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年多,中國資產的估值已經出現了兩波反轉:第一波出現在2024年9-10月,第二波出現在2025年1月至今。我們不難發現,這兩次反轉都是以“信心”為核心的——去年9月的反轉,是因為市場意識到了主管部門動用一切手段,尤其是擴張性財政手段去刺激經濟的決心;今年1月的反轉,是因為市場意識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以及主管部門有意願扶持民企科技創新。
總而言之:第一次是週期性層面的“信心”,主管部門在這裡扮演了近乎唯一的主角;第二次是經濟長期動力層面的“信心”,主管部門和科技類民企在這裡共同扮演主角。去年8月,整個中文社交媒體和資本市場都處於“得過且過”、對未來失去方向的迷茫狀態,現在則完全不一樣了。2021年紅極一時的“東昇西落”理論,現在再次成為社交媒體的主流,就連英文媒體也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認可(儘管其認可程度參差不齊)
俗話說“信心比黃金還珍貴”。我想補充兩句:當人們沒有信心時,信心是最珍貴的;可是當人們有了信心時,信心就不是最珍貴的了。這看似是個悖論,其實體現了人性的本質。試想一下,你在勸說一個完全沒信心考大學的學生去爭取考上名牌大學,在勸說完成之前,信心是最重要的;在勸說達到效果之後,努努力就變得最重要了!因為這個學生總不能單純依靠“信心”去考上大學,信心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那些走完了第一步的人,絕大多數也沒完成長征。
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大概會記得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第一次就職演說中的名言:“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事情是恐懼本身。”問題在於,羅斯福並沒有依靠“戰勝恐懼”而自動消滅大蕭條。看一下經濟資料就知道,美國從1929-1933年大蕭條當中恢復的速度十分緩慢,嚴格地說直到1941年加入二戰之後才恢復過來。大蕭條結束的根本原因,究竟是新政、信心恢復,還是戰爭——迄今都是一個爭議話題。認為信心主導了經濟復甦,是一種高度簡化的經濟學模型,未必符合現實。
不管怎麼說,有信心肯定比沒信心更好。半年多以前,整個資本市場處於普遍的迷茫狀態;某些外資投資者尤其悲觀,即認為中國資產“不可投資”,中國經濟已經越過了其歷史最高點。一般而言,在這種情況下,超出市場預期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市場根本就沒有預期。對於一個飢腸轆轆的餓漢來說,哪怕清水煮白薯,也不失為一頓美餐!(據說這是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的名言,但我沒有確認過。)
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了:餓漢已經飽餐了一頓“清水煮白薯”,既得隴,復望蜀,開始期待黃澄澄的雞湯、香噴噴的烤肉。按照一位著名投資人提出的“反身性原理”(Reflexitivity),資本市場的長期走勢就是一系列“預期”和“超預期/低於預期”的迴圈:
-
在下行週期,差勁的經濟資料經常低於投資者的預期,從而導致資產價格下跌,以及人們的預期下調。 -
人們的預期下調,又會反過來影響經濟本身,例如缺乏信心的人總是傾向於少消費、少投資,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下行。 -
“更差的預期”和“更壞的經濟資料”,形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迴圈,直到市場預期低到不切實際的地步,此時經濟正式觸底。 -
人們看到經濟資料沒有想象的那麼壞,信心大增,於是資產價格從谷底回升,人們的預期也開始提高。 -
人們的預期上調又會反過來推動經濟反彈,構成又一個自我實現的迴圈,直到預期高到不切實際的地步,此時經濟觸頂。
上述理論有兩個基本立足點:首先,市場預期的變動速度總是快於經濟資料的變動速度,經濟本身是遲緩的、帶有巨大慣性的,而人們的預期可以一天一個樣。其次,人們的信心可以反過來影響經濟,在週期性層面如此,在長期層面亦是如此。假設經濟本身沒有出現不可調和的問題,那麼人們的信心就會拉動社會總需求,促使經濟進入又一個增長週期。凱恩斯主義者肯定會特別欣賞這套理論,因為在他們看來,大部分宏觀經濟問題都可以用“總需求不足”解釋!
