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極物君 · 主播 | 聞悅
來源 | 極物(ID:ijiwulife)

之前看到過一句話,我深以為然。
透過一個人的穿著,你或許可以猜對他的工作。
但只有瞭解了他的吃喝,你才能瞭解他真正的性格。
食物,看似只是尋常物事,卻藏著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
翻開魯迅日記,初秋的九月是葡萄味兒的。
那時他正住在北京,吃完午飯後,還不忘專門跑到果園裡,去買正當時令的葡萄。
那葡萄又大又飽滿,清爽酸甜有回甘,惹得迅哥兒舌尖的饞蟲動,直接撩起衣袍,坐在葡萄棚下吃了起來。
葡萄吃完,肚腹撐撐,他才笑著散步回家。
回家後還不忘在日記裡寫上一句“迨回邑館,已五時三十分”。
像是在“沾沾自喜”地打趣——我整整吃了一下午,可真是滿足呀。

像迅哥兒一樣喜歡葡萄的人,還有汪曾祺。
寫下《葡萄月令》的時候,他正處於低谷,卻仍然存有對生活美好的感悟:
一月,下大雪,雪靜靜地下著,果園一片白,葡萄睡在鋪滿白雪的窖裡;
三月,葡萄上架,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待著;
五月中下旬,葡萄開花了,花很小,不鑽進葡萄架是看不出的;
八月,葡萄“著色”那叫好看!
白的像瑪瑙,紅的像寶石,紫的像紫水晶,一串一串飽滿琳琅……
關於葡萄生長的瑣事,他記錄的很細,像是將葡萄的一切軟軟地懷在心裡。
雖然生活總有疲憊,但他卻安安靜靜,簡簡單單,眼中皆是純淨與美好。
小小一串葡萄,讓我們看見了魯迅嚴肅之外的可愛。
也瞭解了汪曾祺有趣之下,深藏的溫柔。
有時候,你喜歡怎樣的食物,就有著怎樣的性格。
從春夏到秋冬,一顆葡萄裡,也藏著一個宇宙。


葡萄,或許本身就是個浪漫的水果。
春天,葡萄藤開始抽芽,Y形的藤蔓優雅地在風中飄蕩,然後蜷曲著爬上藤架。
盛夏,藤蔓上長出的青綠小果子,開始變軟、變大,葉片撥拉作響。
夏風沉醉的夜晚,一串串葡萄,靜賞月光。
秋日,盈盈的果實與風霜低語,伸長的藤蔓和秋光共舞。
而到了枯寂的冬季,葡萄也在白雪之下默默積蓄力量,等待春天的奇蹟。
不論四季如何更迭,浪漫的生命,自有它的蓬勃生長之路。
葡萄的浪漫,會吸引浪漫的人。
文人們帶著詩情畫意,將它圍繞。
陳維崧寫“輕明晶透,芳鮮圓綻”,最是消暑。
陸游念“露濃壓架葡萄熟”,懷念思鄉。
徐渭畫裡藉此抒懷,李白更飲一杯美酒……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浪漫寫下葡萄之名的由來:
“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南有荔枝,東有楊梅,西有葡萄。
作為古代三大珍果之一,唯有葡萄,讓人“陶然”忘憂,活得浪漫且溫柔。
喜歡葡萄的人,會在味覺中,閱讀風土的浪漫與四季的變幻。
吐魯番的晝夜溫差,與天山雪水滋養,讓無核白、馬奶子、美人指等600多種葡萄,在這裡綻放出最迷人的甜蜜;
記錄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涼州,讓甘肅的敦煌、武威、張掖飄出陣陣醉人的玫瑰香;
漢唐盛世,讓帶著西域味兒的葡萄,落戶陝西,戶太八號、夏黑的鮮甜汁水,治癒了人們挑剔的味蕾。
金沙江、乾紅河谷所在的雲南,是葡萄中的後起之秀,陽光玫瑰、水晶葡萄與巨峰的滋味,誰都想感受。
河北的昌黎、沙城宣化,有牛奶葡萄的回味,也有著長城乾紅的名號;
河南的商丘、洛陽、信陽,甘甜中映照勤勞的光輝。
煙臺的張裕葡萄酒,與青島啤酒共同成就山東的驕傲。
大澤山與冠縣的葡萄,更讓每個山東人,記掛家裡的好。
走近寧夏賀蘭山麓,獨有的風味裡,藏著一代又一代釀酒人對浪漫的追尋……

