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做成一張音樂專輯

©Luhanka

3月20日“國際幸福日”,牛津大學幸福研究中心釋出了《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
芬蘭再度被評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這是它連續第八年得到這個稱號。
為什麼這個冬天長達7個月,日照時間最短時只有四五個小時的國家,卻生活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儘管在刻板印象裡的芬蘭人,內斂、嚴肅,甚至有點悲觀……
這背後除了強大的社會福利體系、獨特的SISU生活哲學,還有長久以來和大自然的親密連線。
作曲家勞裡·波拉(Lauri Porra)創作了一部關於芬蘭的音樂專輯《Ääniä》,芬蘭語意為“聲音”或“聲音景觀”,捕捉了一些讓芬蘭人幸福的線索。
🌲
每個芬蘭人都是森林的孩子
在芬蘭,每個人都是森林的孩子。
作為歐洲擁有森林最多的國家,芬蘭的森林覆蓋率達75%。即使是在首都赫爾辛基這樣的大城市,居民從市中心出發步行10分鐘,就可以走進各種公園和森林,半小時的車程則可以踏入國家公園。
目前,芬蘭擁有40多個國家公園,總面積10002平方公里從南到北,覆蓋了整個芬蘭
©Pyha Luosto
努克西奧國家公園 (Nuuksio National Park)距離赫爾辛基僅30公里,但生長著千年的原始森林和隨處可見的苔蘚。
如果你看到了掛在樹上的“鬍子苔蘚”,恭喜你,又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了!鬍子苔蘚是一種對汙染很敏感的苔蘚,通常它的出現,意味著空氣的純淨。
位於北極圈的帕拉斯禺拉斯國家公園Pallas-Yllästunturi National Park)則是芬蘭第三大國家公園,也是芬蘭最古老的公園。橫跨了4個城市的它,擁有300多公里的標識步道,松柏林一直延伸到很遠的地方。
走進森林,一切都會變好。
🤫
喜歡沉默的芬蘭人
在芬蘭人眼中,安靜與缺乏日常交流不是一件壞事。
他們重視社交的低能耗與高品質,所以在地鐵、電車、電梯上,他們通常都沉默著。就算是熟人之間,也很少閒聊,在社交場合裡也會經常沉默,儘管這讓有些人覺得尷尬。
他們更善於聆聽,不喜歡在聊天過程中打斷別人,有時候他們甚至會在聊天時停頓很長一段時間,好讓別人有插話的機會。如果談話中斷的話,他們也不會覺得緊張。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寧願沉默,也不願意因表達不準確而被誤解。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尊重別人的自由,特別是在陌生人面前的沉默,是因為他們覺得不認識對方,就不想打擾對方,也許對方正在享受他們的時光呢。
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沉默也是交流的一部分。而他們一旦開頭說話,就會非常真誠友善。
🍄‍🟫
“每個人的權利”
芬蘭有一項特殊的法規——“每個人的權利(The Everyman's Rights)
這項法規賦予每個人無需許可就可以深入森林和湖泊探索的的自由——採蘑菇、摘漿果、捕湖魚,以及在散步時採摘花朵。當然,自然保護區和受保護植物品種除外。

©Jatta Palovuor
在工業革命之前,採集野生漿果和蘑菇一直是許多芬蘭人維持自給自足的重要途徑。後來,這變成了一項全民愛好,是芬蘭人與自然連線的日常。
幾場大雨之後,提著籃子去森林裡走一圈,一會就能採到一小筐蘑菇。芬蘭有上千種可食用蘑菇,年產量高達20億公斤。
越橘、雲莓、北極樹莓等野生漿果的數量則大約有50多種,遍佈於從海岸到大森林的各種地貌環境。
在赫爾辛基的朋友,總要森林裡摘幾次漿果和蘑菇吧。
🚣
每31個人擁有1個湖泊和1座島嶼
在人口大約560萬的芬蘭,擁有18萬個湖泊和17.9萬座島嶼,相當於每31個人就擁有1個湖泊和1座島嶼。
這樣一看,“千湖之國”和“千島之國”的稱呼,似乎嚴重低估了芬蘭的湖泊和島嶼數量