按照“反身性原理”,人們的信心普遍恢復之後,緊接著應該就是需求的復甦。在當前的中國,最重要的需求無非是兩項:房地產和可選消費(Discretionary Consumption)。解決了房地產問題,就解決了房企問題和地方財政問題;解決了可選消費問題,就解決了經濟的內生活力問題。在短期,更重要的恐怕是前者;而在長期,更重要的顯然是後者。

去年9月至今,關於房地產,我們看到的資料是喜憂參半的。情況似乎確實比最低潮時期轉暖了,但是轉暖幅度有多大呢?有些資料顯示,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的二手房交易出現了復甦——哪怕這是真實的,也並不重要,因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難題從來不在一線城市,而在三四線城市乃至縣域。對於這個問題,我不是專家,在此就不過多展開了。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廣大低線城市仍在等待需求復甦。
至於消費,尤其是可選消費,在2025年可能需要承擔有史以來最重的使命。事實上,2020-2024年的中國經濟是出口推動的,中國貿易順差已經連續多年創下歷史新高,貿易順差佔GDP的比重接近6%。即便不發生貿易戰,出口也很難再為經濟做更大貢獻了;何況現在新一輪貿易戰已經打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不會停下。接下來幾個季度,我們的經濟恐怕會面臨這樣的局面:
-
貿易順差縮窄或者增長放緩,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此回落; -
即便房地產市場確認出現復甦,這種復甦也將是溫和的;即使最看好房地產的人也不會指望過去幾輪週期的V型復甦重現; -
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推動基建投資上升,但這種推動不會是無節制的,主管部門仍然相當強調地方的財政紀律; -
因此,在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當中,消費的作用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記得2009年,我剛剛加入證券行業,當時所在券商的年度策略會主題就是“經濟轉型,消費崛起”。後來我輾轉於多家不同的券商,有外資也有中資,它們無一例外地向自己的客戶強調:在長期,中國經濟一定會轉向國內消費驅動,因為所有大型成熟經濟體都是這樣的。轉眼間,十六年過去了,中國固然出現了一些高質量的消費類企業(尤其是消費網際網路公司),但是總體看來,離“國內消費驅動型經濟”還差得很遠。
(根據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十六年恰好是小龍女在岩石上刻字要求楊過等待她的時間長度。黃蓉解釋說,小龍女是遇到了南海神尼,此人每十六年才在中原出現一次。後來的事情,我就不清楚了,因為我的書被室友借走之後再也沒有還。)
最近一個多月,讓資本市場和媒體充滿信心的跡象,包括DeepSeek、Manus、宇樹科技……在內,固然證明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但是都不能對經濟資料起到立竿見影的拉動作用;嚴格地說,恐怕再過幾個季度,它們的拉動作用仍然很有限。這裡又涉及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2022年底至今,美股市場及美國風險投資高歌猛進、屢創新高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僅僅是ChatGPT導致的人工智慧狂熱嗎?
顯然不是。在ChatGPT橫空出世的同時,美國經濟令人意外地堅挺。2022年初,市場一致認為,一場衰退不可避免,區別只是程度多深;2023年下半年,市場一致預期已經變成了美國不會有衰退、或者只經歷極短的衰退;現在我們都看到了,過去三年美國並未經歷衰退。美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通貨膨脹過高,加劇了基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而這恰恰是經濟過熱的象徵之一。一言以蔽之,美國資本市場節節攀升的原因是“AI+經濟”,前者負責提供長期想象力,後者負責提供短期業績。
對於中國資產而言,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又變成經濟本身了。其實,所有人,無論是不是投資者,都會非常關注經濟本身。最近我連續認識了兩位應屆畢業生,一位在讀大四,一位在讀研三;你可以想象,提到DeepSeek等人工智慧相關話題,他們最關心的都是“是否會讓今年的工作好找一些”。很遺憾,由於他們的專業與人工智慧差得很遠,恐怕不能得到直接幫助,這恐怕也是絕大多數年輕人面臨的局面。(注:在長期,人工智慧究竟會創造崗位還是毀滅崗位,這個話題太複雜了,在此無法展開討論。)
總而言之,只有徹底調動起國內消費尤其是可選消費需求,經濟的整盤棋才算下活了。這個過程將是緩慢的、結構性的,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資本市場必然會格外關注一些重要的“先行指標”或“指導性資料”;至於具體是哪些資料,我不是研究宏觀或策略的,就不班門弄斧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每個季度乃至每個月,資本市場都會期待消費領域交出一份好看的“答卷”,以維持信心驅動的“反身性”正迴圈。
希望消費行業能夠交出這樣一份好看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