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樹經濟

聖誕節總是帶著鮮明的視覺符號映入眼簾,其中紅衣白鬚的聖誕老人和綠意盎然的聖誕樹組成了不可或缺的節日主色調。
然而,聖誕樹的故事卻比聖誕節本身更為古老,也更加複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都跟聖誕節沒什麼關係。
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農業社會都曾在各自的文化中對太陽懷有崇拜。一年中日照時間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一直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紀念日,中國的冬至、波斯的Shab-e Yalda和北美Hopi 印第安人的Soyal都是為了紀念這一時刻。
在國外,古代冬至最受歡迎的一種裝飾物就是常綠植物。
無論是埃及慶祝拉神節時的棕櫚枝,還是羅馬農神節的花環,常青樹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嚴冬裡堅韌生命力的象徵,以及太陽迴歸的希望。這種習俗一直被沿襲和保留了下來,許多國家還相信常青樹可以驅除邪靈和疾病。
十六世紀,一些德國新教徒把常青樹帶回家,掛上蘋果、紅色堅果和紅色紙飾,以此耶穌的誕生。隨著德國移民定居美國,這一傳統悄然傳播。
起初,美國人對這種做法嗤之以鼻。
直到1846年,《倫敦新聞畫報》刊登了一幅描繪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和孩子們在溫莎城堡裝飾聖誕樹的畫面。
△在《倫敦新聞畫報》刊登了維多利亞女王和聖誕樹的圖片後,公眾急切地想要模仿這一傳統。
王室名人的文化影響是立竿見影的。聖誕樹很快就成了時尚icon,開始出現在英格蘭、其殖民地和英語世界其他地區的家庭中。兩年後,狄更斯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一棵聖誕樹》(“A Christmas Tree”)。
在此期間,美國的中產階級普遍接受了所有維多利亞時代的事物,聖誕樹就是其中之一。而直到1870年,美國才承認聖誕節為聯邦假日。
1923年,第一棵聖誕樹出現在白宮南草坪。大蕭條期間,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地點開始裝飾越來越大的聖誕樹。
從19世紀的家庭裝飾到21世紀的商業現象,聖誕樹逐漸演變為一項蓬勃發展的經濟活動。
後來,美國50個州都在林場種植聖誕樹,每年售出 2500 萬至 3000 萬棵聖誕樹,這些樹的平均售價為每棵 75 美元,每年帶來 20 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在美國,大約有 15000 個不同規模的聖誕樹農場。最大的 434 個農場佔據了近 75% 的市場份額。大多數樹木來自俄勒岡州、北卡羅來納州、密歇根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其中,僅俄勒岡州每年就供應超過400 萬棵樹木,佔該國銷售樹木的近三分之一。
然而,聖誕樹種植並非一項收入穩定的業務。近年來,美國的聖誕樹農場和供應正在萎縮。
聖誕樹種植者面臨著提前10年預測市場的獨特挑戰,除了與自然作鬥爭以保護樹木作物外,還面臨著不斷變化的需求和來自人造樹的競爭。
與其他作物不同,天然聖誕樹需要一個以上的季節才能生長,而一棵6英尺高的聖誕樹需要8至10年的時間。
在此期間,樹木不僅不會產生任何利潤,還會在勞動力、化肥和殺蟲劑以及佔用土地方面耗費大量資金。在樹木的生長過程中,一場旱災或經濟衰退,足以讓數年心血付諸東流。
另外,超長期的預測也為聖誕樹市場帶來了動盪。1990年,農民高估了需求,導致樹木庫存量高,許多農場到2000年就倒閉了。2008 年的金融危機使得種植量減少,造成供應短缺、價格飆升。
與此同時,氣候變化給許多地區造成了重創,導致大部分樹苗死亡。2005 年至 2020 年間,林場數量減少了70%。農民老齡化、漫長的交貨時間加上多變且不可預測的天氣使得種植聖誕樹的成本上升。所有這些都影響了聖誕樹的產量。
隨著天然樹產業困境重重,人造樹逐漸成為一種更普遍的選擇。
2018 年,大約 9500 萬個擁有聖誕樹的美國家庭中,82%選擇了人造樹。這些樹不僅經濟實惠——一次性投入100美元的成本可以用多年替代每年75美元的天然樹,而且更省時省力——無需長途駕駛到農場,也不必操心回收處理。
尤其在疫情期間,供應鏈問題加劇了對人造樹的依賴。無法進口足夠人造樹的美國消費者轉向天然樹,進一步推高了需求和價格。然而,隨著供應鏈逐漸恢復,人造樹行業迅速反彈。
△人造樹的生命週期
△天然樹的生命週期
2014年,美國進口了1100萬棵人造樹,銷售了近2200萬棵天然樹。十年後,天然樹銷量下降至1500萬棵左右,但人造樹進口超過了 2000 萬棵。
在這場關於聖誕樹的全球經濟故事中,中國義烏是不可忽視的主角。
與天然樹不同,人造樹主要在中國的工廠在短短幾天內就可以製造出來。
於是,西方最重要的聖誕節,開始離不開中國的義烏——一個為全球聖誕節制造氣氛「世界超市」。
義烏是全球知名且最大的聖誕產品生產和集散地,佔全球供應量的近80%,其中包括人造樹、節日服裝、以及從裝飾品到燈串的全套節日裝備。

美國聖誕樹協會稱,聖誕節期間展示的聖誕樹有80%是人造的,其中96%來自中國製造,而義烏在美國市場上至少供應了60%的聖誕產品。
據統計,聖誕期間有63%的西方消費者計劃透過中國購物平臺完成採購,而這些商品的源頭,很可能就是義烏的工廠。

相關文章