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北美留學生觀察
出國辦展,受邀參展國家90%的員工被拒籤你敢信?
如此狗血的劇情劇情本以為只會發生在小說中,但是這確確實實的發生在了現實中!
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即將在一個月之後舉行。
今年的CES吸引了約4000家全球企業報名參展,其中超過30%的參展商來自中國。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許多中國企業的員工儘管持有CES邀請函,依然遭遇了美國使領館的拒籤,拒籤率高達90%。
這一事件的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令業內人士感到困惑和不安。
許多企業員工表示,即便在面試中出示了正式的CES邀請函,簽證官依舊拒絕發放簽證,且沒有給出明確的理由。
01
拒籤“無理”升級,產業交流變障礙
根據《南華早報》和多家媒體的報道,原定於2025年1月7日至10日舉行的CES展會,吸引了來自全球約4000家企業參展,其中30%的企業來自中國。
但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儘管這些中國企業持有CES的正式邀請函,卻依然遭遇美國使領館的拒籤,甚至有企業員工連簽證面試都未能透過。
有參展企業的員工透露,儘管攜帶了展會邀請函,且已經明確說明行程是為了參加CES及拜訪美國客戶,簽證官依然沒有給出任何拒籤理由。
“如果提到參加CES,幾乎90%的申請會被拒絕”,一位中國科技企業的員工無奈地說。

業內分析認為,這一事件是前所未見的,不僅令中國企業感到震驚,也暴露出美方在科技領域“打壓”中國企業的意圖。
即使在全球疫情期間,中國企業的CES參展人員仍能順利獲得簽證,但如今這種“標準”卻大幅收緊。
中國科技企業代表已經成為CES的重要一環,2018年,中國企業的參展規模曾一度突破1500家,佔比超過三分之一,今年的參展人數依舊達到1000多家。
02
美國不想讓中國主導CES
一位業內專家分析,拒籤的背後,實際上與美國國內對中國企業日益增強的警惕有關。
美國一直視CES為全球科技創新和消費電子產業的風向標。
中國企業近年來在展會上亮相的頻次和影響力不斷攀升,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慧領域,中國的創新成果幾乎佔據了整個展會的“C位”。
儘管一些外國品牌,如日本的本田和韓國的起亞,亦在此次展會推出了新能源汽車,但與中國品牌在展會上的表現相比,明顯遜色。
這種情況下,美國在CES展會上的策略似乎已發生變化,不希望中國企業過多參與,尤其是在中國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的今天。

03
拒籤背後的戰略考量
美國此次大規模拒籤的背後,更多的是戰略考量。
美國顯然希望透過限制中國企業參展,減少與中國企業的直接接觸和合作,進而削弱中國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影響力。
正如《南華早報》所指出的,CES作為一個全球電子消費品和技術交流的平臺,不僅僅是展示產品的展會,更是一個全球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碰撞的重要場所。

中美兩國企業的互動往往能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和技術交流,而如今,美方此舉無疑在全球科技交流和創新合作的格局中埋下了更大的變數。
04
中國方回應:拒籤無助於兩國關係
對此,中國駐美大使館迅速作出回應,呼籲美方減少簽證、入境等政策障礙,並呼籲兩國政府採取實際行動,支援兩國在科技和商業領域的合作。
大使館發言人指出,CES展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子展之一,歷年來中國企業的參展量和影響力巨大。
拒籤現象的發生,不僅無助於兩國關係的改善,反而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紛紛表示擔憂。
紐約諮詢公司iMpact的創始人佩雷拉指出,拒籤問題的暴發,反映了美中關係的進一步惡化。
他表示:“本應是全球科技合作的良機,卻因政治原因蒙上陰影。這種局勢的變化,可能加劇兩國之間的商業衝突,也讓國際社會對中美合作的前景感到更為憂慮。”

05
後果嚴重,未來幾個月將至關重要
隨著2025年CES的臨近,來自中國的參展商和行業人士對簽證問題感到前所未有的焦慮。
如果這種局面持續,可能導致更多的中國企業被迫退出此次展會,錯失與全球創新企業對接的機會,甚至可能影響到未來幾年中美在科技領域的交流和合作。
此事件也為即將卸任的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劃下了一個特殊的句號。
過去四年間,拜登政府對華實施了包括晶片限制、貿易戰在內的一系列政策,而此次的簽證拒發行動,更像是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和科技實力的一次“最後一搏”。
可以預見,這一政策不僅將影響兩國的商業合作,也將對全球科技格局帶來長期影響。

06
反擊與對策:不畏挑戰,砥礪前行
儘管面臨來自美國的重重阻礙,中國企業依然展現出了極強的韌性和決心。
面對美國政府的打壓,中國企業仍在全力備戰CES,積極尋求其他方式解決簽證難題,同時加快在全球市場的佈局。
中方在科技領域的快速崛起,不會因美國的單方面舉措而止步。
隨著中國企業在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5G技術等領域的突破,中國已逐漸從全球“製造”向“創造”轉型。
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舞臺,中國都已經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中美兩國在科技和貿易領域的衝突或許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這場“科技戰”註定不會輕易決定誰主沉浮。
對中國企業而言,無論是面對簽證的拒絕,還是貿易的壁壘,都不應妥協與退縮。
在全球競爭中,敢於突破、敢於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未來的日子裡,或許我們將看到更多類似的挑戰,但中國企業的韌性與智慧,將繼續為全球科技創新和合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