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偽裝成美國人的自嗨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我,獲取更多北美的精彩原創文章
先講一個親歷的中美交流故事。
2020年,在Wegmans買菜,遇到一對白人母女。
驚豔!漂亮的就跟“指環王“裡的精靈一樣。
她們主動跟我搭訕。我心裡嘀咕,又遇到三分鐘熱度的老外來找我練中文了。
沒想到,小姑娘還真能說一些中文,比只會說“你好,謝謝,我愛吃火鍋“之類的強多了。
而且,她居然有微訊號。
要知道,這不是在洛杉磯或者紐約市,而一個邊陲小城市。
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為什麼?
原來,小姑娘喜歡唱歌,但在美國這條賽道非常擁擠,競爭異常激烈。
應該是有高人指點,決定開拓中國市場,而且是從社交媒體著手。
小小年紀,她已經有經紀人,去過深圳蘇州等地,學中文、去國內的文娛公司走訪學習等等。
我不知道是她父母找的經紀人,還是國內的星探發現了她。
涉及更詳細的隱私,不好接著問,我加了她微信,偶爾看看她的朋友圈動態。
舉這個案例想說,
美國人民搞錢是最精明的,
中文網際網路的幾乎所有創新,包括內容創新,基本都是複製美國網際網路。
連雞娃這玩意,其實也是老美開創的。
同齡的國內小孩,還在刷題,她就已經開拓了新的雞娃賽道,而且是反向國際化,去中國市場唱中文歌淘金,這是一個極難的賽道,
要知道這是在西紐約州,那麼一個小地方,她家看上去也並非大富大貴。
回到小紅書和Tiktok難民這個熱門話題,
目前看到的美國博主,多數都是來搞流量搞錢的主,而且很多都是資深博主
你看到的內容,那些真誠到落淚的、看似不經意的生活隨拍,多是各種人設和經典套路。
質上,跟中文社交媒體上流行的“老外愛中國”沒啥區別。
哪裡有流量,就去哪裡;你愛聽什麼,就說什麼;你愛看什麼,就拍什麼。
至於那一天湧進來的幾十萬普通美國使用者,只是要用這種方式抗議政府把Tiktok給關了。

你把“敵人”的一個App關了,我就去“敵人”的另一個App,偏偏不用自己的。

老子就是不服!
所以,仔細看這些美國博主的留言就很有意思,絕大部分都是國內的使用者在自我感動。
很多稍微活躍一點正宗的美國使用者,點選進去,多多少少都有中文痕跡,中文的個人介紹,用中文問候的,來學中文的,來教英語的,帶貨的、用ni hao問候等。
顯然,他們在努力向中國使用者示好,從小紅書獲得流量,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日常交流的社交媒體平臺。

一個為了流量,一個為了滿足萬邦來朝的快感。

從留言的語言風格,更能看出所謂美國人湧入小紅書的真相,
真正的美國年輕人在社交媒體的互動,語言是很不一樣的,用的是非正式的日常用語,一眼就能識別。
這種風格的留言在小紅書上微乎其微。

即使是一場偽裝的自嗨,我對老美能在小紅書上呆多久也是不樂觀的。

因為,正宗的美國人民是不聽話的
除了生活、搞錢、抗議,他們有更多訴求,要表達,要鬥嘴,還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美國人是這個星球上碩果僅存,還死死抱著理想、情懷和價值觀不放的群體。
她們要言論自由,要尋求真相,嘴上還隨時掛著民主公平正義這類快成為負面詞的東西。
更甚者,有的人會故意搞事,只是為了瘋狂測試人類的邊界。

這就是為啥抖音會有國際和國內不同的版本。

所以,老美湧入小紅書這個事,我大膽猜測,只可能有兩個結局,
一是小紅書縮回去。
要麼跟Tiktiok一樣分割成國內國際不同的版本;要麼嚴管,去掉任何不符合平臺定位的內容,只有種草。
對湧進來的老外,除了搞錢的,其他一概不留。
要麼在外面繼續胡說八道,要麼在裡面繼續服服帖帖。
當然,演算法會讓你看到你想看到的東西。
是繼續玩火。
開更大的口子,希望能接住這波破天流量,甚至夢想成為“中美年輕人交流的聖地”。
我覺得這是在作死,這麼玩下去只可能有一種結局:大家繼續嗨,然後某一天,突然斷片。
個人希望這兩種猜測都被打臉,誰不想看到世界大同呢?
但我出國十多年,美國加拿大等國,接觸過那麼多不同國家的人,美國人總體其實是對中華文化最沒有興趣的
開頭說的白人小姑娘,已經在中文社交媒體小火出圈。看了下她朋友圈影片,真的很純粹,
只有唱歌+旅遊。
END
我們在這裡分享美國加拿大的工作生活經歷。對北美教育生活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