題。雖然客戶聲稱,軟體生成1000多篇文章,耗時不到10分鐘,但這些文章需要客戶自己釋出。也就說是,徐某需要親自在小紅書、百家號、微博等各平臺手動上傳發稿,耗時耗力。更別說,某些平臺徐某根本就沒註冊過賬號。
嘗試註冊完百家號後,徐某才發現,這個平臺每天最多隻能釋出5篇推文。一千篇文章,徐某得自行上傳200多天。但這就是商家自己的事情了。
最後,AI營銷的效果到底如何,很難追蹤歸因。徐某後知後覺,自己可能成了被營銷公司收割的一顆韭菜。

當然,徐某可能只是個例,要麼他沒找對人,要麼就是一分錢一分貨。在另一些商家案例中,有的AI營銷公司報出了3萬多元的高價,聲稱可以選取更高權重的媒體進行資訊最佳化,讓客戶的品牌得到更高的AI收錄機率。但即便價格高出了不少,客服仍然保守回答,“無法確保您的品牌100%出現在AI的回答中。”
商業博弈從來都是一環套這一環,隨著AI技術的不斷迭新,AI搜尋時代的營銷正規化,也從SEO迭代到了GEO(生成式引擎最佳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透過調整內容結構、語義關聯、權威性訊號等,讓商家的營銷內容被AI演算法視為“可信來源”,從而提升品牌在AI生成答案中的可見性與引用優先順序。
遊戲規則不斷在改變,看不懂這些片語沒關係,消費者只需知道,自己手中的AI推薦越來越商業化就足夠了。
面對可能被汙染物料庫的AI推薦,消費市場真的會出現潛在危機嗎?這個問題其實需要兩次拆分。
首先得判斷,AI的到來,到底會對消費市場帶來怎樣的重構。
今年2月份,經濟學家吳曉波用DeepSeek在短短十幾秒內就找到了一家心儀的火鍋店——DeepSeek瀏覽了48個網頁,然後根據吳曉波個人的傾向需求,最終推理出了答案。
吳曉波認為,未來三年內,手機裡一半的App會消失。攜程、美團大眾點評、淘寶、京東等可能都會成為DeepSeek背後的功能外掛,不再作為獨立APP被使用者親自開啟。
目前使用者在電商平臺做購物抉擇,往往要面對琳琅滿目的櫥窗進行大量選擇——可能要翻好幾屏,多方對比價格、檢視評價,才能最終下決定。
但DeepSeek卻非常直給,比如你只用發一條“推薦週末情侶約會的去處,人均300元內”的語音,AI模型便會結合位置、熱度、使用者自身偏好等多種資訊,幾十秒內直接給出答案。有測試顯示,使用DeepSeek的消費者,決策時長從平均12分鐘縮短到了3分鐘。
吳曉波的設想確實有一定的展望性。未來的DeepSeek,或許真的可以成為一個核心中央處理器,如同一位無所不能的超級管家,把所有服務都合併在了一起。屆時,使用者不需要下載各式各樣的細分APP,只用給DeepSeek一個指令,需求就能被簡單地解決。
目前傳統APP正紛紛宣佈接入AI功能。“接Deep Seek”漸漸變成國內網際網路產品的投名狀。但便捷化永遠是科技煥新時代的重要職能,沒人會拒絕擁抱這樣的AI化可能。
再者,當植入廣告漸漸成為一項新的盈利方式時,相關的法律策略也應領先一步做好規範治理。
這需要有關部門開發出具備AI內容識別技術的監管工具,能及時識別並阻斷虛假資訊,確保AI生成的答案具有更強的真實性。同時也需要完善相關法律,讓AI時代的商業欺詐得到應有的懲罰。
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就已經制定釋出《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將於今年9月1日起施行。新規要求AI生成的包括文字、圖片等內容,無論是展示還是下載匯出等,都需要新增顯著的提示標識,相當於給AI內容打水印,方便使用者甄別。

可以設想的是,在未來,AI大模型進行付費推廣時,或許也會被打上“廣告推薦”的標籤。考慮到過多的“廣告推薦”會對使用者體驗造成干擾,是否會出現類似搜尋引擎競價排名的模式,目前也未可知。這反過來又再一次要求消費者,在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資訊中擦亮雙眼,多方交叉驗證以防利益受損。
這麼一看,時代變了似乎又沒變。任何技術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商業能插入的縫隙與不對等的資訊差。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滋味,再強大的DeepSeek也無法理解。
樂觀一點,這是否也佐證了,AI智慧不會、且永遠不可能會對人類的地位產生危及。消費者與商家的博弈將彼此迭新,且永無止境。而工具,永遠只是工具。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