©Stock Birken
芬蘭的湖泊主要集中在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形成了歐洲最大的湖區,周邊則有星星點點的小島點綴。在許多湖濱城鎮,你可以租到各種船,獨木舟或者皮划艇在平靜的湖水上漫無目的地划船。
芬蘭群島是全世界最大也最多元的島群,4萬座大小島嶼像珍珠一樣,點綴著芬蘭的海岸線。其中,Utö是芬蘭最南端的一個島嶼,在這裡,全年都有人居住。一如其地理分佈,它的名字在瑞典語中的意思是“外島”。
小島擁有一座建於1814年的標誌性燈塔,因為位於芬蘭群島海的郊區,還是人類和麋鹿的必經之路。
❄️
冬眠式生活
芬蘭的冬天非常漫長。
北部的城市通常在12月中旬進入極夜模式,再看到太陽,就要等1個月以後了。南部一點的城市,每天的日照時間可能是三四個小時。
這個時候,儘管看著極光滑雪、溜冰、雪地徒步的室外活動依然流行,畢竟“沒有壞天氣,只有不適合的衣服”,室內活動也開始更頻繁出現在芬蘭人的生活裡。比如蒸桑拿——一項60%到90%的芬蘭人每週至少體驗一次的活動。
當戶外的溫度在零下十幾二十度時,宅在溫度保持在21°C的家裡,更是芬蘭人的冬季日常。他們甚至發明了一種宅家新玩法——穿著內衣在家喝酒,並用一個詞“kalsarikannit”專門形容這種狀態。
……
在這些“芬蘭的聲音”帶來的想象裡,包括了氣味、感覺,人和空間的閃現:是天空的顏色、一片森林的場景,或是河流中水流的聲音,雖然聽者都是從個人的經驗出發,但放在一起,卻可以勾勒出一個芬蘭的輪廓。
©Miikka Luotio
這也是波拉創作《Ääniä》的初衷。
在芬蘭,他最喜歡的就是天空的顏色和雨後森林的氣味、新鮮青草的氣味,以及當氣溫變低,湖水卻仍然溫暖,白色霧氣聚集在湖面上時的景象。
作為國際上最受追捧的芬蘭作曲家之一,波拉20歲左右就開始在各國演奏音樂,曾在50多個國家演出的他,一年中在國外的時間有時比在芬蘭的時間還多。
他說自己走得越遠,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芬蘭特質,也越能理解芬蘭的個性和心態。

“我非常想念芬蘭的四季,光與色彩的變化,以及那裡獨有的寧靜與空間感,於是我開始創作音樂——一種關於芬蘭的音樂記憶,這樣我就可以帶著它去旅行,用耳機為自己營造一個小小的芬蘭空間,讓自己可以隨時進入那種屬於芬蘭的寧靜和冥想之中。”
這種將芬蘭的特質融入音樂,讓人們可以帶著去到任何地方的想法,在後來成為波拉與芬蘭推廣委員會和芬蘭外交部合作的契機。
在二者的委託下,他開始為芬蘭創作首份「官方聲景」。作為芬蘭著名作曲家讓·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的後代,波拉被認為是表達芬蘭靈魂最完美的作曲家。同時,他被賦予了極大的創作自由,以確保這部作品能夠保持個人化和親密感,而不是變成一些呆板的國家形象宣傳曲。
由此《Ääniä》誕生了。波拉用15首音樂回答了“最幸福的國家,聽起來會是什麼樣?”的提問。
在創作的過程中,波拉回到那些曾讓他快樂的地方尋找靈感,海諾拉、拉馬薩里、科利、拉普蘭和群島,還有一些特別的城市遺址。
他帶著錄音裝置,親自採集芬蘭自然與生活中的真實聲音:雨滴落在苔蘚上的聲音、冬季湖面冰裂的低頻震顫、芬蘭鳥類的晨歌……
在這張時長1小時的專輯裡,不僅可以聽到大提琴、小提琴、長笛、康特勒琴(芬蘭傳統民族樂器)、吉他、打擊樂的聲音,還可以聽到大自然的錄音,帶領人們“在芬蘭的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用來思考、感受和生活。”
因為大自然足夠廣闊,所以總是會感到自己很渺小,但又自由。
戴上耳機,聽一聽《Ääniä》,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芬蘭時刻吧。
編輯:蘿蔔 圖片版權:Visit Finland 
運營:小石 yidan  監製:Alga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