華夏,是葡萄的良土。
不論你走到東北、山西、安徽,還是福建、兩廣、江浙滬……
喜歡葡萄的人,永遠不會失望。
更優雅、深厚的葡萄滋味,永遠在街頭巷尾飄香。
喜歡吃葡萄的人,為了探尋風味,愛上四處旅行。
在葡萄的大千世界裡,去發現生活的樂趣,也領悟人生的況味。

喜歡吃葡萄的人,往往很有創造力。
他們不光愛著鮮摘葡萄的酸甜多汁,更用對美食的熱忱,創造出更多的風味。
用葡萄搭配奶油,做成葡萄甜點,咬下蓬鬆香甜的一口,那是生活的精緻與自在。
將葡萄做成果醬或榨汁,當鮮美的滋味點染舌尖,那是三餐之餘的驚喜。
喜歡吃葡萄的人,不會被“人生的標準答案”而困住。
因為再惡劣的氣候,也可能成就一瓶葡萄酒的絕佳風味。
而從鮮活飽滿的葡萄變成紋路叢生的葡萄乾,更是歲月贈予的禮物。
而往南走走,一碗加了葡萄乾的四川冰粉,會在盛夏的日光裡繽紛;
一勺用葡萄乾調味的雞蛋醪糟,或青海甜醅子,亦能讓酒香縈繞在唇齒之間。

到了江蘇南京,熱氣蒸騰而出的梅花糕,有著葡萄乾的繾綣風味;
在港粵的烘焙屋,一塊提子奶酥,饞得人口水湧流。
南北皆有的八寶飯與八寶粥,則讓乾癟的葡萄乾,醞釀出新的鮮美。
那是團聚與家的味道,總讓人忘也忘不掉。
楊絳曾說:
“年齡應當成為生命的勳章,人生就是一歲有一歲的味道。”
愛吃葡萄的人,往往有自己的活法。
他們更懂得像一顆葡萄一樣,活在此刻,珍惜每一種歲月贈予的風味。
年輕時,像鮮葡萄一樣飽滿、生機勃勃。
年老時,像葡萄乾一樣,優雅地老去,越咀嚼,越帶著成熟的回味。


蔣勳曾說:
“最好的關心有時候不一定是語言,而是一種味覺上的照顧。”
記得你愛吃什麼,願意將自己喜歡的食物與你分享的人,都是真心在乎你的人。
蘇軾“年少氣盛,屢與公爭議”時,曾歷經門庭寂寥,過往一些朋友書信皆無。
卻有一位早先結交的張姓朋友,不以身份地位的波動,而改變相處的態度,年年給他送上太原的葡萄。
於是蘇軾特意賦詩《謝張太原送蒲桃》,記下這份鼓勵,在葡萄的風味裡得到治癒。
世態人情,不過是有人走,有人來,但最珍貴的是,不曾走,一直在。
愛吃葡萄的人,往往懂得分享。
和他們相處,能感受到真誠不變的友情。
除了懂得分享,他們也擁有獨處的力量。
我有一個朋友,即使是一個人在家,也從不敷衍三餐。
有時是簡單的貝果麵包,一杯牛奶或酸奶,搭配上一小碗青提,當作早餐;
有時是在粥里加入棗子、葡萄乾,熬成一碗暖呼呼的甜粥,成為夜色裡的溫柔。
其實做法說不上多複雜,但有了這一分用心,生活也開始多了一分生機盎然的美。
就像那句話說的:
“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的生活願望達成。”
不敷衍自己的喜好、會適時滿足自己的願望的人,相處起來真誠且放鬆,彼此都不需要刻意的討好。
她們知道如何愛自己,也懂得怎樣更好的愛別人,所以很值得深交。
愛吃葡萄的人,還有著面對生活的勇氣。
若你在冬至翻閱廣東人的朋友圈,會與一首《葡萄成熟時》多次相見。
就像這首歌唱的,或許曾經的堅持到末尾只收獲葡萄的枯枝。
被石頭擊傷後才明白:誰都辛酸過,哪個沒有。
但當葡萄熟透的時機,也將醞釀成美酒。
願你成為或遇見一個喜歡葡萄的人,有著魯迅的可愛,汪曾祺的溫柔,懂得分享與獨處的樂趣。
也在各地的葡萄風味裡,感受生活裡的浪漫。
於歲月將晚時,帶著老去的達觀,笑對生活的波瀾。
葡萄終有成熟時,人生的況味,是懂得“靜候,再靜候”。
點個在看,共勉。
作者:極物君。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極物微信公眾號(ID:ijiwulife)。踏遍萬鄉,溯源美味;源頭好物,就在極物。這裡有一群用文化和科學對話食品健康的新美食人。關注極物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尋找極致美味。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