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揭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造假,不是某個頂咖、而是一些!

用資料,辨清事實。
關鍵詞:學術誠信;紐約時報;阿爾茨海默病
剛讀了一篇特別好的NYT和Science合作的深度報道,很久不能平靜。這篇文章說整個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領域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這篇文章作者為Science記者Charles Piller,詳細介紹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造假最嚴重的重災區阿爾茲海默症(AD,國內亦稱老年性痴呆)。
文章指出AD的造假讓整個研究領域停滯不前,更重要的是,目前藥物開發的主要方向是抑制β澱粉樣蛋白,而這一假說很可能就站不住腳。

報道指出,AD研究領域存在嚴重的科學欺詐問題。
問題驗證到什麼程度呢?
不是一個頂咖涉嫌學術欺詐,而是一些最知名科學家。如Eliezer Masliah(前NIH – HIA主任)、Berislav Zlokovic(Zilkha 神經遺傳研究所所長)和Marc Tessier-Lavigne(前斯坦福大學校長),均被指控在研究中篡改影像和偽造資料。更令人關注的是,一項對46位領域內頂尖研究人員的分析發現,近600篇可疑論文被引用了超過8萬次。
這些論文不僅扭曲了領域內的科學認知,還可能誤導了數十年的研究方向。

長期以來,AD研究被β澱粉樣蛋白假說主導。
這一假說認為,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然而,許多研究發現,一些無症狀個體的大腦中同樣存在大量β澱粉樣蛋白沉積,這與假說的核心觀點相矛盾。儘管如此,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仍被投入抗β澱粉樣蛋白藥物的研發中,而這些藥物在臨床試驗中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帶來嚴重的副作用。這種單一的研究方向也導致其他潛在療法被忽視。
比如,Biogen開發的針對β澱粉樣蛋白的新藥LEQEMBI(Eisai),至少花費了30-50億美元開發,但其可造成澱粉樣蛋白相關影像學異常(ARIA),可出現顱內出血和水腫。

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面臨巨大的發表壓力和資金競爭,這催生了一些不道德的行為,例如資料操縱和“美化”研究結果。

此外,經費評審機構和學術期刊的激勵機制往往更傾向於鼓勵從眾而非創新,導致群體思維盛行,壓制了對替代假說的探索和批判性思考。在監督機制方面,同行評審和期刊在檢測欺詐行為上十分力不從心,而大學主導的調查往往缺乏透明度,更多是為了保護聲譽而非追求真相。像NIH這樣的機構,在資助和招聘決策中也缺乏有效的篩查機制來防範研究欺詐。



這些系統性問題的後果是嚴重的。

欺詐和不當行為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還延緩了科學突破的程序。對於患者和家庭來說,這意味著更長的等待和更沉重的負擔。

此外,科學欺詐行為也削弱了公眾對科學的信任,這對整個研究領域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這則報道認為:

應對這一領域進行系統性改革,包括

引入外部審查機制

、加強影像檢測工具的使用,以及從獎勵論文數量轉向獎勵研究的倫理和影響力。同時,培養年輕研究者的倫理意識和批判性思維也被認為是重建領域誠信的關鍵。



總的來說,AD研究的困境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

一個系統性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機制、文化和倫理等多個層面入手,才能推動領域向更透明、更創新的方向發展。

所以這兩天我跟一些年輕PI朋友聊天,他們反倒覺得NIH應該被shaken up(攪一攪),以最終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狀。
也由此,近期一向被認為“反智反科學”的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宣佈“無限期暫停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經費審查、旅行和科研”之後,竟然引來好多本來深受其害的醫學生物科學家拍手叫好。

正如,本次美國總統選舉中,好多不喜歡甚至非常反感特朗普的人,卻投票給了特朗普;這意味著,他們內心也認為:真的需要特朗普來攪動一下那些已經被利益集團佔領的領域了。

Reference:
【1】 https://www.nytimes.com/2025/01/24/opinion/alzheimers-fraud-cure.html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加好友請註明理由;助理:ChatGPT
作者:王宇歌 博士,一直在美國從事病毒研究及疫苗/新藥研發,微博“子陵在聽歌”。主持本公眾號的“宇歌解讀”專輯。
點選👆;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臨床科研技巧及文獻更新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本公眾號所有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